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代学史的叙述中,“十七年学”的命运可谓几经沉浮。在政治激进化的时代,它连同“革学”一起几乎成为了学史叙述的唯一聚光点和兴奋之所在。可是随着1980年代对当代学与政治关系的反思,在回到“学自身”口号的询唤下,企图摆脱当年政治运动强加给学的种种清规戒律之后的学叙述,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越来越不屑一顾。这种建基于西方启蒙话语的学史叙述以服膺政治、否定个性为由,认定这一时期作品是政治的附庸,没有什么学价值。于是,“十七年学”一度被逐出了学史的讲堂,它似乎已湮没而衰蜕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漂浮的诡异的盲点。但盲点并不等于空白和虚无,它如同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总是缠绕着曾经受其激荡、为之亢奋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从文学插图谈到京派、海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义 《东方文化》2000,(5):89-94
名古屋大学是我非常熟悉的一所大学,因为我曾经跟你们大学的中井政喜教授在1992年合作过一部书,叫《中国新学图志》。这本书在中国大陆、在台湾、在韩国、在日本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因为它第一次把图作为学史的原始资料,从图中来看作家的审美趣味、审美个性,来看一个流派的风范,这是过去没有做过的。所以这本书出来以后,推动了国内学史写作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因为现代学史的写作,这半个世纪以来已经写了200多部了,但是大家总觉得大同小异,用句俏皮的话来说,就是今天萝卜熬白菜,明天是白菜熬萝卜。  相似文献   

3.
《巴蜀学史稿》系四川省巴蜀化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巴蜀化研究中心、四川人民出版社组织编纂出版的2001—2005国家重点出版计划的“巴蜀化系列丛书”十种之一。《史稿》是巴蜀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地方学史,对巴蜀学史的研究具有开创之功。全书论述范围广泛,挖掘深刻,主线分明,评议确当精到,新论迭出,对巴  相似文献   

4.
郭预衡先生的《中国散史》,仅就体例而言,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似乎与传统的学史并无二致。但细味其形式与底蕴,其体例神似司马迁《史记》,其笔法深得鲁迅韵致。通观全书,尤能见出先生的学养、识见和功力。兹以先生所叙清初学变迁而论列之。  相似文献   

5.
王振良 《中国文化》2008,(2):156-158
萧山来裕恂撰于清末的《中国文学史》手稿,历经百年风雨,即将由岳麓书社正式出版。可以预期,这部文学史着的间世,对中国文学史学史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说文》:“贾,市也,从贝西声。一日坐卖售也”。又:“市,买卖所之也。”凡市场上的货物交易行为便称之贾。然而长期以来,在古文字里未能找到对应的“贾”字,而常见的一个“ ”字,多释为“貯”字。杨树达先生曾在《格伯簋跋》一文中曾疑此字读为贾。  相似文献   

7.
古远清 《东方文化》2002,(1):99-103
叶青的名字对年轻读倍感陌生。他最多出现在党史、政治思想史一类书中。新时期以来出版的各种现代学史、现代学批评史、现代学论争史乃至鲁迅研究史,在谈到右翼艺运动时,他连提名的机会都没有。其实,叶青在右翼学史中的地位,远高于张道藩、黄震遐、王平陵之上。  相似文献   

8.
李荣昌 《寻根》2011,(4):17-21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作家,对他的经济状况进行考辨是有积极意义的。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已经有了基本的共识,如在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认为蒲松龄“社会地位不高,深知民间疾苦”;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认为其“清贫的家世,塾师的生涯,  相似文献   

9.
高照 《华夏文化》2002,(3):20-21
周易由《易传》、《易经》组成。《易传》诞生于春秋战国。当时,诸子百家曾出现过“大放异彩”、“各领风骚”的壮丽文化奇观,从而为中国文化奠定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博大精深、影响广远的坚实底蕴。  相似文献   

10.
王兆胜 《东方文化》2000,(5):108-111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以创办《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倡导幽默闲适之小品闻名于世;接着,他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又以境界品位之高雅,介绍中国化之广泛、传神,笔之明白晓畅、流动飞逸备受人们称誉。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之经典之作”,后来它还获得诺贝尔学奖提名。台湾作家林海音称“本世纪的中国人能成为世界性作家学的,我认为只有林语堂一人。在欧美或东亚,提起Dr.un Yu Tang(林语堂博士,笔注),尽人皆知”(《林语堂作等身》)。  相似文献   

11.
魏华 《滇中文化》2006,(3):28-29
在中国“八景”之多,几乎遍布九州。倘如你从北京出发往南旅游,什么“燕京八景”、“太原八景”;“关中八景”、“洛阳八景”、“潇湘八景”、“羊城八景”等等,等等,不可胜数。这还是又八景,小一点的更多。以安徽省为例有“古庐州.八景”(合肥县)、“凤台八景”、“芜湖八景”,“铜陵八景”。“龙舒八景”(舒城县)、“岳西八景”等。这些是可从新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中找到其景点的。其实。正如《洞庭湖志》所说的“各郡县均有八景,处处皆然”,以至“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以及琳宫梵字,靡不有八景(诗)”(《寄园寄所寄录》)。  相似文献   

12.
寒夜捣衣     
车锡伦 《寻根》2003,(2):43-45
中国古代诗歌中咏“捣衣”,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晋·曹毗《夜听捣衣》诗:“寒兴御纨素,佳人治衣衾。冬夜清且永,皓月照堂阴。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唐诗中有大量的捣衣诗,如杜甫的《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试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刘长卿的《月下听砧》:“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杜荀鹤的《秋夜闻砧》:“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不及巴山听猿声,三声中有不愁声。”古人捣衣诗均系借景寄…  相似文献   

13.
寻求伊甸园     
在当前中国的现代园林建设中,不少人仅从表面“理解”和“借鉴”中国和西方园林艺术的传统,使得当下的园林建设中出现一些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倾向。如仿古之风、古建筑热、假山热……;还有那种弃“己”媚“人”地片面追求所谓“西洋风格”的做法,如草坪雕塑热,等等。其结果是使中国当代的园林建设从复古到崇洋,建造了很多园林,最终却未形成中国现代园林的风格和特征。最近,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周武忠博士)一书,可谓当代中外园林艺术比较研究的第一专著。作者运用历史比较与平行比较的…  相似文献   

14.
“学”从字源上来讲,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专家认为“学”字,“当从爻取义兼声”(徐中舒《甲骨文辞典》),是个会意字,篆文作“斆”字。许慎《说文》:“斆,觉悟也。从教,冖。冖,尚矇也,臼声。学,篆文斆省。”段玉裁《注》,认为“学”与“教”在古人乃是一事之两面,常相混用,既然“学”本身已经包涵有自觉与觉人,即学习与教人的双边活动,  相似文献   

15.
耿法 《寻根》2007,(2):110-115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女词人。清代王士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清代沈谦则赞叹:“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因此又有“词家二李”之说。李清照为婉约派之宗,她提出词“别是一家”,在艺术上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人称为“易安体”,甚至连大词人辛弃疾也在《稼轩词》中自称“效李易安体”,可见她的影响之深广了。  相似文献   

16.
庞慧 《寻根》2008,(1):18-22
思乡是中国文学史上绵亘不绝的主题,或浓或淡的乡愁,弥漫于三千年文学史,以致一般的应制或应景诗文,也往往将思乡作为主题。似乎一提到乡愁,便能激发出中国文人的无限才思。式微,式微,胡不归?春秋时代的百结愁肠,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里竟然一直不得舒展。一本《汉乐府》,大半是羁旅哀歌:“欲渡舟无楫,欲归家无人。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恬淡如陶渊明,便率性赋一篇《归去来兮辞》;洒脱如李白,在夜阑人静之时,也禁不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旷达如贺知章,也不免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惆怅。  相似文献   

17.
说“打喷嚏”的风俗邢公畹“打喷嚏”也说作“嚏喷”。古代说作“嚏”,也说作“喷鼻”。《说文·口部》:“嚏,悟解气也,。从口声。《诗》曰:‘愿言则嚏’。”“都计切。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鼻有所触逆而喷气。《苍颉篇》:‘嚏,喷鼻也’。”我幼年,家住...  相似文献   

18.
《中外文化交流》2001,(3):53-53
2001年1月26日(中国农历正月初三),在中国人民欢度新世纪第一个新春佳节的时候.中国驻加拿大大使梅平代表中国化部部长孙家正向加拿大遗产部部长科普斯女士赠送了一批中国图书,请其转交加拿大图书馆。这是庆祝中加建交30周年举办的”中国化季”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批图书共500余册,其中有古典名《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现代大师的作品如《鲁迅选集》、《巴金选》等,赠送的图书中还有国内最新出版的《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19.
人参琐谈     
石云涛 《寻根》2002,(6):61-63
中国人早就发现了人参的价值。“参”古作“葠”,又作“葠”。在中国,至迟在汉代的文献中已有人参的记载,如《春秋运斗枢》、《礼斗威仪》、《异苑》等。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中称为“人微”,有人认为“微”乃“葠”字之讹。所以叫“人参”者,李时珍在他著名的《本草纲目》一书中说:“年深渐浸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葠、神草。”他说:葠“亦浸渐之义,葠即浸字,后世因字文繁,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  相似文献   

20.
去年春天的一个傍晚,从巴黎归来的王维平怀抱琵琶,坐在她母校西安音乐学院的演出大厅里,身旁有法国的钢琴、长笛、提琴和圆号烘托。她将一首《阳关三叠》变奏成一支现代随想曲:几声琵琶轻叹,“渭城朝雨”,“客舍青青”,去国还乡的情愫弥漫萦绕于演奏大厅。清脆的吟唱,悠扬的琴声,美妙的旋律,给听众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在掌声阵阵中,王维平双眼润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