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育,又叫做审美教育。它作为美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在理论指导上是美学的,但在具体实践上又是教育的。美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它可以通过人们对生动、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或作品直观感受,从而激发和净化人们的情感,陶冶思想情操,最终潜移默化地起到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础,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通过各种艺术手段,陶冶情操,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美的才能。华夏自古是诗礼之邦,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非常重视"诗教",所谓"诗教",实际上就是语文审美教育。他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当今教育的  相似文献   

3.
一美育是一种美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爱美、审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观点和方法教育人,抒发人的美感,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人的美的感受力、认识力、制造力和表达美的能力。使其生活美满、愉快、高尚,积极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与道德素质。美育同美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说,美育的理论是来自美学,美学的教育实践是美育。但是,美育与美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是不同的。美学是研究美的性质、美的评价和美的规律等,其方法多采用观察法、比较法、多元法,深入研究美学的理论,而美育则是以实践的方法研究人们如何由美的感受、美的认识、美的体验、美的鉴  相似文献   

4.
医学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关注素质教育发展,还应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尤其是音乐素质教育更应该是其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素质教育与音乐美学的内涵关系,以及音乐美学教育在医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可知,音乐美学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生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还可以为学生从事音乐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虚拟化的生产方式与分工机制、个体化的利益诉求、片段化的认识范式与急功近利的文化心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引起了普遍的浮躁情绪。尊重劳动的价值,重拾生产性身体,感受劳动的喜悦,可以帮助人们回归久违的宁静与踏实。在劳动中学生以身体感知外部世界,在身体空间位移中产生不同的情感,在身体的排他性劳作中感受美学冲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在于谋求劳动技能的提升,而在于通过劳动教育改善认识结构、开发潜能、丰富情感与情操、提升思想与灵魂。  相似文献   

6.
虚拟化的生产方式与分工机制、个体化的利益诉求、片段化的认识范式与急功近利的文化心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引起了普遍的浮躁情绪。尊重劳动的价值,重拾生产性身体,感受劳动的喜悦,可以帮助人们回归久违的宁静与踏实。在劳动中学生以身体感知外部世界,在身体空间位移中产生不同的情感,在身体的排他性劳作中感受美学冲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在于谋求劳动技能的提升,而在于通过劳动教育改善认识结构、开发潜能、丰富情感与情操、提升思想与灵魂。  相似文献   

7.
虚拟化的生产方式与分工机制、个体化的利益诉求、片段化的认识范式与急功近利的文化心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引起了普遍的浮躁情绪.尊重劳动的价值,重拾生产性身体,感受劳动的喜悦,可以帮助人们回归久违的宁静与踏实.在劳动中学生以身体感知外部世界,在身体空间位移中产生不同的情感,在身体的排他性劳作中感受美学冲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在于谋求劳动技能的提升,而在于通过劳动教育改善认识结构、开发潜能、丰富情感与情操、提升思想与灵魂.  相似文献   

8.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学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的能力,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长。学校中的美育是形成年轻一代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9.
美术教育的任务是把美学理论渗入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之中,从而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因素相连,美的产生,是物化于人的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美的感觉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关.文章试图论证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0.
一、美育的追溯美育 ,又叫审美教育 ,或称美感教育。作为美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在理论指导上是美学的 ,但在具体实践上又是教育的。因此 ,美育是一门运用美学理论于教育实践 ,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引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心灵 ,健全完美人格的科学 ,也是一门人类自身美化的科学。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 ,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 ,通过人们对生动、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的直观感受 ,从而激发和净化人们的情感 ,陶冶思想情操 ,提高生活情趣 ,最终起到…  相似文献   

11.
优美与崇高是美学领域中一对重要的概念.其最根本的美学特点,一为和谐,一是激荡.人们在欣赏优美与崇高的对象时,其心理感受和精神特点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需要优美,在优美的艺术中体验优美的人生,但我们也需要崇高的激励,尤其是以悲壮表现出来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12.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以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提高感受美,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目的,和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一起,把造就一代新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它包括美学基础知识教育,美感教育,及以美的规律贯穿其中的其它教育.它是以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丰富多样的审美教育实践推动美学理论的发展.学校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并通过美感教育和艺术实践,增强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功能,健全审美的心理结构,使学生具有较敏锐的审美知觉能力,鉴别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造就具有政治立场坚定、  相似文献   

13.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汽车大道,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人们说,“慢慢走,欣赏啊!”这条告示给人的启示是深刻的。中学语文教学理当引进这一美学意识。美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  相似文献   

14.
美,由日常语言中泛指令人爽口爽目爽心的对象及主体感受之词,转向美学学科中指感性认识的完善,后来又指主体对对象形式所映射一切的感受,转向中充满了审美现代性焦虑。这种焦虑,源于西方社会近代以来较为广泛的心理变革运动及随之而来的以知识细化为基础的美学学科兴起,人们在对由学科知识所确立的美的传统的坚守与突破中产生了一系列焦虑。  相似文献   

15.
教育美感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美感刍议何齐宗教育美学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一门新的教育分支学科,它除了研究客观的教育审美对象─—教育美以外,还要考察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对教育美的感受,即教育美感。本文主要探讨教育美感的本质和特性、教育审美的心理要素及教育审美心理过程等问题。一、教育美...  相似文献   

16.
人们普遍认同审美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但却很少有人把美学理论具体地运用于各个艺术门类的教学实践。文章联系自己在学习美学与钢琴教学中所获得的一些感受,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具体看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教育美的阐述,使人们了解教育美学的相关知识,说明教育美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如何感受美的教育,使教育过程创造出丰富的美的因素,贯穿于德、智、体、美、劳整个教育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心理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心理教育可以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主要是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帮助人们消除人们的不良心理,提高心理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美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美育与语文教学在本质上有共性,在手段上有同一样性。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与人们对客观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以及与之相关问题的科学。教学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活动的教育手段过程。美育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教育。语文教学则是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美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美育与语文教学在本质上有共性,在手段上有同一样性。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与人们对客观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以及与之相关问题的科学。教学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活动的教育手段过程。美育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教育。语文教学则是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