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瘗鹤铭》为南朝著名碑刻。张大千受老师曾熙和李瑞清的影响,同时因个人性格特征与《瘗鹤铭》透露出来的笔墨意趣及思想内涵高度契合,对此碑挚爱终生。张大千正是以《瘗鹤铭》为基础,同时亦受《石门铭》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千体"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2.
启功先生所著《论书绝句一百首》是书法理论极其珍贵的财富。先生数十年间一直推重瘗鹤铭,并在诗论中评价了瘗鹤铭的书体及其地位和影响,对其作者作出了考评,同时对碑帖的鉴赏也发表了卓见。  相似文献   

3.
《瘗鹤铭》从唐宋以来,因金石家、书法家的重视而彰显于世。宋黄长睿评价其"萧远淡雅,若其为人",黄庭坚更是尊之为"大字之祖",为书家之冠冕。这正是老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美学观的具体体现,天真无瑕,势若飞动,"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相似文献   

4.
正书家冠冕《瘗鹤铭》刻于南朝·梁(传)天监十三年(514年),陶弘景书,摩崖楷书,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石壁上。《瘗鹤铭》外景,自中唐以后始有著录,后遭雷击崩落长江中,南宋淳熙间捞出一石二十余字,清代康熙五十二年,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曾募  相似文献   

5.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自幼颖悟过人,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成诵。工於文,长于诗,书法尤精,为“宋四家”之一。他取法颜真卿、怀素及《瘗鹤铭》。平生以饥鹰渴骥自命,著有《山谷文集》,书论有《论古人书》、《论近世书》、《论书》及《山谷题跋》等,一生留世作品多,在书界影响颇大,是宋朝开一代书风的宗师。及北宋晚期,与苏轼、米芾、蔡襄诸人,一举打破僵化已久的书  相似文献   

6.
正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江西分宁人。23岁中进士,历官山西太和知县,校书郎、著作佐郎、起居舍人,鄂州、涪州、戎州、宜州等知州。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游苏轼门,世称"苏门四学士",尤长于诗,与苏轼齐名。黄庭坚书法渊源多种,主要受颜真卿、苏轼和南朝刻石《瘗鹤铭》之影响。晚年为新党排斥,宋绍圣元年(1094年)贬四川,谪居期间,书法大进,从张旭、怀素处得到启发,线条更为解放,以较圆劲的长线条构成纠缠的线,多连绵草势。如"李太  相似文献   

7.
张大千书法因其强烈的个性特色被誉为"大千体","大千体"受清末民初碑学书法实践的深刻影响。碑学书法的意趣与大千情性契合。张大千接受碑学书法的影响当在拜师曾熙、李瑞清以后。其拜师曾熙、李瑞清学习书法,动因较复杂,且时间均在1919年。张大千研习碑学书法经历了三个阶段:直接取法曾李二师阶段;遍临"三代两汉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阶段;由博及专,以《瘗鹤铭》、《石门铭》为基础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千体"阶段。  相似文献   

8.
名为华阳真逸的隐士,在华亭得到一只仙鹤.在古人心目中,鹤是圣洁、清高的象征,是长寿的灵禽.从此,华阳真逸和这只仙鹤形影不离,四处云游.意想不到的是,在镇江焦山,这只仙鹤羽化升天,以它的逝去,向主人昭示了人生的虚幻.华阳真逸用玄黄丝绸收敛了仙鹤的遗骸,埋葬在焦山之下,写下了一百多字的《瘗鹤铭》:“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  相似文献   

9.
镇江焦山<瘗鹤铭>,历来受到人们崇高的赞誉.自唐以来,不断有人著文对其进行考订和品赏.笔者这里,不打算做深入的论证,只想从方法论角度,就其中两个问题谈一点个人阅读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王同顺 《文教资料》2001,(2):145-153
书法碑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貌自立于人类社会的文化艺术之林。它的艺术价值体现在书丹镌刻 (或直接奏刀契刻上石 )构成汉字群体的优美造型 ,并形成各自的风格、面貌。简而言之 ,就是刻在石上的书法艺术。书法注重笔墨情趣 ,讲究用墨、运笔、结构、章法、气韵等表现手法 ;碑刻则是讲究刻字的刀法 ,保存书法的笔法 (笔画线条 )、笔势、笔意和结构的形神。许多古代名碑上同时署有书者刻者的名字。如焦山碑林中唐《魏法师碑》为“清河张德言书 ,东海徐秀日方镌” ;宋《陆游踏雪观瘗鹤铭题…  相似文献   

11.
颠覆与指斥:浅谈王若虚对黄庭坚诗歌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若虚诗歌批评注重创作与风格的“天全”、“自得”,因而对不合其审美理想的黄庭坚诗歌多有指责,主要体现在:颠覆黄庭坚宗杜说;以苏黄比较来扬苏抑黄;对黄庭坚具体诗作指疵;对黄庭坚诗歌理论的指斥。这些论评,尽管其中渗透着王若虚个人的诗学趣尚,存在指责失当之处,但相较于宋代的黄庭坚诗歌接受,它具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内容,并进一步从细部特征上探讨黄庭坚诗歌,成为黄庭坚诗歌接受史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12.
黄庭坚书法以韵取胜,骨气风神兼备,意拙实巧,形体清劲而丰腴,秀美而挺拔。主张书宗《兰亭》,遗貌取神,不拘于形体,学其韵味,欹侧反正,秀逸洒脱,体势开张,伸缩聚散,气息奇奥高古。一改百般装饰的"媚妍"之书风,脱俗、率真之气跃然纸上,呈现中和之气、名贵气象。山谷书风影响广泛,文征明、徐文长、郑板桥师承逸势奇状,意韵、纵横有象。  相似文献   

13.
黄庭坚诗宗杜甫似已成定论,但黄庭坚在师法杜诗的同时,对陶渊明亦有一种承传关系。通过山谷对陶诗的爱好与仰慕、山谷与渊明诗歌理论及诗歌本身之比较、可以论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4.
黄庶、黄庭坚父子学杜学韩一脉相承。但黄庶学得了雄健一格,其诗“清”。黄庭坚学奇崛一途,锻造出奇峭风格,其诗“涩”。  相似文献   

15.
苏轼与其弟子黄庭坚等人一起,将宋诗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真正形成了在风格的独特性和做诗技巧方面足以与唐诗相颉颃的宋诗,也引出了后人有关唐宋诗优劣论、苏黄诗优劣论等一系列文学公案.本文对宋以来有关苏、黄齐名并称与苏、黄优劣论的一系列相关言论作了重新考察,确立了苏、黄并称出现的时间,分析了有关苏、黄优劣论的四种类型,认为这一争论多源于对诗歌发展道路的认同差异.  相似文献   

16.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黄庭坚诗学的核心观点,在中国文论史上影响深远。本文在辨析各家之说的基础上,揭示其实质内涵,指出黄庭坚重“通”亦重“变”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7.
黄庭坚对韩愈诗歌的接受、钦许基本停留在诗艺诗法的技巧层面。在实际创作中,韩诗作为一个重要艺术渊源,是黄庭坚进一步学杜的艺术中介。黄之学韩堪称学而不泥、学而能变的典范,"以文为诗"是韩、黄二家诗艺术上息息相关的中心线索。中国古典诗歌"变唐入宋"的大转关始于杜甫、韩愈而成于苏轼、黄庭坚。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和黄庭坚都是备受青睐的用典名家,或好以典渲情,死典活用;或喜以典达意,翻案原典。用典方式的不同,造成李商隐的诗歌“文浮于意,华而不实”,黄庭坚的诗歌意思着实,雅而博奥。好用典故,既使其诗名炽盛,又使他们累遭抨击。  相似文献   

19.
黄庭坚通过学习杜甫,建构了自己的诗法理论,其要点是夺脱换骨。黄庭坚创此诗法理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他的个性是分不开的。黄庭坚的诗法理论被他的门徒奉为金科玉律,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的理论。历代都有诗话对它进行宣传、发扬,但随着江西诗派的发展,其诗法理论也暴露出很多弊端,后人对他的理论进行了反思并给予批评和修正。  相似文献   

20.
在宋代注重历史解释的学术背景下,任渊《山谷内集诗注》、史容《山谷外集诗注》、史季温《山谷别集诗注》在当代史的视野下,运用"以史证诗"来解释黄庭坚诗。三家注都将《山谷集》三集由分体改为编年,并对作品的系年作了精审的考证,史容还纠正了黄的不少编年错误,利于读者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理解黄诗。三家注又利用各种宋代史料,考证了山谷诗的创作背景,点明了题旨,并重点解释了与时事相关的诗句,特别是使用典故与比兴的诗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