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学只是趋于课堂的"教"而相对忽视了课内外的"学",使得学生的文本悟性也仅限于课堂之内对课文的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感悟之中,流于表面。对于学生悟性的培养与提高,需要教师不断地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的热情,使得学生能在已有的阅读基础上提升自己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本悟性。一、入境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可阅读的时间、空间及情  相似文献   

2.
潘书华 《文教资料》2005,(23):100-101
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它与数学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可以说,没有以悟性点醒的材料是僵化的凝固的材料,没有以悟性化解的理论是空洞、乏味的理论。悟性的养成与提高主要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现结合《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课谈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一、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3.
悟性与个性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两项重要的财富,尤其对于大学英语的学习,将这两份财富运用到其中,将会收到莫大的成效。作为教师,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以外,有责任对学生们的悟性与个性进行培养。本文分别介绍了对于悟性与个性的培养,阐述了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最近一个时期,上饶市高中毕业班学生有两种思想倾向:某些成绩好的学生把升大学作为自己的唯一出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某些成绩差的学生认为反正考大学没有指望,马马虎虎混日子,“破罐子破摔”。为了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为献身四化搞好学习,学校的很多科任老师都密切配合班主任,抓住对学生进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既教书又教人。  相似文献   

5.
一些老师对学生见到自己不打招呼而耿耿于怀,我认为大可不必。学生见到老师,不打招呼又何妨?首先,老师要理解学生。每一个学生盼l生格都不同,有的热情大方,有的文静内向。从小学到大学,每一个老师都说我不与人打交道。平时,我见到老师能躲则躲。高二时我担任过一个学期的物理课代表。一次考试我的考,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习使学生的社会能力得到了培养,语文要教会学生学会生活,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优秀的语文习惯就是语文素质的外在体现.良好的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悟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悟性.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悟性乃是思考者与独创者的本性。不思考,不会有悟;无独创,不能算悟。悟性是心灵的闪光,是心智的飞跃。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未能重视培养学生的“悟性”。  相似文献   

8.
悟性是人在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和特性,是人赖以存在的基本属性。学生的悟性对其创造性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学生的悟性培养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追求。然而,现实教学中,存在着学生悟性培养严重缺失现象。这就为当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诉求。  相似文献   

9.
陈琳 《教育现代化》2005,(11):112-113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一种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悟性和想象,进而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从美学的角度讲,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不会审美,也就谈不上创造美,具有同样知识容量和生活经验的学生却不能感受美,症结在于其缺乏审美的悟性,文章着重阐释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悟性的具体策略,并指出了悟性与禅悟,悟性与灵感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自学考试──又一个大学校园童沫晶今年七月,在那幢熟悉的宿舍楼前,送走了相处三年的大学同学;在进出了不知多少次的校门前,告别了我的大学,也告别了整个学生生活。回头望望那不再属于自己的校园,低头想想曾经朗夕相处的同学,心里的感觉有些酸涩。回到家里,我有气...  相似文献   

12.
黎洪国 《现代语文》2007,(3):105-105
学好语,我觉得主要靠一种悟性。因此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悟心。培养学生的悟性,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突破口。每一篇课的突破口,实际上就是课的题目。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运用“扣题开讲法”,是突破一篇课比较合适的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作是最富有个性特色和人色彩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作是写出来的,更是悟出来的。作教学的关键取决于对学生的悟性和灵气是培养、激发还是漠视和扼杀。这里,介绍几种作教学中悟性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指出,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培养学生的“悟性”,则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呢?一、感悟。“悟性”是主体对事物的直觉感应,其特点是遇到新情况,就在头脑中寻找与之相类似的经验为借鉴进行类推,这种经验有具体的形象形态,有抽象的观念形态,多次运用便能转化为反射和下意识。故“悟性”是对具有知情意事物的直觉感知、感觉、感应,就像中医的望闻问切只需直觉感应就能进行诊断一样。由于汉语存在大量的需要模糊判断、直觉体悟的特点,故教师可指导学生发挥…  相似文献   

15.
毕凯 《现代语文》2011,(7):126-126
新课标下,笔者试对初中作文教学从悟性、灵性和人格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悟性 所谓"悟性",就是一种能从包罗万象的事物中产生一种本真体悟的能力。从作文娩出的过程看,  相似文献   

16.
《上海教育》2013,(3):80-81
【案例背景】 初中生能否走进大学?这个问题是在杨浦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区背景下我校一位教师提出来的,其背后隐含的意思是大学的教育资源是否能给初中学生带来实际的教育价值,毕竟初中学生的知识积淀、思维方式与大学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我校毗邻上海电力学院,附近又有中国百年工业文明诞生地等丰厚课程资源,化资源为特色,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是我们一直在实践与探索、为之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启迪悟性     
悟性是一种智力特征,悟性高的人也可以说是很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悟性不神秘,足一个人先天禀赋和后天养成的结晶。养成悟性,一靠平时积累。积累多,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多,就可能因为某事物的触发,使暂时神经联系突然接通而有所悟。二靠活动与交往。活动是思维的动力,人在活动和交往中,思维会不断地被激活,放飞想像,突发灵感。三靠人文氛围。悟性既是一种智慧形态,也是一种人文形态,儿童只有在十分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中,才有可能开掘创新的潜质,释放潜在的能量。悟性又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介于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之间,是联结感性和理性的带  相似文献   

18.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正确的感觉,是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和直觉。因此,学好英语要具备良好的语感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英语语感,会对英语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这里就涉及一个对学生悟性培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悟性,实质是对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训练。学生每次领悟,都是一次提高;每次领悟,都能引起感情上的愉悦,增强  相似文献   

20.
朱敏 《成才之路》2009,(15):30-31
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文成绩提高缓慢,于是学生喟叹语文难学。教师感叹语文难教。这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语文教学中肢解文学作品、缺乏文学兴趣培养等客观因素。所谓理解力,实际上是在对语文的接触过程中,在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对文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一种非纯理性的自我认知。平时我们常常把语文基本能力归结为“听、说、读、写”,事实上恰恰忽略了一种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基本能力——理解能力。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读靠悟性,比较文章异同靠悟性,感受语言文句靠悟性,体味内容情感靠悟性。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靠悟性。悟性.可以明理、会意、解疑、审美、创造,它是“听、说、读、写”的深层发展。可见,语文的魅力在理解力。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理解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