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单一地将家事调解的概念局限于法院调解或非诉调解,都不能完整展现家事调解的法理内核。家事调解制度是涵盖了诉讼外与诉讼内的多种调解主体以解决家庭纠纷为目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纠纷解决方式。我国大陆地区可以借鉴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有关家事调解的立法经验,明确家事调解的范围,建立多机构合作的调解机制和逐步完善调解主体的专业化,实现民间解纷机制与诉讼解纷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2.
调解与仲裁都是以自愿协商为基础的解纷机制。在调解中当事人自始至终控制整个纠纷解决过程和结果,在仲裁中当事人为纠纷的解决设定了整个程序和实体的规则框架。因此,可以说,调解是当事人直接解决纠纷的解纷方式,仲裁是当事人间接解决纠纷的解纷方式。它们都是属于合意型的解纷机制。  相似文献   

3.
农村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之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社会成员的权利意识开始复苏和强化,民事权益纠纷不断增加。传统的自行解决纠纷、民间调解纠纷、派出所解决纠纷机制以及民事诉讼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农村当事人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基层行政调解制度、行政裁决制度、完善派出所解纷功能、设置新型庭前纠纷解决模式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青海东部一个民族乡的纠纷解决为素材进行实证研究,着重描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背景下纠纷解决状况,总结出当下纠纷解决机制中政府力量在解纷机制中作用的弱化、基层组织在纠纷调解中的作用发挥受到限制、民族宗教习俗在纠纷解决中的正当性有待明确等方面的缺陷,同时,提出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背景下纠纷解决机制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5.
回族民间传说中有一些反映回族祈雨的故事。主要有世俗类传说《插龙牌》、《李朗降龙》、《青龙潭》和宗教类传说《玛乃与穆萨》、《保老师祖祈雨》、《龙盘》。通过对这些传说的分析,可以看出回族的祈雨习俗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对汉文化的吸收,也体现了其突出的伊斯兰文化特质;而且也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是适应本土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调解作为一种“说理-心服”模式的纠纷解决机制,是比较适合于乡土社会的。构建调解机制应从四方面着手:一是调解机构,主要有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由乡土权威组成的机构、律师事务所、由“法律人士与乡土权威”组成的机构等四种模式,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二是调解范围,主要包括一般民事纠纷和轻微的刑事案件;三是调解依据,主要有国家法与民间法,二者的解决原则为民间法有条件的优先和利益比较原妣;四是调解效力,笔者在无效说、合同说、等同说、时效说、强制执行说等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附时效的强制执行说。加强调解机制的构建,对于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互动、乡土社会村民权利意识的提高与新农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湘南农村依山成村,聚族而居的生活状态,决定了湘南农村的冲突与纠纷的解决,主要应当依靠地方性资源,即民间规范来解决。而解决这些冲突与纠纷,又必须有国家权力及时、有效的介入以及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湘南农村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大人断事”与“政法小组”调停为主、民间调解与司法程序互相协作的农村纠纷和冲突解决机制,极具地方特色,为我国新时期农村法制建设提供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范本。  相似文献   

8.
回族作为中国本土儒家文化与外来伊斯兰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有他本民族特殊的礼仪习俗。主要表现在饮食、婚姻、丧葬、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对回族婚姻形式发展演变的研究,对回族族际婚的主体双方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探究回族族际婚姻的真实情况,探讨回族族际婚姻对回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青海门源回族在习俗上不仅具有回族群体的一般特征,即宗教性和融合性,同时受门源地理、经济、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充分认识门源回族独特的民风民俗,客观评价其优良习俗的积极影响和不良习俗的消极后果,探讨传统回族文化与当代社会积极适应的途径,将有利于营造和谐共荣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回族乡村乡规民约是根植于回族乡土社会,独立于国家法之外的由乡民们共同信仰,共同讨论,共同制定,共同遵守执行的实际上调整乡民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它包括由政府指导和帮助制定的成文的乡规民约和乡民自发的通过口承等形式传承下来的不成文的乡规民约。它紧紧围绕回族乡村乡民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伦理习俗、经济交往、婚丧嫁娶、人情往来等依据乡民的内心认可发挥着功用,实际规范着这一乡土社会的秩序。本文试图借助回族乡村乡规民约这一视角,依照民族地区的现实情况,对回族乡村乡规民约如何存在,其功用价值如何定位以及乡规民约和乡村自治等问题尝试作以法社会学的解析研究。进而探讨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融合,推进西部民族地区法制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马晓玲 《现代语文》2010,(5):112-113
回族汉语中有许多用语是回族特有的,这些特殊用语是回族生活用语的主要部分,体现着回族独特的宗教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它们是不能简单地和汉语通用语对译的。随着文化的相互渗透,这些生活用语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或者说它们的使用范围正在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2.
教育矛盾纠纷第三方调解是个全新的概念,通过揭示教育矛盾纠纷第三方调解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从解决教育矛盾纠纷的复杂性与原有解纷机制的局限性出发,阐释构建教育矛盾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在提高效率、缓解诉讼压力、实现实质正义、营造教育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为解决构建教育矛盾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过程中出现的机构设置与人员组成、受案范围划定、经费来源和调解程序等难点问题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民调解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法律制度,在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人民调解组织机构的发展与完善直接影响着这一制度的健康运行,特别是对人民调解组织性质的认识、组织形式的发展和一些新型纠纷调解组织性质的认定和规范,是人民调解组织发展完善过程中必须予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非诉讼机制对于解决社会纠纷的作用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非讼解纷机制的诸种方式在社会纠纷的解决中也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文章以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非诉讼解决为研究主旨,提出了以非诉讼方式解决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理论依据及其现实可能,并对协商、调解、仲裁、申诉等非诉讼方式在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中的适用予以阐析.  相似文献   

15.
精通彝族传统规范的民间调解员活跃在彝区民众当中,致力于化解矛盾、规范人际交往规则。拟在民间调解员调解彝区纠纷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指出民间调解员调解彝区纠纷面临的困境,并就民间调解员调解彝区纠纷的进路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始于明末的沧州回族经堂教育,是带有回族特色的一种宗教教育体系,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宗教人才和普及宗教知识。沧州回族经堂教育作为回族民间教育的主流,它在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回族人才的培养以及回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回族的通用语为华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全民主要的生活方式为伊斯兰,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相似文献   

18.
"说中间"是凉山彝族的民间纠纷解决模式,它适合于凉山彝族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彝族当事人的习惯;二是调解人物"德古"本身的魅力;三是乡土社会的影响;其中最主要原因是第一个。"说中间"这种纠纷解决模式,具有如下特点:在社会监督之下进行,程序公正;依彝族习惯法调解,以"搁得平"为原则;"一审终审",效率高,易执行;彝族当事人自愿付调解费等。"说中间"这种民间纠纷解决模式对于加强法制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回族的生活习俗,洗大小净、礼拜、拜数、礼拜念词的考察研究,发现回族是一个热爱奇数的民族.而回族对奇数的热爱在回族建筑、服饰等中也有诸多体现.其中奇数中的“3”,“5”,“7”,“9”是较常用的数字,特别是数字“3”则是回族最喜欢的数字,因为数字“3”是最接近数字“1”的奇数.另外,还发现了回族建筑中包含有平行、垂直、对称、三角函数等几何知识.这些研究成果,有利于人们从数学的角度来了解回族文化,对回族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文化教育提供帮助,为开发少数民族地方性课程教学提供资源,对传承无文字的回族文化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纠纷解决效果的评价标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化解和消除冲突,另一方面是纠纷解决过程及结果对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及社会价值导向产生的影响.就纠纷解决机制本身来考虑,影响纠纷解决效果的主要因素是:纠纷解决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解决纠纷所需代价、纠纷处理意见的效力.调解因其合意性、妥协性,不仅容易使双方当事人之间达成纠纷解决之合意,且一旦达成协议,其实效性往往会更高.虽然调解的基本原则是妥协,但在调解过程中,为达成调解合意,调解者仍要依据一定的规则.调解者以公共道德、风俗习惯、情理和法律等规范对当事人进行劝和的过程,不但有助于双方当事人消弭民事冲突的利益争夺,恢复友好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众起着影响、暗示和指导的作用,促进社会整体道德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