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守信是人类交往的基本原则。当今,诚信缺失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且其恶习已逐步蔓延到各级各类学校,正影响及腐蚀着教师及学生的心灵:不讲真话、弄虚作假、言行不一、考试舞弊、“枪手”盛行、公开课和示范课逐步演化为表演秀、虚假招生广告、假文凭假证件泛滥、假档案盛行……这些都会在学生稚嫩的心灵上撒下的毒素,或许将伴随他们的一生,将给社会造成及大的危害,对各级各类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高职院校的生源相对较差,事实证明,这相对差的不仅仅只是文化知识,往往更突出地表现在…  相似文献   

2.
春暖花开,莺飞草长,又是一年莜麦离离、菜花正黄的大好时节。也许我们都在不由自主地想:“春天真好!”是的,为不负春光,就请你给心灵放个“假”吧!也许你满脑子都是“补差”的苦恼与设想,也许你正在琢磨究竟该如何减负提质,也许你还有种种言之不尽、挥之不去的烦恼,不管怎样,你应该找点时间,找点空闲,关照一下自己的心灵,为它放个“假”、减点“负”!著名诗人泰戈尔谈及生活曾有言:“一定要有完全的休止,才能织成完美的音乐。”给心灵放个“假”,就请你抛弃所有略显沉重的话题,抛弃所有总觉难扯的烦恼,为心灵的进行曲暂…  相似文献   

3.
缪舜 《教学与管理》2002,(10):34-36
长久以来,由于受“师道尊严”的影响,有一部分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体现教师的权威性,总把自己摆在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位置,教育孩子时,不从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对他们进行心灵施暴(羞辱、威胁、恐吓),心灵伤害(偏心、支配),甚至采用各种惩罚手段罚他们,致使学生害怕老师;使学校对他们来说已不再具有吸引力,学习成了他们没有兴趣的活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许多教育工作已逐步认识到:学生害怕老师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4.
长久以来,由于受“师道尊严”的影响,有一部分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体现教师的权威性总把自己摆在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位置,教育孩子时,不从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对他们进行心灵施暴(羞辱、威胁、恐吓),心灵伤害(偏心、支配),甚至采用各种惩罚手段罚他们,致使学生害怕老师,使学校对他们来说已不再具有吸引力,学习成了他们没有兴趣的活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已逐步认识到:学生害怕老师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于是大家致力倡导师生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建立良…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许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上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学生也写出了一些好的作文。但是,作文模式化,“假、大、空”,语言大人腔的现象还是挺严重的?为什么呢?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已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  相似文献   

6.
一省吾身: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我始终以为,要打开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心灵,必得有两串钥匙:一串钥匙挂着“尊重”、“保护”、“关爱”,一串钥匙挂着“唤醒”、“激励”、“发展”。第一串钥匙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李俊莲 《广西教育》2009,(25):14-14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方法,领悟方法,运用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运用中丰富心灵,启迪智慧,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从而受用终身。  相似文献   

8.
《中学教育》2005,(12):4-5
看看社会上盛行的说假话和弄虚作假,其实早在学校的教育中就已埋下了“假”的种子。记得上学时,每逢校领导讲话,总少不了做“四有”的人这样的老生常谈。然而毕业工作后,我才感到,自己除了那点早已记不清的数学公式和各种概念外,我不知道现在自己“有”什么。我只知道自己思想苍白,精神贫乏,连灵魂都是干枯的。我只“有”怨恨:学校什么时候把我们当人培养过?  相似文献   

9.
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为人师表者,更需要付出自己的爱心。所以,作为教师,只能“以已之爱,启动心灵”,用自己高度的责任感,真诚地关爱,学生让学生茁壮成长。而这份爱,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力量,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学习、友好待人、趋向合群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  相似文献   

1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和逻辑来说,就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①如今,“关心爱护儿童”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体现在各项教育活动中。笔者认为,真挚高尚的师爱是德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是达到师生之问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的“绿色通道”,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是开启学生心灵窗户的金钥匙,在德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季冬梅 《学苑教育》2012,(19):19-19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是说,阅读教学应变“教师独白、学生独听”为“生本对话”形成情感与情感的融合、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崔建红 《现代语文》2011,(12):147-148
千年古镇——双风,东临长江,南依上海,商贾客流络绎不绝,沪、浙两地文化在此交汇,如“舞龙狮”等民间文化盛行,这些民俗风情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本文从本地区的实际特点出发,挖掘本地的乡土资源,滋养学生的心灵,点燃乡土阅读的激情,扩大学生的阅读领域,引领学生迈进乡土殿堂,构建“可变化阅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一、当前语文课堂评价面面观 1.角色迷失的“假评价”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味迎合学生而不加甄别、老好人式的过分表扬十分盛行,“好极了”“你真棒”等激励性的语言充斥着语文课堂。教师如果总是用那种浮泛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14.
在一切艺术中,音乐始终能伴随着生命。希腊哲学家赫拉利特说得好:“音乐是对立因素和谐地统一,把杂多变为统一,把不协调变为协调。”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是通过“音乐”这个特殊的语言去协调统一学生的思想、感情,去抚慰、启迪和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使他们逐步建立起正确、美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15.
周世东 《江苏教育》2008,(11):23-24
我的管理哲学是:管理向人的心灵世界敞开。“敞开”是一个宽度,“精深”是一种目标,“管理向人的心灵世界敞开”,就是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为学生做人、求知和创新奠基,实施开放通透、民主和谐的人格管理举措,努力形成博大恢弘的学校气质,构建管理者、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的和谐家园。它强调“三重两关键”。“三重”:重人文,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6.
用审美的眼光“读”心灵●秦志强陈明华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的审美对象是鲜活的生命,是学生五彩斑斓的心灵。人的心灵是微妙、精致的,教育者要用审美的眼光去“读”学生的心灵。如果我们不能“读”懂学生的心灵,那么,即使是绝无恶意的误解或轻描淡写的指责,也有可能推翻学生心灵中的全部美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记得读过这样一则外国故事:俊俏、可爱的小女孩苏…  相似文献   

17.
语感是学生对语言字的敏锐感受,是学生的认识逐步通向作心灵的桥梁。这是一种语综合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语素养的重要标准。因此,《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阅读感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阅读经验的有效积累,语能力的综合反映,这需要反复锻炼,在读的实践中逐步养成。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 1.反复诵读,逐层递进,读中领悟 中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本文设计了多种朗读训练形式:“自由读”——画下最能触动心灵的句段;“品味读”——抓住关键词想开去;“教师引读”;“丰富人物提示语,揣摩人物内心读”;“指名读”——听听哪儿读得最动情等,使学生在感悟朗读中逐步领悟文章中心。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有两种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前者是学生以“文本”为凭借与作者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契合,后者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心灵对话”,张扬个性,发生灵性,让对话过程中每一个场景都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就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悟,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何艳 《四川教育》2009,(4):14-14
在这个偶像盛行的时代,为了让积极的、英雄的偶像占据青少年的心灵,我充分开发通江县“川陕苏区首府”和“中国红军之乡”这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调查、观察与活动中领略红色文化、感受红军精神,进而在学生的心中竖起一座“红色”的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