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师博览》2006,(3):F0004-F0004
中国古代将鸠鸟视为吉祥之物。据文献记载,鸠鸟是一种运日的毒鸟,形状如雕,长颈赤嗥,喜欢吃蛇,具有超自然的生殖力量。(后汉书礼仪志)记载,鸠鸟食道畅达,是“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为此鸠鸟又象征着长生不老。《周礼》中就记有周人献鸠敬老的风俗。由于鸠当时被视为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神鸟,所以古人常把鸠装饰在器物上。  相似文献   

2.
从殷商至明清时期,羌民族经历了太多的颠沛流离,经历了太多的战争与杀戮。哎古.日戈萨作为羌族战争舞蹈的一种类型,其舞蹈的内容和形式与战争息息相关。这种古老的大型男子集体舞蹈,无论是在充满战乱的遥远年代,还是宁静祥和的今天,其独特的舞蹈语言都因袭着羌人的内聚和自信,表现出了羌人勇敢强悍的气质。  相似文献   

3.
锦州市博物馆展厅内,有一件鸠鸟杖首,这是我国史书上记载的最早的老年证。这件鸠鸟杖首为青铜制品,通高11.3厘米,长12.5厘米,于1974年在凌海市东花乡姚家村被采集,是东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诗词中的涉鸟句以鸟起兴,以鸟喻人,这在《诗经》《楚辞》中早已有之。《诗经》首篇《关雎》即是以"在河之洲"的鸠鸟和鸣,引出淑女是君子好配偶的话题;而屈原则在《涉江》中用"鸾鸟凤凰"比喻贤良忠臣,以"燕雀乌鹊"比喻奸佞小人。  相似文献   

5.
藏族与古羌人在族源上有着极大的关系。甘青地区是羌人的原始发源地,先秦至两汉时期羌人在此地区的聚居范围多有变化。先秦时期羌人分布受自然影响较大,从战国后期开始,尤其是两汉时期,战争、政府行为等人为因素表现更多。研究这一阶段甘青地区羌人的分布,有利于了解该民族的时空分布及民族发展。  相似文献   

6.
“鹊巢鸠占”一词中的“鸠”鸟本是一种道德的化身,它象征着女子安分持家、贞顺柔静、勤勉不懈的道德品质;“鹊巢”本是收获美好爱情的安乐窝,“鹊巢鸠居”寓有夫唱妇随、各得其所、家和事兴之义。  相似文献   

7.
从殷商至明清时期,羌民族经历了太多的颠沛流离,经历了太多的战争与杀戮。“哎古·目戈萨”作为羌族战争舞蹈的一种类型,其舞蹈的内容和形式与战争息息相关。这种古老的大型男子集体舞蹈,无论是在充满战乱的遥远年代,还是宁静祥和的今天,其独特的舞蹈语言都因袭着羌人的内聚和自信,表现出了羌人勇敢强悍的气质。  相似文献   

8.
“鸟”是陶渊明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蕴涵着丰富的象征意味。不同类型的鸟的形象和陶渊明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人生选择都有着某种内在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9.
《诗经》的传播是很广泛的,像《关睢》《静鸟》《无衣》《氓》《七月》《硕鼠》《伐檀》等篇,先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连中学生也能琅琅上口了。但是,《诗经》各篇的题目是如何形成的呢? 比如说,首篇《关睢》,为什么题目叫《关睢》?此诗开头两句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关关”,是鸟的叫声;“睢鸠”,是鸟名,似凫雁。为什么题目不叫“关关”、“睢鸠”或“关关睢鸠”, 而偏偏叫《关睢》?如果从此诗的内容去考虑,  相似文献   

10.
根据古文献可知,[尸鸟]鸠在树上养子且有“主管平均”的鸟传说。对《诗经》中[尸鸟]鸠的解释大略有三种:一是鸪鹕(布谷),二是戴胜(戴鸳),三是鸲鹆(八哥)。根据现代鸟类学者的说明,鸪鹕不营巢不养子,戴胜很少停在树上,所以不是鸬鸠,而符合古文献中[尸鸟]鸠生态的只能是鸲鹆。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续书作者高,旧有“传胪”之称。查“传胪”本为宣布进士名单的仪礼行为,后由动词转化为名词,成为进士名单中的专用称谓。明代科举,“传胪”并指二甲、三甲第一名;清代科举,则偏指二甲第一名。根据有关资料,高于乙卯恩科所中名次为三甲第一名。就清代科举制来说,称其为“传胪”,实不够准确;但放在明清文化大背景中,称其为“传胪”亦非全无根据。  相似文献   

12.
东汉末年,魏王曹操在今河北省的大城、文安、黄骅以及河间的北部、天津市的静海县一带设置章武郡。章武郡至隋初撤,期间存370余年,是中原地区通往东北地区的战略要地。章武郡治始置地方,自唐以降,存在大城与黄骅两地矛盾的记载,至今一些专业人士还存在模糊认识。考证章武郡治地方,要放在东汉末年的政治、军事及地理状况中,进行考察、甄别,如此才能科学地辨别出何地是章武郡治始置地方。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等人修<新唐书>受到北宋王朝以防守、退让为安边长策的既定基本国策,又是为朝廷士大夫赞同的国家大计的影响,注入对周边少数族事迹的论赞之中,形成带有北宋朝廷积弱积贫国势印记的边防观.<新唐书>持取这种边防观来评价历史上的对外战争,就得出了几乎是全盘否定汉唐武功的偏颇看法.  相似文献   

14.
清朝统一回疆之前该地就存在最具地方特色的伯克制度,清统一后,开始对伯克制度进行改革并将其纳入清朝地方官制序列。本文简单论述了清政府这一系列改革,并且对其利弊作了简要分析,认为经清政府改革后的伯克制度起了积极作用,当伯克制度因其自身的缺陷和不再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而被历史废除时,但我们仍可以从中吸取很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从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判断,西高穴大墓应该是一座东汉晚期的高等级贵族墓;由出土的圭可以确定其是一座东汉晚期的某一个王的墓;由出土的具有“魏武王常所用”铭文的石质器物,可以进一步确定西高穴大墓的墓主人是东汉晚期被封为魏王、死后曾被谥称为魏武王的曹操.因此,考古学界对于西高穴大墓即曹操高陵的判断正确,定性准确.以两宋为界,北宋以前,曹操高陵的所在,文献中一直有明确的记载,不存在疑问,更没有所谓疑冢之说.自南宋始,曹操“七十二疑冢”说产生并流布开来.究其原因,这主要与曹操高陵的西晋被盗以及后来北宋的修复有关.曹操墓在西晋被盗后,墓葬暴露,其所在成为尽人皆知的事实.北宋对曹操墓的修葺与保护,使曹操高陵因被盗而形成的识别标识湮灭;加之地表植被的恢复,原本“不封不树”的曹操墓与周边环境统一,外表已难辨识;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守冢户逃离,曹操墓就渐渐成为人们不知所在的疑问.  相似文献   

16.
张北县城西北15公里的白城子遗址,250年来一直被地方志书记载为辽代北羊城,是北方交易畜牧场所。今经坝上史学家尹自先实地勘察考证,认定其为元代中都遗址。  相似文献   

17.
宋末元初文学家俞德邻之籍贯自清乾隆时始有永嘉(今浙江温州)与丹徒(今江苏镇江)之争.二说均未能以确凿之据来佐证自己观点无误,故双方所言不足以服人.钩稽史料可知:俞氏之子曾称其父为永嘉平阳人:与俞氏同时代的友人曾称俞氏为永嘉人;俞氏自己的诗文曾言己非吴郡人.由此可证明俞德邻之籍贯为今温州无疑.  相似文献   

18.
一、章氏族人所办网站有多篇文章依据不同地方文献都说浦城章文谷为南唐状元。鉴于这些网站系列文章中所涉及的古代章姓名人的事迹都能找到纸质文献依据;浦城章氏五代时期甚为显贵,众多子孙中有个把文采出众的不足为奇;章文谷的父辈在南唐做高官的较多,有利于他在科举考试中争取好名次,所以章文谷于南唐夺魁之说虽通行史籍未载,当亦不为虚言;其生卒年可大致推估为公元940-1000年;宋代不少名人或为其直系后人,或为其世系颇近的族人。二、文章又辑录核心史籍、地方文献、笔记、工具书及其它记载有关宋代状元毕渐生平的零星资料,并据此勾画出其生平大概。  相似文献   

19.
“三公”的称谓始于商代。经过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演化,秦时,“三公制”正式确立,西汉时逐渐完备,东汉时走向衰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被“三省六部制”所取代。“三公”从此主要成为有功大臣的荣誉虚衔,直至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才彻底消亡。“三公制”的形成、成熟和消亡是中国古代社会加强王权或皇权的需要,是集权政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苍梧绝非自汉武帝时始得名,实乃颛顼时之交趾地,舜帝时属杨州徼外之地,舜南巡及死葬之所,周时属楚,为秦所并,秦亡为赵佗所封,汉时武帝立为郡。湖南之九疑山乃为纪念舜巡葬之苍梧而命名苍梧山,零陵是舜之衣冠冢,九疑,乃异冢之谓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