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谷歌地球白鹭村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借助ArcGIS编辑功能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对聚落分布进行可视化,结合文献资料重点分析社会转型期白鹭村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化特征、形成机制及未来演变.结果表明:(Ⅰ)白鹭村半月形聚落形态在聚落形成期,聚落发展期,聚落成熟期及聚落扩张期分别呈现出高密度团聚状,低密度弧状,高密度规整线状和低密度散点型的特点.(Ⅱ)白鹭村聚落形态的演变过程受到社会转型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Ⅲ )白鹭村不同时期的聚落形态是我国经历的多次社会转型的缩影.(Ⅳ)白鹭村落边缘低密度散点型民俗别墅聚落空间的扩张和高密度新型社区的出现是当前社会转型期乡村聚落形态将要发展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2.
首先采用大量实例论述城乡界限淡化现象的普遍性,继而指出城市化研究的传统城乡二元分析框架的现实背景已经改变,迫切需要对城乡界限淡化条件下的聚落模式进行研究。文章重点分析了国际上三种主要的城乡界限淡化条件下的聚落模式,并利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三种聚落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认为三种聚落模式可以看作人类聚落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低一级的聚落模式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向高一级的聚落模式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灾区聚落灾后重建评价及其优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要介绍聚落优化的内涵和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汶川灾区聚落在重建后的显著发展:聚落空间结构上得到优化;聚落产业发展发生质的飞跃;区域特色城镇化逐渐形成.但聚落重建之后依然面临的严峻问题:一是区域生态脆弱,生态服务功能突出;二是农村聚落、部分聚落无序发展和可持续生计重视不够.为此提出聚落优化建议:发展生态旅游及相关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农业、生态能源业与生态庭院建设相结合,实施生态林业,切实建立起生态补偿体系,以森林碳汇交易作为聚落优化的重要资金来源,以巩固灾后重建的经济社会成果.  相似文献   

4.
以高黎贡山中部地区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对该地区聚落空间分布、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当地聚落分布总体受地形起伏度、河流水系的控制,随地形位置差异,该区域聚落表现出3种基本格局模式;在研究区的北部,高黎贡山西坡龙江左岸的大面积台地以聚集型聚落为主;东坡怒江沿岸的河漫滩之上的阶地多为松散团聚型聚落,在支流洪积扇则表现出具有一定核心的扇形分布格局;高海拔山地则以离散型小聚落为主,聚落演变反映了地形地貌主控作用下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对聚落扩展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客家聚落景观丰富多彩,但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生存危机.本文从行为地理学角度出发,指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客家聚落景观感知面临视觉迷失、听觉迷失、触觉迷失和灵魂迷失,其根源既有景观基因的流失和传承主体的更新等内因,也有城市聚落文化的冲击和文化生态系统的破坏等外因.要重塑客家聚落景观感知,就必须注重传统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并要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相似文献   

6.
刘宇 《华章》2007,(12):64-65
本文认为在唐代府兵制度下存在一种以军事关系为纽带建立的聚落--府兵制度下的军事聚落.并从河南修武县周村入手,对这种聚落形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徽州古村落的形成和发展中,孕育了独特的徽州传统乡村聚落文化.这种聚落文化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风水术的影响,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意识观念,对现代生态聚落的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根据贵州黔东南巴拉河沿岸某一民族聚落实测后整理的数据,研究山地、聚落和消防栓喷射水流覆盖的几何形态之间的关系,给出了该聚落的一个消防栓布置方案,并尝试运用量化方法讨论山地聚落空间特征对聚落构筑物布置的影响.依此开展讨论得到结论:山地聚落空间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可以量化;山地聚落的三维空间特征使聚落形态具有多层次的特征,解决消防栓布置问题的方法,对聚落形态的一般研究运用量化方法,具有探索价值;聚落空间形态的改变会影响聚落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6,(11):79-86
选择广东省惠来县的乡村聚落为实证研究对象,以2006-2016年惠来县的遥感数据和DEM为数据源,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分析2006-2016年惠来县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并结合惠来县土地利用与经济数据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惠来县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类型主要表现为块状型,乡村聚落在空间上更加集聚,空间扩展显著;惠来县乡村聚落空间扩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中南部地区以高密度区且聚集,北部地区以低密度区较分散;惠来县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与高程和坡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惠来县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受区位因素影响显著,以距道路500m为半径建立的缓冲区内乡村聚落点面积和数量均占主导地位,并随着时间推移有扩大趋势;惠来县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受社会经济影响逐步增强;自然环境(高程与坡度)、区位(交通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经济和人口)三方面驱动因子构成惠来县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的驱动机理.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土地文化孕育了不同的经济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宅田关系,对聚落形态产生不同的影响。西南地区刀耕火种民族都有农忙时游离的临时住所与相对固定的宅区相结合的聚落,其聚落的迁移完全遵循土地的生态规律,服务于土地的生产。稻作文化下的西南聚落呈现的是高密度的聚落形态,这种聚落势必形成耕作半径过长的情况,由此形成了一种由聚落到梯田过渡的宅田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湖南省现存的传统聚落为例,通过公路交通网络且借助 GIS 方法研究各地级市市辖区站点至各个传统聚落的交通可达性.结果表明:(1)各市辖区站点至传统聚落的平均加权出行时间处于1.738h-4.830h 之间,平均值为3.05h.各市辖区站点得可达性系数平均值为0.0259,极差为0.026.其中,高于可达性系数平均值的站点有53个,占42.4%,多数分布在湘东、湘北地区.(2)各市域至传统聚落的综合可达性水平大致呈现由西向东逐渐递加的趋势,综合可达性水平最高的市域是吉首市,最低的是张家界市.(3)站点的服务范围、聚落点的分布情况、区域内道路密度对站点的可达性水平及市域的可达性水平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农村聚落形态的变迁是农村社会发展的见证,是农村聚落文化的客观表现。通过对贵州玉屏县北侗村寨的实地调研,归纳北侗村寨变迁的特点及现状,从有形与无形因素两个方面分析新形势下北侗传统聚落文化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并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探索聚落文化保护的对策,以期为协调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聚落文化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乡村聚落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聚落是地域环境中人类活动的据点,体现了一个地域的特色。它往往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相互交叉影响的综合反映。本文简述了长江流域乡村聚落的类型(个体类型、聚落群类型):揭示了乡村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诸如依山停水,相地合宜,通风采光等;分析了长江流域传统聚落的精华是可以与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对接纳,明确指出只有促进乡村聚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其“青山绿水环绕,万物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14.
从<奉使辽金行程录>看,宋人使辽途中所记载的聚落按功能可分为四种:衔接型聚落;投下军州;为守护驿馆而设的居民点;为看护佛寺而设的聚落.关于州城及其附近的聚落规模很小,可能到了辽后期才在州城附近聚集起众多的人口.至于这些聚落的生活面貌,在村落中有集市等交易场所,并且形成了汉、契丹、奚人等民族杂处一起从事生产的场面.  相似文献   

15.
乡村聚落的区域差异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影响深刻,本文以东北、西北和东南乡村聚落为例,指出各地乡村聚落在自然环境、形态特征、区域发展水平和区域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分析了这些差异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政策、环境整治、村庄规划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地不同的新农村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6.
乡村聚落是乡村文化的载体,要理解乡村文化就要理解乡村聚落。侗族的家园聚落是侗族在历史迁徙过程中不断应对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而建构起来的一个文化空间。为应对资源的稀缺,实现对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求得生存与发展,侗族的家园聚落呈现出"村寨—家族"的社会结构,也是一种文化策略。不论是聚落内部,还是聚落之间,都以这样的社会结构为基础,去规范聚落社会成员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李湘 《文教资料》2014,(18):55-56
"聚落考古学"在中国还是个新鲜词,对它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作者在回顾欧美聚落考古学发展历史和前人有关聚落考古论述的基础上,试对中国聚落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做一粗浅思考,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聚落考古学的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18.
安徽江淮地区发现的周代聚落遗址多为小型墩台型遗址.它特殊的聚落布局造就了其独特的遗址形态.文章主要以霍邱堰台遗址和六安堰墩遗址为例概括分析了安徽江淮一带的聚落遗址形态和文化特征以及遗址中墓葬墓主埋葬的头向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1:10000地形图和凌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踏勘资料和图件为依据,运用地图法、小尺度区域比较法等方法研究了桂西北石山区凌云县陇浩村的聚落分布及变化,得出以下结论:全村聚落分散,规模大小不等;各聚落内居民点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孤村、散村型聚落多;聚落分布受耕地、地形地貌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刘传龙  冯艳 《滁州学院学报》2012,14(4):56-57,63
在城市边缘区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乡村聚落逐渐变成了城市聚落。然而,不同时期不同的城市建设力度,聚落景观对自然景观的秉承以及地方历史信息的传达都有所区别。基于这个主题,以安徽省滁州市城市边缘区聚落景观为例,论述了2009年以后的城市边缘区聚落景观内容、形式的变化,从生态的角度体现了对地带性植被的运用、原有场地的尊重,从艺术的角度体现了对地方传统艺术的延续、历史文化信息的表达,并注重两者之间的结合,以期为以后城市边缘区的人类聚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