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隋唐五代文学 隋代的文学,实际上是齐梁诗风的延续,所以这一阶段最有成就的是唐代文学。 一、唐代文学的概况和成就: (一)诗歌:唐代是古代诗歌空前繁荣的时代。 1.唐诗的分期:为了研究的方便,一般把唐诗分为初唐(618—713年)、盛唐(713年—766年)、中唐(766—836年)和晚唐(836年—907年)四期。 2.据康熙年间所编《全唐诗》统计,这时期有诗人二千二百多,诗歌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相似文献   

2.
唐诗学作为一门研究唐诗的专门学问,涵盖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包孕着众多的研究课题.她可以宏观考察唐诗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进行唐诗发生发展的轨迹研究;也可以进行具体作家作品、某种创作群体、某种体式风格的个案研究;可以做唐诗的裒集、甄辨、考释、笺注、解读的工作;也可以做研究资料的辑集、诗人年谱的编写、唐诗的理论闸发,与其他学科作比较、融通研究.  相似文献   

3.
王莉 《文教资料》2008,(28):14-16
<唐诗合选>与<唐诗三百首>是清代相近时期的两种不同唐诗选本,通过比较这两本书选编的形式、内容、选录作者及选编之宗旨和目的会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人们,特别是文人对唐诗的不同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诗家三李论集》包含着余恕诚几十年来对唐诗的一系列宝贵创见.余恕诚之唐诗研究,在艺术造诣、史料价值的鉴识等方面,体现出灵心直凑单微,发前人所未发的特色;在文学史宏观、文献史宏观等方面,则是体现出巨眼见微知著,发前人所未发的特色.这两大特色,既是各具价值的,又是有机结合的.  相似文献   

5.
诗歌作为唐代高度发达的文学样式,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站在历史的角度,宏观透视唐代诗歌的各种传播方式,展示唐诗产生的特定的文化土壤,便于全面地、宏观地、立体地把握唐代诗歌,展现唐诗形成过程中的绚丽画卷.  相似文献   

6.
评沈德潜在唐诗学上的建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沈德潜的唐诗观是在唐以来诗论的影响.尤其是在“宗唐宗宋”之争的背景下形成的.他能接受前人合理的论见,克服明显的偏颇,宗盛唐、主李杜而不排斥中晚唐;重诗的法式声调,更重气格神韵.他在唐诗学上的建树还表现在他所编选的《唐诗别裁集》对唐诗的普及和研究有较高的价值;他在该唐诗选本以及诗话《说诗(日卒)语》中理出了唐诗各时期、各体的发展线索,对唐诗作品的精彩之处多有揭示.要之,他在唐诗学史上的贡献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谢榛、李攀龙、王世贞等人结社,文坛上再次出现了一个复古高潮,同时,尊崇盛唐诗歌也又一次掀起了热浪。后七子的唐诗观并不完全一致,论诗主张也大有径庭。但总体上仍然可以看出两条清晰的发展线索:一条是承前七子旧说严格遵循传统格调派唐诗观的途径;另一条是对传统格调派唐诗观的修正和改良。因此,从唐诗批评史上看,后七子的唐诗观仍应算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发展时期的后一阶段。这一阶段孕育着格调派唐诗观的蜕变。(参阅拙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相似文献   

8.
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和发展——明代唐诗批评史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是唐诗学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格调派唐诗批评则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格调派把体制、声律看成唐诗的最基本素质,认为诗人的性情、诗歌的兴象风神最终可以体现在诗歌的体制声律上。他们努力通过体制、声律去寻求唐诗的兴象风神和诗人的性情,并以此作为评品唐诗的依据。但由于诗人的性情、唐诗的兴象风神不可能全部显现在体制声律上,因此,格调派唐诗观理论在实际运作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格调与性情的冲突。格调派唐诗观延续了整个明代,可分为形成、发展和蜕变三个时期,它的理论体系中格调与性情的矛盾也贯穿于始终。本文着重探讨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和发展,蜕变期将于另篇论述。  相似文献   

9.
盛唐诗研究是唐诗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前人在论及盛唐诗时,往往将开元与天宝两个时期的作品合在一起论述。笔者认为,开元诗之基调与天宝诗之基调并不相同。开元年间政治较为清明,而开元诗之基调较为积极乐观。到了天宝年间,由于政局由明转暗,各种矛盾也逐渐激化,因此这一时期的诗歌也大多流露出一种忧患意识。在唐诗发展史上,天宝时期上承开元,下启大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三部分。一、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流派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指出了作为文学个性与共性之统一体的流派的多种构成因素,在此基础上勾勒了唐诗流派的宏观历史格局。二、指出这个为止的唐诗分期研究,实质上仍是“四唐”分期的形成、调整与再认识的问题,着重讨论了分期争论的一些焦点如杜甫归属问题,对“四后”分期的内在合理性从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的角度作了重新阐释。三、描述了唐诗总体流变的宏观轨迹.认为盛唐诗的文化精神特质在主“气”,对诗之主“气”与主“意”进行了现代诠释.指出由初而感是主“气”特质的生成过程,由盛而中、晚是主“气”向主“意”的蜕变过程。本文为《唐诗流派品汇》一书之“导论”。  相似文献   

11.
明初崇唐诗风日益高涨,推动了高棵的《唐诗品汇》和《唐诗正声》的出现。他总结并超越了时贤的“世变”观念,形成在时代影响和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双重作用下的唐诗“正变”观。以四唐为依托,把唐诗各体还原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同时以盛唐诗歌为正声作为阐释唐诗“正变”的依据,构建了其自足的唐诗学体系。但是他毕竟不能完全脱离自己的文化环境,其“正变”观在影响有明一代唐诗学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张九龄研究 ,有过几段冷热起伏的曲折变化 ,但在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下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还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许多著名的学者关注它 ,并将其视为初、盛唐文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增强史识 ,克服重诗轻文的偏向 ,细化编年 ,将是今后张九龄研究中的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当代汉学界,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影响。他对唐诗进行了阐释与翻译,译诗被收录到世界权威的文学选集中,并选入到美国大学教材。宇文所安作为“文化他者”,将新批评理论运用到唐诗翻译中的文本表现,无疑对中国古典诗歌外译具有一定的启迪性,甚至是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选学视角、选学形态、选学思想对二十世纪唐诗选学发展做鸟瞰式纵览,把唐诗选学分为三个时期——民国阶段、五十至七十年代、世纪末二十年,简评各期所涌现出的著名选本的诗学价值,从中发掘唐诗选学的文化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诗在主导的人文精神、批判现实精神和抒情言志的艺术等方面从《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复杂、庞大的体系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从而铸造了品格昂扬健康、充满人文情怀、现实精神和抒情艺术再创辉煌的唐代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16.
以往在“以诗为词”的探讨中虽然涉及到了苏词和唐诗的关系,但局限于其豪放词与盛唐诗的联系,关未就此展开苏词与唐诗关系的全面考察。苏轼词和唐诗的关系可以由中晚唐诗追寻到盛唐诗。就其与中晚唐诗的关系而言,集中在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能提供字面采择,更因其寄托了身世之感;就其与盛唐诗的联系而言,集中在李、杜诗歌,其中李白的读对苏轼豪放影响很大,杜甫的诗在很多方面影响了苏轼婉约词。此外,苏词还以唐诗为中介接受了陶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初唐诗歌继承了南朝的绮靡诗风,不但南朝诗歌固有的一些弊病没有得到纠正,而且,诗歌的内容也大抵是歌功颂德或以文辞为娱乐的.在诗歌的表现形式方面,唐初宫廷诗人们汲取和总结了前代的经验,并且有所发明和发展,使之日臻丰富和完善,这对唐诗走向成熟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唐宋转型理论是近年中国古代史学与诗学研究中一个流行的学术话语。在唐宋文学研究领域,借鉴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的唐宋史学观,并整合传统诗学理论,经王水照等诸多学者推阐发扬,深化了唐宋诗歌转型问题的研究,开拓了唐宋文学研究的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19.
宋诗的创作特点与唐诗有别,数十年来对宋诗的评价因时代风气影响而难言公允。黄庭坚的诗歌创作擅长使用典故并创造出独到的艺术成就,其用事如出唇吻使人不觉的能力令人惊叹。也在唐诗创作极其成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开创出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崭新天地。对黄氏诗歌创作方法及其成就应有新的评价思路。  相似文献   

20.
宋诗三论     
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在宋代特定的思想化背景下,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呈现出求新求变的风气,表现出迥异于唐代诗歌的审美观念和美学境界,出现了许多优秀诗人,形成了许多流派。就宋诗的发展脉络及宋诗所取得成就的阶段性来看,宋诗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