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唯小说独尊,他对小说的本体性关照,引发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滥觞,小说由此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梁启超把小说置于其它文学体裁之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由雅向俗的发展趋向,而这种俗文学观念的变化,在梁启超的文体观中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2.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唯小说独尊,他对小说的本体性关照,引发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滥觞,小说由此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梁启超把小说置于其它文学体裁之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由雅向俗的发展趋向,而这种俗文学观念的变化,在梁启超的文体观中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3.
台静农以爱情小说的创作走上坛,而真正确立了他在现代小说史上地位的是乡土小说的创作。他的乡土小说描写了古老乡镇的风俗人情画面,展现了乡村百姓的悲剧命运,揭示了老中国儿女灵魂的愚昧与麻木,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后期的小说创作重在青年知识分子革命形象的塑造上,属于早期革命学的范畴。他走了一条从爱情小说到乡土小说,到革命小说,再从革命小说回归到乡土小说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革命+恋爱"这种小说现象从恋爱到革命的逐渐变化进行了综合考察,并以丁玲的创作转变为个案分析了出现这种转变的外部及内在原因,指出作家在政治观念影响下自觉实施的转变,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分析了此类小说遭到逆转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祖师,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二十多篇白话小说就对中国传统小说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革命.完成了整整一个时代的小说变革。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新纪元。  相似文献   

6.
宋元话本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链条,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话本小说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大事,可以说带有“小说革命”的性质,“实在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说到“变迁”,就应该蕴含一个比较的意义,笔者仅以唐传奇为背景,梳理话本小说“革命”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上,17世纪无疑是小说观念突破的重要阶段。而谢小娥故事的"文学—历史"流转恰好可以勾勒出这一时期古代小说观念的变化。谢小娥故事在历史的流转中,改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之进行了各取所需的改造,这种改造表现出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巨大变化。同时说明,在中国古代小说观念中,小说并不与虚构构成对应关系,倒和"史真"(历史真实)联系密切,这就为谢小娥故事从文学流转到历史提供了机会。小说的慕史倾向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为那些文学向历史流转的古代作品提供了基础。谢小娥故事的"文学—历史"流转同时说明了,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现代化转型的艰难曲折性。  相似文献   

8.
小说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期未能登上大雅之堂。自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将其推至"文学之最上乘",经小说家不断努力,小说已空前繁荣:小说种类、数量迅猛增加;研究小说的专门论著大量涌现;专门的小说目录学著作也应运而生。人们在论著及目录著作中对小说的分类也渐趋细化且更为合理。这些变化是与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与中国文学观念的变化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选择小说观念的时代背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小二黑结婚》绝非偶然的几乎同时出现、赵树理的小说方向的坚实的生活依据、赵树理是小说创作中从艺术到思想情感的全方位的大众化、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的小说观念的演变等五个方面 ,站在 2 0世纪中国小说观念演进的角度探讨了赵树理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的小说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9,(2):10-17
王林1949年前的小说以乡村人事和革命生活为主要创作内容,他秉持真实自然的写作手法,小说呈现出粗犷真挚的艺术特征。王林抗战时期的日记真实地呈现出了他的文学观念和革命心理,日记与小说互文,其小说创作的轨迹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11.
在清末的文学改良思潮中,中国文学萌发了“现代”的观念。其中,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曲界革命”等一系列主张,使文学不仅在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在文体上也逐渐偏离原来的轨道,向着世界性的现代化方向发展。梁启超的文学界革命,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起到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在这一运动的;中击和影响下了,传承数千年的中国民俗也开始出现裂变,中国人的服饰、饮食、婚姻以及社交礼仪生活习俗都产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若干的现代元素。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俗由传统走向早期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进化论是胡适倡导文学革命最重要的理论支点之一。青年时代的胡适不仅通过严复的翻译、梁启超等的著述接受了西方进化论思想,还继承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哲学中朴素的进化论思想。胡适用进化的方法去思考、去研究中国文字和文学问题,并以中西文学史上的文学进化为根据,提出了文学革命的相关主张。同时,他还以创作实践—白话新诗《尝试集》证明了自己的主张。以白话取代文言,以白话文学为正宗,不仅颠覆了一个旧的世界,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适应并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当然,胡适将进化论借用在文学上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有着庸俗化、机械化等弊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叙事表现为启蒙与革命的双重变奏。鲁迅创作的现代性追求体现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中启蒙与革命之间的亲和性与整合性。鲁迅创作现代性问题的历史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对近代启蒙与革命思潮的现代性整合;二,对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性追求的整体性思考;三,对后五四时代启蒙与革命、左翼与右翼的现代性整合。  相似文献   

15.
酒神精神对20世纪中国文学颇有影响,尤其与革命文学叙事纠缠甚深。在革命叙事中,酒神式强力意志与生命的酒神状态均得到表现。由于革命意识形态与酒神精神的价值诉求不同,革命叙事充分改造了酒神精神。但革命意识形态推向极端时,酒神精神将从其非理性一面喷薄而出。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相当多的作品都呈现了知识分子自我的身份认同与革命、与民众的密切关系,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身份认同存在一个逐渐演变的轨迹:"五四"及20年代前半期体现为自我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危机;大革命前后及30年代体现为革命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左倾;抗战及四十年代则体现为人民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困惑。总之,知识分子自我、革命、人民是我们理解现代知识分子小说的三个关键词,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以及精神特征,体现了知识分子身份的不同与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倡导文学革命,号召民众用白话文进行创作.凭借着自己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他成功的回到历史为白话文学寻找到可靠依据,并受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以此为参照,领导新时期文学革命.通过对中国白话文学史的梳理,胡适推演出白话文实为文学正宗的结论.白话文地位的确立无疑有助于文学的自然发展,也有助于更好的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方法,促使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以革命史的范式揭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根据,遭到了挑战。文章从现代化的角度考察其历史根据:现代化的全球性和不可避免性,使新中国无法脱离世界现代化潮流这一世界历史运动的主旋律;近现代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失败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伟大成就与蓬勃生机。使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新中国唯一自觉的选择;现实的阻碍现代化因素进一步扩张的反现代化力量的存在,使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根据的现代化分析,有助于增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革命史的范式揭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根据,遭到了挑战。文章从现代化的角度考察其历史根据:现代化的全球性和不可避免性,使新中国无法脱离世界现代化潮流这一世界历史运动的主旋律;近现代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失败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伟大成就与蓬勃生机,使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新中国唯一自觉的选择;现实的阻碍现代化因素进一步扩张的反现代化力量的存在,使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根据的现代化分析,有助于增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阐述陈独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高举文学革命旗帜的意义和他在文学革命中所建立的功绩,具体论述了以下观点:视文学革命为文化、政治、社会运动的前驱;高举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旗帜,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文学之文,以情为主”,批判“文以载道”,文学革命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