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房颤的原因何在?房颤有哪些潜在危险?人们对房颤存在什么样的误区?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我国房颤患者众多,目前约有800万人罹患该症。房颤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20%以上的卒中归因于房颤。  相似文献   

2.
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颤(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罹患人口约1%,其发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70岁以上的人群中已达7%~8%,房颤除引起临床症状和影响生活质量外,还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最严重的是脑栓塞。在美国每年的发生率是4.5%,在所有中风病人当中,有15%是由于房颤所引起,在80岁以上的个体中,房颤是独立致病原因,而且房颤所致的中风症状更严重,是房颤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房颤病人的抗凝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心房不协调活动而导致心房机械功能恶化为特征的快速心律失常。房颤常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也见于其他疾病及未发现有心脏病变的正常人。根据资料统计显示,我国的房颤患者可能高达1300万。房颤不仅常见,而且危害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和脑中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阵发性房颤发生机制及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作用机理。方法 :利用食道心房调搏测定心房参数 ,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服用胺碘酮 ,心房有效不应期 (ERPA)及心房相对不应期 (RRPA)用药前后变化。结果 :阵发房颤 36例 ,服用胺碘酮后显效 2 3例 ,有效 7例 ,显效 6例 ,显效组与有效组ERPA无显著差异P >0 .0 5 ,两组与无效组ERPA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RRPA变化三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ERPA缩短是发生阵发性房颤的基础 ,胺碘酮有效控制阵发性房颤作用机理之一是延长ERPA ,胺碘酮无明显缩短RRPA作用。  相似文献   

5.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临床危害极大。虽然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房颤最常用的策略,但是药物治疗因其有限的疗效和潜在的副作用而面临挑战。导管消融术作为一种替代方案被广泛用于治疗房颤患者。然而,由于房颤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消融术后的复发率仍然很高,尤其是持续性房颤。因此,何种消融策略是最优的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计算模型具有可重复操作、低成本、低风险和灵活可控等优点,不仅可以在同一模型上预测不同消融策略的结果,还可以找到最佳的个性化消融靶点供临床参考。本综述总结了三维计算模型仿真房颤导管消融策略的进展,从早期的迷宫术或环肺静脉隔离术到基于特异性底物的个性化消融方式。最后,我们总结了目前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静脉注射地尔硫卓治疗快室率房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室率房颤病人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持续快室率房颤可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脑供血不足、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地尔硫卓通过直接抑制钙通道,减慢房室结传导和延长房室结有效不应期而发挥控制心室率作用,不仅控制静息时心室率,也可控制交感神经兴奋时房颤的心室率。我院对48例快室率房颤病人静脉应用地尔硫卓进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分别在肺静脉隔离前后联合使用三磷酸腺苷(ATP)+异丙(去甲)肾上腺素(ISP)对非肺静脉触发灶的诱发情况以及消融非肺静脉触发灶后的临床疗效。创新要点:发现肺静脉电学隔离前肺静脉在触发房颤方面起主要作用,环肺静脉隔离术显著降低了肺静脉的放电情况,却同时增强了肺静脉以外的部位触发房颤的能力。研究方法:选择从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在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首次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药物治疗无效,发作时症状明显的8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的患者均于肺静脉隔离前后通过静脉给予ATP(20 mg)+ISP(20μg/min)诱发房颤。诱发出房颤的起始部分被标记和记录(诱发过程详见图2)。术后常规口服华法林抗凝不少于3个月,控制INR值2~3;术后3个月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及当病人有心悸等症状时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病人随访。重要结论:ATP+ISP可以有效诱发阵发性房颤患者的非肺静脉触发灶,特别是在环肺静脉隔离以后。术中对非肺静脉触发灶进行消融可能使病人获益,虽然在本研究中随访结果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房颤是临床上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为异位性心律失常的一种。且多为持续性。健康人亦可偶发房颤,称为良性发作性房颤。房颤一经出现,对心功能影响尤为严重,因为此时心脏失去了整体收缩的能力,各部分以极快而细的乱颤代替了心房有效统一的收缩。同时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以致心室血液充盈不全,心输出量减少,冠脉供血不足,加之心脏工作量和耗氧量的增加,故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容易引起心绞痛或心衰。病人感到心悸、不安、头晕、。此外,房颤发生后,心房内一部分血液容易发生停滞,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以引起周围动脉栓塞。体检时,可发现心率完全不规则、心音强度不一,脉搏强弱不等。心率快,每分钟可达120—160次,并有脉搏短绌现象。其形态特点大致相当于祖国医学促脉或代脉范  相似文献   

9.
房颤发生之谜曾被喻为心脏病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同济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内科专家陈义汉博士,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徐世杰博士及其他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者密切合作,最近找到了一个引起家族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致病基因.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引起家族性房颤的致病基因,是我国生物医学界在疾病基因组学研究中所取得的又一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 F)为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常见的心律失常,本文统计并分析了近五年往院房颤患者160例,主要是探讨房颤的分型及临床特征。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60例中男性患者88例,女性72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84岁,平  相似文献   

11.
补阳还五汤系《医林改错》方、原以补气活血治疗中风半身不遂证。笔者据其益气活血之效,用以治疗冠心病房颤,获得较好的疗效。例:张某,男,69岁。患冠心病房颤六年之久,以西药维持。心电图示:房颤,左心室肥厚。患者自述胸闷、心慌、头晕乏力,住院治疗。查:心率121次/分,心律不规则,舌质紫,苔淡,脉细弱结代。脉证合参,属气虚血淤证。治以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红花、桃仁、当归、赤芍、地龙、炙草、川连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近10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构成比及相关疾病随时段的变化趋势,栓塞状况,抗栓治疗情况。方法:入选近10年(1998年~2007年)住院的心衰合并房颤患者1380例(合并房颤51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结果: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者510例,瓣膜性心脏病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占32.2%,非瓣膜性心脏病占67.8%。栓塞病例26例(5.0%)。使用阿司匹林抗栓治疗480例(94.1%),使用华法林14例(2.7%)。结论:房颤随时段推移,发生率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3.
对房颤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洋地黄是首选药物。但单用洋地黄对部分患者的心室率控制并不满意,因此我们以胺碘酮与地高辛联用治疗房颤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病例选择 房颤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40-49岁9例,50-59岁11例,60-65岁3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扩张型心肌病9例,冠心病8例,风湿性瓣膜病6例。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入院后均给予利  相似文献   

14.
患者陈某,男、62岁因风湿性心脏病房颤于88年8月25日入院。入院后一直服用地高辛0.125毫克,一日三次,且常用利尿剂,血钾3.5~5.0毫克当量/升,住院期内多次复查心电图示房颤,心室率70~80次/分,律不齐。经治疗患者病情加重,头晕嗜睡、心率增快而规律,临床考虑洋地黄量不足,要求  相似文献   

15.
作者自1991—1994年对19例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病人,行27次电转复,其中房颤9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8次),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房扑1例,预激综合征2例,室颤1例,除1例房颤未转复外,余均转复。转复成功率为96.7%,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特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有患者均按我们沿用的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研究心脏再同步治疗手术后一年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新房颤对于心脏再同步史料的疗效影响.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心房颤动转复成功后,血液动力学可明显改善,心脏排血指数可增加30%,可使病人临床症状减轻,心悸感消失,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改善。1 临床资料 两例病人,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44岁、50岁。均为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其中,1例病人房颤持续时间为1个月,1例房颤持续6个月。超声心动:1例左房径为  相似文献   

18.
出血性脑梗塞(HI)是指脑缺血区继发性出血。本文对HI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及其预后进行了初步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4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66.4岁。风心病伴房颤3例,冠心病伴房颤6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2例,肺癌术后1例。全部病例均由头颅CT扫描所证实。 1.2 临床情况 入院时查体,12例病人中有头痛者5例,意识障碍者6例,左侧偏瘫5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相较华法林的代谢获益,及利伐沙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创新点:首次研究利伐沙班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代谢水平影响,评估利伐沙班相较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代谢获益。方法:前瞻性入选2014年4月至7月共60例行经皮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治疗组和华法林治疗组。在术后15、30、60和90天检测代谢指标(包括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等)变化,并随访出血、卒中和系统性栓塞事件等发生情况。结论:服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患者在随访期间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HDL水平较术前均显著升高,而华法林治疗组患者各项代谢指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两组均没有发生死亡和栓塞事件,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亦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接受利伐沙班抗凝具有代谢方面获益,与华法林相比两者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可为临床选择合适抗凝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积极抗凝、预防脑卒中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却发现,抗凝治疗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少人根本没有做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