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相似文献   

2.
邱豪 《考试周刊》2012,(6):181-182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非常有限。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成为摆在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发挥学生的音乐审美想象、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理解力这几个方面入手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确的审美观能够让社会风气得到积极的改善,对于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领域中美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对于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术教学则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美术能够带给学生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是美术课程的初级阶段,能够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给学生在美术课堂中以美的体验,本文围绕"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音乐常常与美术、体育一道称作"小三门",归为技能课。不少学校在教学中过多地强调技能和专业训练,本应极富人文色彩的教学内容往往变成干巴巴的识谱加教唱。至于学生对音乐是否理解,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如何提高,怎样把音乐的本质还给学生等等,则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家长更加急功近利,他们把音乐当成了升学考试加分的砝码和炫耀的资本,只注重会弹什么琴,考了几级等等,在学习上大多是"逼",而不去培养孩子对音乐真正的热爱。在一些城市就经常见到这种现象,如果音乐会有钢琴小提琴之类的演奏,观众席上几乎都是正在上小学的学生和家长,少数家长甚至拽着孩子围到乐池边上,还不时发出"快看人家怎么  相似文献   

5.
目前小学音乐教学大多以教授音乐知识为主,大多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美感的意识,没有很好地贯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小学音乐教学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而不是一种以单纯的技能传授和单纯娱乐为目的的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6.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以审美为核心,积极组织指导学生自由地、主动地参与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充分地体验音乐情绪、陶冶高尚情操,培养音乐爱好,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著名美术教育家尹少淳教授认为:"美术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开设的。"美术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是基于社会与人的发展对学习者的基本要求,是基于在未来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以切实提高美术教学活动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一、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的认识什么是审美能力?在一般的理解中,审美能力是在一  相似文献   

8.
初中音乐审美教学不仅追求"技术理性",更追求"文化理性""解放理性"。在音乐审美教学中,由于将音乐认知等同于音乐体验,将音乐实践等同于音乐审美,从而导致音乐审美的缺席。回归音乐审美,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聆听、律动与歌唱,进而充分地感知、理解、想象、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可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立美与创美素养。  相似文献   

9.
<正>高中《艺术欣赏》课程,教材分为《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两部分,高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音乐欣赏应以聆听为主,与其他音乐实践活动形式相结合。音乐欣赏教学的本质是审美训练。审美训练是对主体的审美观、审美能力和审美人格的训练,其本质上既是价值取向(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又是审美想象、审美  相似文献   

10.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小学音乐课的审美教育重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要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以满腔热情走进新课程,发掘教育过程中的审美因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灵结构,构筑音乐与心灵的桥梁,促进音乐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与交融.  相似文献   

11.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语言教学的目的要求之一。语言课虽然没有音乐、美术那么直感,但它却能赋予审美教育更为丰富的介质和深刻的内蕴,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高天阔海。  相似文献   

12.
"美术,美术"可以理解为美学的艺术,初中美术课开设的意义在于,不仅要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分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还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美术既不是简单的绘画也不是纯粹的欣赏,必须要将其二者统一,基本的美术能力也是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教师应该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方式,合理地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欣赏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开展探究性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音乐审美趣味是指自己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小学生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与表现要根据审美的愉悦性来体现。在音乐课的初始创设富有美感的音乐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迅速、主动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是实施"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审美教育活动的良好开端。创设趣味的导课方法实践于不同的音乐活动形式中,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通过创设疑问和悬念的趣味性导入,引领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进行模仿与训练;通过美景创设和激情渲染,陶冶学生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14.
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新教材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备受学生青睐的时尚的审美内容还偏少。时尚很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并且成为时尚的追随者。美术课标中提出:"美术课程要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的环境,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因此,教师对这种非课程的内容不能熟视无睹,停留在局限的审美意义上的审美教学已不符合现代的美术教学和学生的发展了。时尚是一种资  相似文献   

15.
美术学习中,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都是提高学生美术水准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了审美能力才能更加充分地了解美术作品,提高美术素养,以后有更高的美术造诣。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是继续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践行审美教育,有利于充分借助美术课程的优势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践行审美教育,需要以"美"字为先,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能力,塑造学生的审美品格,加强美术教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7.
审美教育在促进大学生保持自身精神和谐平衡、净化升华学生情感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前美术和音乐教育作为未来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等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本文从音乐、美术等几个方面讨论如何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形成独特审美眼光,培育独特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创造独特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8.
音乐的本质是审美,音乐最根本的价值是审美价值,所以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歌曲教学(演唱)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把歌唱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在"音乐感受与鉴赏"中感受美,在"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中领悟美,在歌唱的过程中体验美,在"音乐创造"过程中表现美.让学生在美好的感觉中唱出优美的心声,提高歌唱艺术水平.通过教学,学生的合唱,重唱水平大大提升,学生的总体音乐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小学音乐课程是一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发展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致力于学生音乐审美与欣赏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音乐创造潜能的激发,发展学生难能可贵的音乐个性。如何将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笔者尝试从诵读、演唱、表演这三要素中寻找音乐与审美的纽带,以真情的诵读情境、多变的歌曲唱法、丰富的表演活动为小学音乐审美教学"锦上添花"。一、真情诵读,领略歌曲的唯美意境  相似文献   

20.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新课程的根本要求。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以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提升审美效果为目的组织教学。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效果的策略,以期能为进一步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提供教学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