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论20世纪中国油画艺术中的农民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审美的角度而言,中国“二十世纪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下”油画艺术中农民形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战争时期、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三个阶段。由于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艺术背景不同、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不同、采用的表现方法不同,农民的形象因而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与特点,经过战争时期革命现实主义和新中国时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社会、政治有关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逐渐步入了农民形象的多样化发展的新时期,并承载了多样化的文化与艺术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笔下的小说世界里,女性的生活环境是人间地狱,她们生活的年代是黑暗的封建社会。鲁迅曾将这一历史时期国民的生存环境形象地比喻为“铁屋子”。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社会的铁屋中,不同阶层的国民被严格地固定在不同的生存空间,他曾引用《左传·昭公七年》中的说法:“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最低的一等是“台”。鲁迅接着问道:“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可见,在男权社会里,女人只是等下之人。鲁迅为女性深感不平:“我还记得中国的女人是怎样被压制,有时简直并羊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4.
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无疑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他在作品的结尾发出的一声最为沉痛愤懑的呼喊——“救救孩子”,通过这一呼喊分析鲁迅作品中的孩童形象,结合当代社会,寻求鲁迅的“立人”思想.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首次提到“铁屋子”,意在展现20世纪伊始中国社会现实状况和各阶层国民的处境与命运.“铁屋子”里生活着“大多数昏睡者”与“少数觉醒者”,其形象含义非常深刻,引起无数学者的探究和诠释.李欧梵先生在《铁屋中的呐喊》—书中,通过对“庸众”与“独异个人”两个文化形象的独特分析,加深了“铁屋子”文化形象的深刻性与延展性,给我们观照鲁迅从“呐喊”到“彷徨”反复与挣扎、希望与浮沉的心路历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鲁迅终其一生都十分重视国民的信仰建构,早在东京进行思想启蒙时,“信”就成为鲁迅想望他的“英哲”和“精神界之战士”的形象时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鲁迅在研判宗教问题时的一个基本标尺,鲁迅对国民信仰建构问题的思考与阐述具有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路:首先,鲁迅特别强调了个人信仰的自由性质;其次,鲁迅认为国民信仰建构的关键在于诚实;再次,鲁迅特别强调了信仰践履中的认真态度,鲁迅还塑造了一些真正的信仰者形象,以他们元可避免的大痛楚、大悲苦与大孤独,显示了中国国民信仰建构的重要意义与艰难程度,鲁迅的这些思想,既与时代的精神步调一致,又具有同时期批评家们不可比拟的深刻性,从而超越了他自己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五四”前后创作的两个小说集《呐喊》《仿徨》,是中国现代文史上的不朽丰碑.它们集中地反映了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被人们誉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呐喊》《仿徨》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主要是通过众多的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里的吃人者和被吃着形象来表达的.而它们的光辉成就之一,在于所塑造的人物几乎“每个人都是典型”.鲁迅凭借丰富的生活体验、敏锐的观察能力、深邃的艺术概括,创造出了众多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8.
向诤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5(3):117-118,121
《采薇》体现了鲁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古代忠臣形象的全新价值判断.通过对历史人物伯夷与叔齐的“故事新编”,鲁迅对“骨气”、“忠诚”的定义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鲁迅用自己的怀疑、否定的眼光剥落了伯夷、叔齐神圣的外衣,还原了他们精神的无价值.鲁迅在这篇作品中直指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又一实质:善于转化矛盾,以求自保;避重趋轻,苟且偷生.  相似文献   

9.
欣赏鲁迅杂文,人们往往按“文艺性社会论文”的定义,推导出形象说理的原则.然后就按这个原则去鲁迅杂文中寻找形象,能找出形象的就说形象如何如何,找不出形象的就说“含有形象因素”.一般而论,对文学作品(包括鲁迅杂文)从形象入手进行分析是应该的.问题是对“形象”这一概念不可做狭窄的墨守成规的理解,对鲁迅杂文形象的探求尤需如此.鲁迅的杂文是文学的正宗,是一个时代文学的高峰.欣赏鲁迅杂文,不能用我们惯用的尺子去衡量.瞿秋白关于鲁迅杂文的定义没有错,但它的内容太宽泛,应当给予更为具体的解释.文学艺术的形象是个复杂的问题,以小说而言,有以人物胜,有以情节胜,有以意境胜;以绘画而言,有工笔画,有意笔画,有变形画、我认为鲁迅杂文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勾划灵魂上.他刻划灵魂的过程.使文章形成一个别开生面的意境.因此泛论“形象性”就不能准确地指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综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作家的创作,几乎都有各自的突破口,都能选取自己熟悉的最佳角度,创造出一组乃至数组人物形象系列,再现了中国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生活与斗争,给予了读者以思考、回味和鼓舞.而这一切,往往又都具有开拓性与首创精神,并且,影响与启迪了后代作家们.诸如:鲁迅小说中“发疯”的知识分子与愚昧无知的农民形象系列;郁达夫小说中惊风骇俗的“零余者”形象系列;老舍笔下的可悲可笑的北京市民形象系列…….他们使现代文学史的人物画廊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1.
《女吊》作为鲁迅遗嘱的衍义,对理解鲁迅晚年思想有着特殊价值。近年来不断有学者以田野调查方式考察鲁迅之女吊与绍剧之女吊的区别,进而推断鲁迅之女吊复仇精神实为一种“发明”。这一观点无疑对把握鲁迅思想具有重大意义,鲁迅的“女吊”并非绍兴目连戏中“女吊”的简单复刻。故而研究希望通过对“女吊”形象建构的系统梳理,结合不同时期对女吊“复仇”精神的思考,深入解读鲁迅之女吊形象形成的多方路径,以及不同时期解读“复仇”精神的不同立场,进而指出在《女吊》的书写与解读中,鲁迅对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不同时代对以“复仇”精神为代表的“鲁迅资源”的建构同属于一条路径:文化资源的再征用。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课本选鲁迅小说多篇.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旧中国的社会现状,特别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重大问题。暴露社会黑暗,揭示中国国民性的种种愚弱,是鲁迅这个时期小说的重要主题?正如鲁迅自己所说:“从小说来看民族性.也就是一个好题目。”其目的是从各方面深入揭示形成中国国民性痼疾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诸原因,意在说明,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作品中写尽了狗相,如“乏走狗”、“洋狗”、“叭儿狗”等各种蕴含深意的狗形象,成为了一种“社会相”的类型形象,既构成了鲜明生动的艺术特征,也反映了“狗”这一类型形象在多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特质。“狗相”的产生是强大的民族文化心理后援、历史语境的契合及书写者个人的立场及其思想发展历程合力推演的结果;而鲁迅先生的批判与呐喊精神在当今社会思想层面与社会层面仍有一定的时代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五四”时期的小说家中尤以鲁迅先生实现了启蒙思想家和富有创造性的小说家之间的完美结合,他以无可比拟的震撼力量影响和推动了时代的发展,表现出理性的巨大力量。笔者试以叙事学的方法,从其小说的场景、内容和话语的繁复处,重新审视《祝福》理性融进形象叙述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15.
如何评价“五四”时期鲁迅的思想,这是一个早有定评的问题,那就是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毛主席指出:“在中国文化战线或思想战线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以后则不然。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16.
个性主题在中国的特定时期——“五四”时期的出现,顺应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发展潮流,故能迅猛地成为中国“五四”时期的文化主流,引导着中国知识分子奋勇直前。但由于中国的个性与西方的个性有着不同的内在本质,也由于中国知识分子有着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的文化底蕴,更由于中国的个性主题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因此,中国的个性主题不能象西方个性主题一样始终占据着文化的主导地位而只能是昙花一现,最终归于寂灭。虽然如此,“五四”时期个性主题的出现,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从睡梦中被唤醒,以百倍抖擞的精神努力奋起,推翻了原有的旧秩序,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7.
《故乡》中的“闰土”为鲁迅笔下众多文学形象中农民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倾注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太多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一系列欧洲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分析,笔者提出“中国公主”是17、18世界欧洲“中国热”时期西方文学作品里特别是戏剧作品里一个重要的具有异国情调的中国形象,并进一步探讨了致使这一形象产生和终结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9.
何谓“鲁迅”?─—并非多余的话。当代中国无“鲁迅”!─—也不是杞人忧天、耸人听闻。(一)谁都知道,中国历史、世界文坛上曾有一个姓周名树人的现代文学家鲁迅。他是特定时代与环境的社会产物,属于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如今,已过去60多年,时代不同了,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变,产生“鲁迅”的土壤、气候与其他条件已不复存在,因而“鲁迅”也只好成为尘封的历史一页。说“鲁迅离我们远去”,有其合情合理的一面。而且那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鲁迅的确定了,谁也不能挽留。这是社会的一种无奈,历史的一种遗憾。说“鲁迅永远活在我们心…  相似文献   

20.
一、形象、性格、典型的含义简释我们常说文学是以形象的形式反映现实的。但究竟应当怎样来理解“形象”的含义呢?可以说形象就是指的体现在作品中的那幅具体、生动、鲜明、真实的人生图画。理解“形象”的含义,要着重作品的“整体”。例如鲁迅先生所写的“祝福”,这整个作品是一幅完整的人生图画,是一个完整的形象。通过这完整的形象,作者使我们看到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大约是辛亥革命前后一段时期)一幅旧礼教——封建道德如何吃人的情景;看到当时被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所重压,被“政权、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