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技术进步视角,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PL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分别对我国的碳锁定状况和碳解锁技术路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1995—2009年,我国的碳锁定形势得到了较大改善,大部分产业部门从部门内和部门间两个层面实现了较大程度的碳解锁;增加科技活动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以及改善科技活动环境都会推动我国技术进步,进而实现我国的碳解锁,其中改善科技活动环境产生的碳解锁效应最大;虽然技术进步本身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碳解锁效应,但技术进步主要依靠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耗状况和产业结构状况来间接地产生更大的碳解锁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Unruh“碳锁定”研究评述的基础上,从碳基技术体制的视角重新定义了“碳锁定”,并且指出了“碳锁定”与碳基技术体制演化之间的关系.经过市场化、制度化和社会嵌入三个阶段,碳基技术体制逐渐形成,并相继形成技术锁定、制度锁定、系统锁定和社会锁定,最终导致“碳锁定”的出现.只有通过社会技术景观、关联体制和缝隙创新等外部力量与碳基技术体制的内在动力机制共同作用才能实现“碳解锁”,为此必须建立相应的战略管理体系对“碳解锁”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管理.“碳解锁”战略管理体系是由战略层、计划层和操作层等三个层次的管理活动构成的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碳锁定”是指在一系列正反馈机制的作用下,具有超稳定结构的碳基技术体制主导经济社会发展路径,阻碍低碳技术应用和扩散的现象.碳基技术体制的形成要经过碳基技术市场化、制度化和社会嵌入三个阶段,相继形成技术锁定、制度锁定和社会锁定,进而导致“碳锁定”的出现.“碳解锁”的实质是实现碳基技术体制的替代或低碳化转型,为此必须建立相应的治理体系对“碳解锁”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管理.本文从技术体制的视角定义了“碳锁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碳锁定”形成的机理,以及“碳解锁”的基本模式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汪中华  成鹏飞 《资源科学》2016,38(5):909-917
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出现碳锁定现象。中国处在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很有必要对碳锁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选用合适的指标来衡量碳锁定有助于理解碳锁定。本文通过测算1990-2014年中国碳汇量和碳排放量,用两者的差值作为碳超载量,用碳超载率(碳超载量/碳汇量)对碳锁定的程度以及变化趋势做出基本判断,然后利用ECM模型对碳锁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以2003年为界限,1990-2002年期间中国未出现碳超载,从2003年开始碳超载为正,以后逐年增加,碳锁定程度越来越严重;②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增加技术投入在长期和短期内对碳锁定都有抑制作用,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对碳锁定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内是相反的;③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中国碳汇量比2014年增加5%~15%的目标,以期在“十三五”结束时基本实现中国碳平衡。本研究以丰富中国碳锁定及碳解锁理论研究为侧重点,着重为中国碳锁定程度和碳锁定变化趋势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对中国碳锁定解锁路径提出借鉴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首要动力,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阵痛期等“四期叠加”阶段,有必要深入探析绿色技术创新的碳解锁路径。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以2006—2020年我国30个省市(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和西藏)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测度各地区碳锁定水平,并基于经济结构调整视角分析了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碳解锁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要素结构优化机制以及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碳解锁效应,且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未拥有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地区对碳锁定的抑制作用更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是绿色技术创新促降碳锁定的有效机制,要素结构优化则起到遮掩效应;正式环境规制能够显著调节要素结构对碳锁定的中介作用,使其发挥积极的碳解锁效应;环境规制并非所有结构优化机制促降碳锁定的有效调节手段,正式环境规制有利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高效化和要素结构对碳锁定的促降作用,而非正式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提升“双碳”目标下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碳解锁效应的认识,同时为地区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建议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碳锁定”成因及“解锁”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化石能源系统的依赖日益加剧,逐渐出现“碳锁定”状态,其主要的原因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特定发展阶段对化石能源的长期依赖;自有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公众的低碳消费观念落后;政府对GDP过分追捧;在世界经济格局的不利分工地位等.打破“碳锁定”须从技术、制度、产业三个层面实施相应的“解锁”策略.  相似文献   

7.
运用Laspeyres分解技术对我国产业系统碳生产率变动进行解析,以2000-2012为样本期,定量研究了产业系统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并从行业角度对碳生产率增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碳生产率增长主导因素是低碳技术进步,而碳排放空间流动的结构红利还不明显;就变动趋势而言,技术进步的贡献值在逐步降低,而结构优化贡献值逐渐上升。考虑到这一趋势,假设在技术出现饱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产业系统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用Laspeyres分解技术对我国产业系统碳生产率变动进行解析,以2000—2012为样本期,定量研究了产业系统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并从行业角度对碳生产率增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碳生产率增长主导因素是低碳技术进步,而碳排放空间流动的结构红利还不明显;就变动趋势而言,技术进步的贡献值在逐步降低,而结构优化贡献值逐渐上升。考虑到这一趋势,假设在技术出现饱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产业系统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碳锁定"已经成为阻碍低碳技术扩散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碳锁定"的形成一般会经过碳基技术系统市场化、制度化和社会嵌入三个阶段。其中,市场化过程中由于报酬递增和系统转换成本所导致的碳基技术系统锁定是"碳锁定"形成的关键环节。报酬递增产生的原因包括生产的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以及使用的网络效应;而资产专用性产生的沉没成本、技术互补性产生的兼容成本,以及与沉没成本和互补性相关的交易成本则导致了转换成本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梁中 《科学学研究》2017,35(1):54-62
"产业碳锁定"作为一种特殊的"锁定"现象,具有典型的欠发达地区情景特征。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高碳化发展趋势与低碳化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决策层面的"解锁"需求愈加紧迫。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碳锁定"这种泛化的议题下,难以有效解释特殊区域的差异性锁定问题。因此,有必要把技术层面的碳锁定理论延伸至区域和产业层面进行情景化研究。在对"产业碳锁定"的理论内涵界定基础上,分析其演化成因、发展过程及锁定结构,明确欠发达地区产业碳解锁的可能性及动力基础。进而按照阶段性解锁的设定目标,从价值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三个层面构建系统的解锁政策框架,以此来探索具有区域识别度的解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