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迈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加强对城镇建设用地中旧城、旧厂房、城中村等存量建设用地的改造重建,是改善城镇面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重要举措。本文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建新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目前城市建设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部分旧的城市配套设施及功能已不再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要,旧城改造在一定时期内必将成为重要的课题,政府也必然出台一系列的有关城市房屋拆迁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新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提出拆迁货币补偿,使我国城市旧城改造推进了一大步,也是我国拆迁改革中的一大举措.但是,拆迁人如何对被拆迁人进行补偿估价机构及估价人员就何合理化做好房厦拆迁补偿估价这是我们在房屋拆迁工作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1当前房地产诉讼比较集中的六种纠纷1.1拆迁安置纠纷旧城改造是近年房地产开发的重头戏,拆迁安置作为旧城改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践中纠纷很多,导致拆迁安置  相似文献   

4.
吴养国 《科技风》2012,(24):240
规划在对旧城改造项目中出现的模式单一、动力不足等问题进行适时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旧城改造项目如何结合“三旧改造”政策,选择适宜改造模式促进项目快速推进的思路,希望通过多种改造模式应用,重构城市居住区配套设施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是21世纪新兴起的一项土地规划活动,积极有效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增减挂钩")政策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可以减少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还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启动资金困难,拆迁难度大,甚至有些地区借增减挂钩政策腾挪建设用地指标等问题,本文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作为新建的住宅小区工程建设之中的一个配套项目,有线电视显然在广大用户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可以称作是不可或缺一种的精神生活必需品之一。时代在发展,如今,伴随城镇化的进程在我区的加快,尤其是新城区以及中心城镇的开发和崛起,可以看出,不管是房地产商的商品房开发,还是建设用地之中的拆迁安置房,哪怕是农村旧村改造之中的新村建设,都是层出不穷,鳞次栉比,其发展的趋势更是一片大好,前景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旨在剖析既有城镇建设用地配置策略在人口收缩背景下的适宜性,通过分析城镇建设用地配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东北三省建设用地配置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三省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2010—2020年为研究期,在分析人口收缩与建设用地配置现状的基础之上,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与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探究建设用地规模投入与结构配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人口收缩背景下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优化策略。【结果】(1)人口收缩背景下城镇建设用地投入对社会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以地谋发展”式的用地投入模式面临失效;(2)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投入对社会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工业用地投入具有促进作用但已边际报酬递减,着重供给此3类用地的传统用地结构配置策略适宜性下降。【结论】收缩城市面临城镇建设用地“超配”和“错配”的风险,应以控制用地规模、协调人地关系为前提,积极调整用地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建设用地高效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镇建设用地也逐渐增多,出现了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的情况。而由于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及拆迁补偿费用存在问题,农民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障,出现了各种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因此,文章主要以广西钦州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存在的问题为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孟霖  郭杰  孙驰  欧名豪 《资源科学》2018,40(1):11-21
本文基于供求理论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测算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以期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科学配置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供求理论,可以从本底条件、技术水平、区位交通、集约程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②BP神经网络可准确反映各评价单元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有助于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精度;③根据测算结果可将研究区分为四个区域:高度适宜区可进行大规模城镇建设用地开发,但应注重城镇建设用地组团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适宜区可依靠高度适宜区发展,适度开发城镇建设用地;勉强适宜区城镇建设用地开发受限条件多,以基本农田与生态保护优先,选择性发展具有自然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效益的绿色产业;不适宜区应注重通过政策扶持,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④将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对比分析表明,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配置基本满足区域供求关系,但有部分位于勉强适宜区与不适宜区,建议将区内部分或全部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剔除或调整至高度适宜区与基本适宜区。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的社会,旧城改造作为城市建设中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成为城市建筑设计最重要的研究内容,很多关于城市建筑都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为我们的旧城改造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探讨了旧城改造中城市建筑设计的方法,总结旧城改造中的建筑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供求理论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测算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以期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科学配置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供求理论,可以从本底条件、技术水平、区位交通、集约程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2)BP神经网络可准确反映各评价单元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有助于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精度;(3)根据测算结果可将研究区分为四个区域:高度适宜区可进行大规模城镇建设用地开发,但应注重城镇建设用地组团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适宜区可依靠高度适宜区发展,适度开发城镇建设用地;勉强适宜区城镇建设用地开发受限条件多,以基本农田与生态保护优先,选择性发展具有自然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效益的绿色产业;不适宜区应注重通过政策扶持,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4)将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对比分析表明,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配置基本满足区域供求关系,但有部分位于勉强适宜区与不适宜区,建议将区内部分或全部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剔除或调整至高度适宜区与基本适宜区。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中国城镇用地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发展较快的结果促使城镇扩展迅速。该文利用90年代1:10×104全国资源环境数据库提取的城镇用地动态变化信息,利用城镇用地扩展指数对全国城镇用地扩展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对各省级单位城镇用地扩张、城镇用地扩展占用耕地、城镇用地扩展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90年代中国城镇用地扩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及四川盆地等大都市地区;广东、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北京、四川、浙江城镇用地扩展面积占全国城镇扩展面积的66.7%,城镇用地扩展占用耕地占全国的66.53%。从城镇用地扩展的来源可以看出,多数地区城镇用地扩展以占用耕地为主。西北地区城镇用地占用草地资源较多,东北及南方地区占用林地资源较多。在北京、天津、广东、上海城镇用地扩展来源多元化,城镇扩展使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被兼并到城镇中去。国家在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同时,应加强对城镇用地扩展的引导,促使其在既有的城乡居民点用地及独立工矿建设用地进行扩张。  相似文献   

13.
童陆亿  胡守庚 《资源科学》2018,40(6):1175-1185
构建了基于自由度、蔓延度和感观优劣度等时空统计分析模型的区域多级城镇用地扩张特征度量方法体系,分析了1990—2015年期间湖南、湖北和江西(湘鄂赣)三省327个县(市)全域、省域、城市群和地级市级别下的城镇用地扩张特征及其分异规律与模式。结果显示:①湘鄂赣三省多级城镇用地扩张时空特征存在分异性,且其主要源自特定级别下城镇用地扩张的空间异质性,以及特定区域不同级别度量结果的变异性;②区域多级城镇用地扩张分异特征能反映各县(市)在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识别出了湘鄂赣三省有序增长、持续蔓延、复合增长和复合蔓延等主要的镇用地扩张模式;③城市群和丘陵平原区,无序蔓延和复合蔓延模式表现较为明显;有序增长和复合增长模式在非城市群和山区城镇用地扩张中占主导地位。积极开展区域多级城镇用地扩张度量及其分异规律与模式分析,将助力多级、“差别化”城镇用地扩张管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拆迁政策与拆迁评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旧城改造出现大规模拆迁,同时也暴露出拆迁工作的许多漏洞,能否快速完成拆迁工作、准确地评估出房屋价格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房屋类型以及相应的拆迁政策,利用线性回归理论计算区位基准价格,利用模糊预测中的贴近度理论,在已知房屋重置价格基础上,计算出待评估房屋的重置价格,使拆迁评估工作更快速、更准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东海县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使得城镇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镇内部旧城改造的不断进行,提高了被改造区域的土地质量和地价水平。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和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土地调控政策,这些土地新政的出台,对东海县基准地价成果更新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原先的基准地价成果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客观实际情况。在基准地价更新的技术路线及技术方法和东海县城区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建立的实践基础上,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Mapinfo)的技术特点,探讨基准地价更新成果特点分析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旧城改造对于建设和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快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味有着重要作用。旧城改造目前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同时围绕着旧城改造的问题也日渐凸出,其中工程投资超概算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受各种客观原因影响,新城建设或城市改造过程中留下"城中村"或旧城区。旧城区消防安全问题,全面旧城区火灾隐患,改变旧城区消防安全环境,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建设发展进程刻不容缓的消防安全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浅析一下旧城区消防安全现状以及防火对策。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7,(25)
旧城改造不仅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同时也是当前群众生活中比较关心的一个社会性问题。城市规划也是当前旧城改造工作的主要载体和实施对象,此外这项工作还会直接联系着旧城改造的成功与失败、和谐社会的构建。下文笔者就将站在城市规划角色转变下,提出相关的旧城改造规划,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希望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起到更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经济带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维度、多时序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特征刻画,是深刻揭示城镇建设用地转型规律,高效管控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城镇建设用地转型内涵出发,构建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特征识别框架,采用转型幅度、转型速度、洛伦兹曲线等对长江中游经济带1990-2015年间城镇建设用地转型时空特征进行系统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建设用地转型来源结构的时序变化显著,耕地占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比例持续减小,林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则逐渐增大;研究期间,出现将耕地转为其他用地再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变相式"侵占耕地现象;(2)城镇建设用地经历了高速但不均衡的转型过程,其中面积增幅为153.34%,转型幅度为0.62,基尼系数为0.53;受特定社会经济环境及政策动态的影响,转型幅度、转型速度在时序上经历了"减-增-减"的变化过程;(3)转型幅度高值区呈"两横三纵"的分布格局,与区域内主要公路、铁路线路走向高度吻合;转型速度高值区呈左斜"H"型分布;(4)转型幅度与地形起伏度成反向变动关系,转型速度随地形起伏度的上升先增后减;城市群地区转型幅度高于非城市群地区,而转型速度则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城镇用地扩展及预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秦鹏  董玉祥  李裕梨 《资源科学》2012,34(10):1881-1890
了解城镇用地扩展相关规律,可以有效减缓建设用地对基本农田和重要生态环境用地的侵占,为未来土地科学合理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多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提取城镇用地信息,选取相关指标,运用指数分析法,对城镇用地扩展量化分析,从而探求其城镇用地扩展的相关规律。结果表明,广州市城镇用地扩展强度是有起伏的,城镇用地的重心向东北方向偏移,正南方向的城镇用地扩展稳定且较强,西南和正西方向较弱,其它方向则起伏较大。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扩展难易程度起宏观作用;经济对其有带动作用;交通设施则引导城镇用地扩展的方向;政策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性的。通过总结广州市城镇用地扩展规律,选取相关因子进行广州市城镇用地未来变化预测模拟,并阐述了相关变化规律,并对未来城市用地扩展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