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 所谓备稿,有两层含义,一是广义备稿,一是狭义备稿.广义备稿是指播音员在平时所做的一切积累,比如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加强艺术修养,积累文化知识,提升新闻敏感度,掌握播音的内部和外部技巧等等.  相似文献   

2.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天策教授的论文集<新闻传播学论稿>(以下简称<论稿>),2004年8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收入40多篇论文,按照所涉及的论域,大致分为"新闻传播理论"、"传媒产业运作"、"新闻传播策划"及"媒介批评与新闻教育"4组.  相似文献   

3.
新闻梳理是以其他媒体业已传播过的(包括其他媒体提供的专稿)信息资源为基础,从一个新的视角切人,把不同媒体、某一时段发布的相关新闻事实进行甄别和分析、取舍和归类、重组和提炼.其着眼点在于用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方法,充分挖掘和提升新闻资源蕴含的价值,以求得新闻增值.与传统的就稿编稿和来什么登什么完全不同,新闻梳理是一个对新闻资源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它通过挖掘内容之间的关系来满足受众的更高要求,它是报纸媒体目前积极实践的一种独特的新闻运作形式.  相似文献   

4.
何清平 《青年记者》2010,(18):12-13
软稿新闻,在各家媒体都或多或少存在。按成因划分,软稿新闻可分为收费新闻、红包新闻、促发行稿和关系稿等,不一而足。这些新闻,收费新闻、红包新闻是赤的交易,"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促发行稿、关系稿是隐性交易、背后利益交换,"你好,我好,大家好"。所以,软稿新闻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那就是讲人情、讲好处,不讲新闻价值、不讲新闻规律。软稿新闻可能带来的后天恶果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5.
冬梅 《新闻世界》2012,(6):88-90
如今,绝大多数广播节目都由主持人采编播一体化独立完成,但新闻播音仍然是以有稿播音的方式进行创作。本文探讨了如何避免新闻播音中的念稿现象,提出形成语言表达思维和在充分体现新闻性的前提下口语化表达,是避免机械念稿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甄 《新闻三昧》2001,(5):36-37
“上稿难”是许多基层新闻工作者尤其年轻新闻工作者写稿中共有的难题。但是如果我们找出“上稿难”的原因并有的放矢地采取对策,则可以大大提高稿件发表率。关键在提升这些“地方新闻”的新闻价值,发掘它具有全局性的典型意义或能够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的共同兴趣,转化为全局性新闻。部分全局性新闻是由地方新闻转化而来所谓“地方新闻”是相对于全省  相似文献   

7.
石翼 《军事记者》2005,(7):69-69
近与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函授学员打交道,发现一些学员自参加新闻函授学习之后,心思并没有放到钻研教材和新闻采写上,而是迫切想知道刊稿的捷径和窍门,甚至开始琢磨如何去打通编辑的“关节”,走编辑的“后门”,争取早上稿,多上稿。这种急于见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欲速则不达,拔苗不能助长,走邪门歪道更要不得。  相似文献   

8.
田炜 《军事记者》2007,(7):35-36
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不过是一堆材料。对于事件性新闻来说,只有实现了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统一,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硬新闻。2007年1月4日,《空军报》一版头条刊登了题为《“战斗”在新年第一天打响》的消息,由于此稿在处理过程中找准了真正的新闻点,强化了事件性新闻特征,从而在官兵中引起了反响。此稿被评为《空军报》一季度优质稿。  相似文献   

9.
张青 《中国广播》2011,(6):68-70
新闻是严谨的,新闻工作者也必须严谨,尤其是负责最后一道关口的播音员,更要严之又严。每次播音前,备稿是一项必做的工作,只有备稿,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顺利、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新闻播音员一定要勤加练习,做到眼勤、手快、心灵,提高备稿速度和准确率,将新闻更好、更准确、迅速地传达给受众。  相似文献   

10.
吴锋 《新闻传播》2004,(10):42-43
在新闻界,“首例新闻”很容易被评为月度或年度好稿,在全国各类获奖稿新闻作品评奖活动中,首例新闻占了很大比例。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和报道首例新闻是记者们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张青 《新闻世界》2011,(6):78-79
新闻是严谨的,新闻工作者也必须严谨,尤其是负责最后一道关口的播音员,则要严之又严。每次播音前,备稿是一项必做的工作,只有备稿,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顺利、高质量地完成我们的播音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勤加练习,做到眼勤、手快、心灵,提高备稿速度和准确率,将新闻更好地、更准确、迅速地传达给受众。  相似文献   

12.
本刊开辟的“编辑手记”专栏,通过通讯员寄到编辑部的原稿、见报稿和编辑的体会,让通讯员了解编辑的思路和要求,了解“毛坯”是怎样“脱胎换骨”变成见报稿的;领悟如何选择新闻素材,如何从原材料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挖掘新闻,如何选择生动的新闻表现手法,进而提高新闻的采写水平。  相似文献   

13.
陈枫 《新闻传播》2009,(9):110-111
在中国媒体各驻外记者站中,有着所谓的“贫稿站”和“富稿站”之分。其实.“贫稿站”也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富稿站”.关键在于记者的新闻发现力如何。而要提高记者的新闻发现力.必须要充分了解“贫稿站”的特点.掌握新闻发现的三个要素:重要性、接近性和趣味性.同时树立三个意识:走出去意识、窗口意识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4.
现代电视传媒的发展需要采、编、播一体化的新闻主播,一专多能成为现代传媒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从采到编到播出,这本身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主播经过采编过程后,可以将思想观点贯穿节目始终,成为节目的灵魂,正确地把握分寸尺度,客观准确地反映事实,有的放矢地评论.另外主播亲临采访现场,在演播室播音时才能有真情实感,才能融入到新闻事件中去,而小是死板地念稿背稿,这大大增加了观众对传播内容的真实感、认同感和亲和力,增强传播效果,拉近了观众与主播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报道路上我不断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摸索学习,充实自己,现已在中央级新闻媒体见稿200余篇,多次被上级机关评为优秀报道员。自己从一名门外汉到逐步成熟起来,能够单独上稿,主要体会有四点:  相似文献   

16.
1999年,我和严文团同志采写的通讯《37年,那崎岖的山路》在陕西省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此稿能够脱颖而出,是我和严文团同志勤于采访,深入挖掘人物的闪光点而写出来的。我们感到体会颇深。 一、捕捉新闻的眼光应该投向普通人 在我们报社,总编辑卢愚常常对我们说:“要写出好稿,首先要有一个创优意识。也就是说,记者在脑子里时时都要有创优的概念、创优的标准、创优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己善于捕捉新闻的眼光,才能在平凡的人和事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典型,好新闻也就不会从你身边溜走。”通过…  相似文献   

17.
信息卡片     
《青年记者》2004,(8):11-11
时评现状扫描国内报刊中,多数都市报都设立了至少一版的时评版,部分都市报有两整版的时评版,多数党报也设立了至少半版的时评版,全国日发时评稿至少二三百篇,其中30%为重稿,经常性时评作者约80人左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总编室二版组近两个月的学习,在编辑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让我了解到编辑们选稿的原则,以及什么样的稿件被编辑看好,为什么说作者是把好稿件质量的第一关。一、好稿始终受编辑们的欢迎实习期间,我多次听总编室编辑们提到当前闹稿荒,催着编辑部编稿件过来,后来才知,所谓的稿荒就是缺少一些能上版面中心或能给版面增色的稿件。两个月中,被社领导评为好稿的仅有30多篇,原来编辑部闹的是好稿的荒。记得编辑们教我最多的一句话是:多写让编辑看好的稿件。每天编辑们为能在版面上安排一篇好稿感到高兴。好稿始终是编辑们的抢手货,…  相似文献   

19.
荆成 《青年记者》2003,(3):48-49
新闻,是创新的事业。大众报业集团总编辑朱宜学先生在新著《朱宜学新闻论稿》(泰山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以下简称《论稿》)中视创新为新闻工作的“生命线”和“新闻人必备的素质”,并把这种理解视为“从事党报工作40年来最深切、最透彻的感悟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通过在基层的实践,笔者对新闻写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是心态要持之以恒.万事开头难,开了头还能始终如一坚持下去的往往少之又少,新闻写作犹如马拉松比赛,坚持到最后就一定能够成功.有时发了很多稿,就是不上稿,自信心往往会受到打击,很多人由此便产生不愿再写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