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传说孔子有一个学生叫一弓也长,他精通鸟语,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一只乌鸦落在屋顶上不停地叫着,刚刚醒来的弓也长突然听到乌鸦在对他说:“弓也长,弓也长,南山有只虎拖羊,你吃肉来我吃肠!”他赶忙起身到南山,果然有一只羊。弓也长爱吃羊,他连肉带肠都吃光了。乌鸦生气了:好个弓也长,连羊肠也不给留! 过了几天,乌鸦又到弓也长的屋上叫:“弓也长,弓也长,南山有只虎拖羊,你吃肉来我吃肠!”弓也长想起来,啊呀,忘了给乌鸦留羊肠了,这次一定得把羊肠给乌鸦,他到南山一看傻了眼,哪有什么羊,是一具人的尸体!他吓得慌忙跑回家。还没过9点,县衙的捕快就顺着雪地的脚印,把弓也长逮了个正着。大堂上,县令斥责说:“好一个读书人,为什么杀人?快从实招来!”弓也长大喊冤枉,说这是乌鸦使的坏。“你懂鸟语?”“不信请大人当场试验!”“好,你看到银杏树上一群麻雀吗?待会儿听它们在说什么。”县令叫人在树下放了两盘米,一盘里拌了盐。麻雀们见有米吃,纷纷从树上飞下来吃米,边吃边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县令问:“弓也长.麻雀在说什么?”“大人,它们在说这米真好吃,东边是咸的,西边是甜的,快快来吃甜的.不要去吃咸的。”  相似文献   

2.
于珊珊 《科教文汇》2009,(16):245-245,252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赵孟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领袖人物。他倡导的“作画贵有古意”,借古开今,以天地造化为师,追求写意,画史上称之为“托古改制”.从艺术思想观念和创作方法上对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大发展与变革发生了深远影响。赵孟爝的山水画理论及其山水画艺术创作实践,在元初起着承先启后、全面探索创新的作用。他不仅正式提出“师古”的主张,还把它和“不求形似”的士大夫画主张相结合,融以“师法自然”的过硬技巧,莫定了元代文人画的理论基础,其理论及创作实践为元初画坛继承传统与创新并促成元代绘画艺术的新发展起了一定的疏导或桥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梅兰芳是当代的京剧大师、著名表演艺术家,他自创的梅派表演体系,在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可见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不仅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可,也被外国观众所接受。众所周知,梅兰芳不仅是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品位独到的美食家。他不仅爱好美食,而且为了不影响自己的表演艺术,还对传统美食的做法和吃法进行创新,呈现了吃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传说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弓也长,他懂鸟语。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一只乌鸦落在屋顶上不停地叫, 正在睡觉的弓也长听出来了:“弓也长,弓也长,南山有只虎拖羊,你吃肉来我吃肠!”他赶忙起身到南山,果然有一只羊。弓也长爱吃羊,他连肉带肠都吃光了。乌鸦生气了,好个弓也长,羊肠也不留! 第三天,乌鸦又到弓也长的屋上叫:“弓也长,弓也长,南山有只虎拖羊,你吃肉来我吃肠!”弓也长想起来,啊呀,忘了给乌鸦留羊肠了,这次一定得把羊肠给乌鸦。他到南山一看傻了眼,哪有什么羊,是一具人的尸体!他吓得慌忙跑回家。还没过9点,县衙的捕快就顺着雷地的脚印,把弓也长逮了个正着。大堂上,县令斥责说:“好一个读书人,为什么杀人?快从实招来!”弓也长大喊冤枉,说了乌鸦使坏的过程。“你懂鸟语?”“不信请大人当场试验!”“好,你看到银杏树上一群麻雀吗?待回儿听它们在说什么。”县令叫人在树下放了两盘米,一盘里拌了盐,麻雀们见有米吃,纷纷从树上飞下来吃米,边吃边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县令问:“弓也长,麻雀在说什么?”“大人,它们在说这米真好吃,东边是咸的,西边是甜的,快快来吃甜的,不要去吃咸的。”  相似文献   

5.
和往常一样,警长波格一到下午5点整就要上一家环境幽静、舒适的饭店,美美地饱食一顿。只用了10分钟,动作麻利的服务生就在他的面前摆上一大盘香气扑鼻、美味可口的饭菜。望着眼前的食品,他胃口大开,毫不迟疑地伸出餐叉,开始他的这场“战役”。吃着,吃着,他的双眼迷糊起来了。“你在这里倒好,容光焕发,就像在交响音乐会上欣赏乐曲。”突然冒出一阵酸溜溜的声音,一下子打破了宁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许下承诺,就必须坚决履行,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反之,就没有人会信任他。 小时候,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棉花糖.一下子都快“口水直流三千尺了”!我马上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棉花糖!”  相似文献   

7.
《科学生活》2011,(5):24-26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之本性,但“怎样吃”却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可以无师自通。面对纷繁芜杂的加工食品诱惑和防不胜防的食品安全风险,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以及孩子成长第一个环境的家庭教育,要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营养知识,更要让他学会“自己吃”。  相似文献   

8.
张豫 《科教文汇》2008,(3):193-194
塞尚是现代艺术的拓荒者,是他创造发掘了绘画艺术的新大陆,他的绘画一直影响了西方近百年来的现代美术。塞尚的“色彩造型”、“艺术变形”和“几何构成方式”的创新理论,推动了欧洲的纯绘画观念的流行和形式主义绘画的发展,对现代绘画产生了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因而他不愧被人们称之为“现代绘画之父”。  相似文献   

9.
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是在斗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兜底”战术。《西游记》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经常采用它,他可是位十足道地的行家里手。他保驾唐三藏到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路上遇到不计其数的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孙行者怎样对付他们呢?他奉行的指导方针是:打得过就打,把他们打得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打不过呢?老孙就千方百计地查明妖怪的来历,摸清楚他到底是那号人物,何方神圣。最后他施展七十二变,上天入地,请出妖怪的主子。于是牛魔王终于被牵回天上,黄袍怪也被笑哈哈的大肚皮弥勒佛收伏。  相似文献   

10.
庞启帆 《知识窗》2011,(12):16-17
“太神了!”亚历山大对姐姐艾米说道。“吃煮鸡蛋的最快纪录是30分钟吃了34个鸡蛋。”他手上正捧着一本由纳维尔·普佛编著的《世界技艺趣闻录》。  相似文献   

11.
癫狂双博士     
晏建怀 《知识窗》2013,(2):58-59
宋代书法四家“苏、黄、米、蔡”中.米芾是艺术造诣最高的一个.他不仅书法首屈一指.绘画也是当时一流.宋徽宗惺惺相惜,亲封他为“双博士”——书学博士和画学博士.不过.这样一位天才书画家.生活中却疯癫痴狂、落拓不羁.留下许多段子.在士大夫间传为笑谈。  相似文献   

12.
我的弟弟     
大大的脑袋,乌黑的头发,一双黑葡萄似的眼睛,总是滴溜溜地转着。他就是我的弟弟,今年四岁多了。 弟弟非常贪吃,猪八戒看了他,都会佩服得“五体投地”。瞧!弟弟正在翻箱倒柜找吃的!他来到冰箱前,用力打开,眼睛立马直了,原来,他看中了那个绿油油的大西瓜。他嚷嚷起来:“我要吃西瓜!”  相似文献   

13.
爱听、爱看童话是幼儿天性使然,童话也确实比其他艺术形式更易渗透进他们幼稚的心灵。童话创作多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幻想”为了实现“愿望”,常常驾着夸张、变形的“马车”奔跑在思维的羊肠小道上,于是“荒诞”产生了。“有一次我在上海看见一个中国人,他的耳朵长得非常大,大到可以当披风,下雨的时候,他就钻到耳朵底下去,又暖和、又舒服。当天气特别不好的时候,他就请他的朋友和熟人住在自己的耳朵里”。  相似文献   

14.
追回声音     
乐章 《世界发明》1998,(12):18-19
中国有句古话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说话已出口,再难收回。但今天的科学家们不仅把“言”追了回来,还要让它为人类做出贡献。马修斯·芬克,巴黎声波和音响实验室的主任。给我们表演了他“吃”话的本领。他盯着面前的一组话筒和扬声器。它们录下他说的话并将他的声音倒送回来。这情景就像将录像带倒放一样,但效果让人称奇;被颠倒的话听起来是从芬克的嘴里说出来的,但看芬克却像一言未发——就像高超的口技表演。  相似文献   

15.
《今日科苑》2005,(12):42-42
毛主席吃东西是很随意的.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他有个说法,就是“我想吃什么,就是我的身体里缺什么,吃下去才能吸收得好”。  相似文献   

16.
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应当学会观察、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我国明代的大医学家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他多次进入深山老林实地采药并仔细观察。为了弄清“白花蛇”这一名贵药材,李时珍就到蕲蛇的产地去观察。他不仅爬上高山进入蛇洞,目睹了蕲蛇吃石楠藤以及人们捕捉它的情景,而且还观看了制作蕲蛇药的全过程。他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弄清了蕲蛇的体形和生态习性,入药过程,写出了《蕲蛇传》。由于李时珍对《本草纲目》中的许多植物、动物药材进行实地考察,纠正了许多前人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口味”就像每个人的一张个性名片。有人喜欢蛋糕、糖果的甜美,有人喜欢烧烤、火锅的热辣……现代人吃得太随性,喜欢吃的使劲吃,不喜欢的一点不吃。不管哪类食物,贪吃或不吃都会引起五脏六腑的“连锁反应”,不利健康。实际上,口味不仅是对某种味道的偏好,还可能隐藏着营养失衡的“密码”。  相似文献   

18.
笑场     
《知识窗》2014,(3):33-33
多吃点 昨天去吃烧鸭饭,隔壁桌坐着一对父女,女生看起来是高中生,挺漂亮的。烧鸭饭刚上来,大叔就一直把他的烧鸭往女儿盘里夹,嘴里还说:“多吃点,多吃点!”  相似文献   

19.
马吃鱼     
一天,一个旅行者骑着马赶路时,天下起雨来,浑身又湿又冷。后来他终于来到了县城的一家小客店。客店里挤满了人,使他无法接近火。这时他把客店老板喊出来说:“拿点鱼去喂我的马。”老板说:“马并不吃鱼呀!”旅行者接着说:“不要紧,按吩咐去做。”客店中的人们听到这奇怪的吩咐,都纷纷跑去看马吃鱼。这样整个房里只剩下了旅行者一个人,他在火旁边坐了下来,暖和自己。当客店老板和那一群人回来时,老板说:“你的马不吃鱼。”旅行者答道:“不要紧,把鱼放在桌子上,等我把衣服烤干了,我自己来吃。”(石宏摘)马吃鱼@石宏  相似文献   

20.
陈超民 《知识窗》2001,(1):32-33
我有一个老领导患多发性骨髓瘤,去探望他时,他对我诉苦:天天吃水鱼(甲鱼),吃得“嘴都歪“了.更有我的妹妹在乳腺癌手术后,别人说不能吃鸡,就日日土茯苓煲龟.至于牛肉嘛,很多广东人在手术后都说不能吃,是“发物“,有“毒“,只钟情于“生鱼“(黑鱼),于是在外科病房里探病的家属们人人都送生鱼汤.生鱼确实是个好东西:滋补,营养丰富,煲汤解毒,更着重“生“字好兆头.但是天天吃不说物极必反,起码吃腻了,胃口大减.一般来说,能吃的就有一定的道理,不能吃的就一点道理都没有.我跟他们说,外国人吃东西有那么多的禁忌么?他们不也生这些病,照吃照好起来?于是大家都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