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军 《广西教育》2011,(29):47-48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个“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表现了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  相似文献   

2.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代词人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王国维称道:“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人间词话》)。现代作家唐彼在《作家要铸炼语言》中论证作家运用文字语言不能离开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时,也引用了这句名诗作为论据。然而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则认为“闹”字用得不好。他在《窥词管见》中曾如是说:“若红杏之在枝头,忽加一‘闹’字,此语特难著解。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予谓‘闹’字极粗极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  相似文献   

3.
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广为传诵的名句,特别是其中“闹”字的运用,使他“因一字之奇名噪千古”。“闹”字的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誉。如清人刘公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一句写:“花下成千成万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一句中的“闹”字实在用得妙:  相似文献   

5.
“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是人们极为欣赏的诗句。王国维曾十分赞叹地说:“着一‘闹’字,境界全出。”确实给人以清新悦目、传神入化、妙笔生华之感。也有人会以为“不通”,李渔就曾嘲笑说:“此语实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见之也。”李渔的说法有些片面。其实,该句采用的是通感手段,即各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渗透。它是文艺家感受现实生活的法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二第四册课本节选了《牡丹亭》中的《闺塾》一出戏,这出戏又称“春香闹学”。笔者以为,只要抓住一“闹”字,把“闹”字想清想透,教起来便举重若轻,水到渠成,学生也学得扎实、轻松。一、由《还珠格格》引出“闹”字。“小燕子”与春香有许多相似之处,“小燕子”与春香的  相似文献   

7.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指古诗中最为准确、生动、传神的字、词、句。诗眼最能体现古人炼字的功夫。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说的就是炼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闹”和“弄”字即是诗句中生动传神之字,即为诗眼。(一)找准诗眼如何准确找出古诗中的诗眼?一般古诗的诗眼常常表现为两类。第一类,表现在写景状物诗中传神动词的运用上。写景状物诗中最生动传神之处通常表现在动词上。例如: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在阅读唐弢同志的文章《作家要铸炼语言》的时候,拿古今传颂的一些名篇佳作作参照,深深叹服前辈在文学语言的“刻苦追求和严格选择”上所下的功夫。但在玩赏吟味之余,虽然觉得香韵满口、精妙无比,若是追问何以如此,便难以说出个所以然。比如文章所举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里的“闹”字吧,“一闹字卓绝千古”。但何以着一“闹”字,便“境界全出”呢?  相似文献   

9.
所谓“诗眼”即为鲜明表现意象 ,构建形象 ,传达诗人内心感受而精心选择、锤炼的语词。例如 ,宋祁在《玉楼春》词中于“红杏枝头春意闹”里着一个“闹”字 ,写尽了杏绽红柳抽绿的盎然春意和蓬勃生机 ,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叹 ,对生活的感悟。故古人王静安评之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我们在欣赏李白绝句《朝发白帝城》时 ,亦当留意“轻舟”这个意象 ,联系全诗 ,构建一叶扁舟 ,轻漂于大江之上 ,随湍急的水流飞快直下的形象 ,不难感悟到诗人摆脱羁绊 ,重归山水 ,轻松愉快的心态。大凡诗眼 ,往往都是作者推敲斟酌再三之所着。所以 ,披…  相似文献   

10.
<正>师:同学们熟悉了课文内容,下面我们一起完成一个活动。在“春”这个字的前面或者是后面添加一个字组成新词语,来表达你对某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并说出你添加的依据。生:我在“春”的前面添加一个字“盼”。因为课文的开头连用了两个“盼望着”,构成反复的修辞手法,能让我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期盼之情。生:我在“春”后面添加“雨”,因为课文第六段描写的是“春雨”。生:我在“春”前添加的字是“赞”。从课文结尾部分的第八、第九和第十段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1.
陈娟 《今日中学生》2023,(36):26-30+48
<正>“闹”是明清小说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分为“大闹”“醉闹”“夜闹”等。“闹”在小说中展现了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初中语文名著中的“闹”细品人物形象,还原社会背景,研究小说的主题与深刻意蕴。品“闹”之内涵“闹”是会意字,“门”形似两个人拿着武器打斗。“闹”的本义是喧闹、争吵,表示门内如集市般喧闹。  相似文献   

12.
解答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关键是对鉴赏术语的把握,哪些是常用的的鉴赏术语呢?历届高考题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1修辞手法(一)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例:1.2004年全国乙卷:“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闹”字是拟人手法,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闹”字写出了盎然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2.1993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遇到简单的字却不易将其在语境中的字音读准。一些汉字因其有不同的字义而产生读音不同。比如下面几句话中的“曾”字,该如何把握它的读音呢?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苏轼《前赤壁赋》)花底报来开已闹,雨中过了更曾知。(杨万里《病中春雨闻东园花盛》)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愚公移山》)王父之考为曾祖(《尔雅·释亲》)以上各句中“曾”的读法为:  相似文献   

14.
北宋词人宋祁(qí)曾写《玉楼春》一词,词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千古传诵。因这一佳句,宋祁出了名,他当时任工部尚书,因此人们给他一个美称——“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红杏枝头春意闹”,妙在一个“闹”字上。据说这个“闹”字也经多次改动,最后才确定下来的。晚清词评论家王国维说:“着  相似文献   

15.
闹“旱灾”     
上了初一,全新的寄宿生活拉开了帷幕,我们的新鲜感和陌生感在开学三周后渐渐退去,可是因为“旱灾”频频,我们心中又陡然产生了一种抹不掉的紧张感。有位仁兄问,学校会闹什么旱?再说了,就是闹了又有什么可紧张的?且听我把其中的道道儿细细说来吧。那“旱灾”源于尖锐的矛盾,表现在供水量和用水量的严重对立,具体体现在:一、教室里每天只供应一桶纯净水与同学们渴望畅饮之矛盾;二、食堂前水槽中水量的细小绵长与值日生渴望高水压冲刷炊具之矛盾;三、住宿生宿舍前水龙头数量之少与众生急切需水洗漂衣物之矛盾。当然,“旱灾”为主…  相似文献   

16.
“之”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极高,据有人统计,《诗经》中“之”字出现了一千零三十九次,《尚书》中“之”字出现了三百五十四次,《左传·齐桓公伐楚》全文约三百六十字,“之”字出现了十三次,《列子·汤问·愚公移山》全文不足四百字,“之”字出现了二十二次。更重要的是它词性复杂,使用范围广阔,可以做代词、动词、介词等。例如:  相似文献   

17.
2003年秋冬之际,为预防“非典”,全国部分城市大量捕杀果子狸等怀疑携带“非典”冠状病毒的动物,一时之间,“捕杀”一词充斥于各新闻媒体;2004年冬春之交,为预防禽类流感蔓延,全国乃至整个亚洲一致“大力扑杀”禽流感,“扑杀”一词又取代“捕杀”而屡见于报刊杂志。“捕杀”和“扑杀”仅一字之别即大相径庭,笔者试就二词简析之。  相似文献   

18.
“能”的常用义是当“能够”(动词)讲,但它在诗词中的意义跟它的常用义是不相同的。例如白居易《忆江南》这首词中有: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里的“能”字课本中没有注释,不少人都将这个“能”字理解为“能够”之意,这实际上是错误的。这是因为“能”字在这里  相似文献   

19.
诗的语言精炼、含蓄而跳跃性强,是理解的难点,这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角度。下面笔者结合近三年高考试题,对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予以分析,并指出相应的对策。一、炼字在诗歌考查中,对某一字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限定词语发问型给定诗歌特具表现力的词语,分析它的妙处。[真题点击]例1(2004全国卷《木兰花》宋祁)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答: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例2(2004浙江卷…  相似文献   

20.
诗有“诗眼”,正如王国维所说,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极为平凡的“横”字,在诗歌中使用得当,也能创造出非凡的意境和盎然的情趣。以“横”字写景,则景物更自然逼真。如赵嘏《长安晚秋》:“残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