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40年代是沈从文的重要创作期。这一阶段,他由对外部世界的描述转向对社会人生的内心独照,并形成了自己在人生与艺术创作上的独特观点。主要以“生命”为切入点,来谈谈沈从文40年代在人生探索与艺术创作两方面是怎样对“生命”这一命题进行阐述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九叶派最杰出的诗人穆旦,以其自身独特的生死体验并结合他所接受到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资源,在他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创作中生成了最具反叛性和异质性的诗歌特质。他对战争背景下个体存在性的思索、对现代个人的自我异化与分裂的拷问,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构成部分,塑造出中国现代文学中独具现代性的自我形象,同时也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注入新的现代性质素。  相似文献   

3.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涌现了一大批反映土地改革的小说创作,它们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其中,会议现象在这批创作中多有出现。它是党解放农民的有效途径,其不同形式及作用蕴含了深层的政治寓意,同时也不失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就冯至20至40年代的三部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它》和《十四行集》进行解读,发掘其间诗人对生命的不同体验和思考,并给予阐释,从而阐述其诗作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丁玲女性小说表达了现代女性在精神退场、欲望泛化的都市男性中心社会里对理想爱情福州追求的幻灭。其小说充满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觉醒,双重痛苦-希望的同时在失望,进攻的同时在退守,建构的同时在解构。对于40年代海派女性小说影响深远:施济美、张爱玲、苏青等无不从她那里吸取过艺术的营养-思想资源和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6.
正田晓隐的诗歌写作因为"个人"主体经验及其想象力的占据而显得更加富有暗示意味,在当下诗歌对历史、语言、文化等领域的想象以及个体体验的真实性发起总攻击的时候,他却对个人化的诗性存在充满了想象。在诗坛上,诗人们对个体的存在抱持着各种态度。比如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是一个"珍爱怀疑"的人,批评家陈超先生认为"她以独特的思考,沉静而犀利的反讽语言,有力地将人的生存状况、生命经验  相似文献   

7.
马丽 《文教资料》2007,(7):158-159
1990年代后的日本青春片,以熟悉而又新鲜、充满意蕴与艺术探索精神的影像世界,揭开了新的篇章。究竟其独特的影像风格是如何产生的?日本青春片在叙事与影像世界的结合上究竟有哪些独特之处,这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涌现了一大批反映土地改革的小说创作,它们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其中,会议现象在这批创作中多有出现。它是党解放农民的有效途径,其不同形式及作用蕴含了深层的政治寓意,同时也不失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张东荪对社会主义进行了集中的研究,在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但由于受时代条件、阶级局限及理论方法等因素的制约,其探索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错误。  相似文献   

10.
奥登作为英国20世纪30年代诗人的代表,在充满政治、经济危机的历史语境中采取不同于艾略特等现代主义诗人的诗学策略,以大众的语言赋思于诗.其十四行诗组诗<战争时代>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全面展现了30年代老百姓的生活与心理.深刻表达了对社会、战争的思索和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30年代奥登的诗学策略.影响了一代诗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40年代语文教材的编制思想,可从课程标准的规定、民间的探讨和实践的创意中体现出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语文教材科学化的追求,其实践探索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诗歌"已成为当下诗歌批判界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术语.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90年代诗歌"的命名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的命名中,诗人、批评者都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但总体上讲是三种认识:一是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定的中性的时间命名;一是以"知识分子写作"为主体的诗人、诗评家的文学史意义上的命名;三是对"90年代诗歌"命名的否定性命名.分析比较而言,以中性的时间意义命名更具有可行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农村小说是探索中国农村未来的重要文学形式。农民的未来梦想是指农民在现实状态下,对满足个体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和指向。土地改革使得农民重新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妇女解放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解放区劳动妇女在追求爱情与婚姻自由的进程中得到了解放。解放区农村小说从农民获得土地和妇女解放两个视角反映了农民的未来梦想。  相似文献   

14.
"九叶诗人"在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实践中,致力于新传统的寻求,积极探索现代汉诗的种种可能性,努力融合中西诗艺,为现代汉诗运动作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诗歌事件的文化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缘化的20世纪90年代诗歌并非寂寂无闻,由诗人之死、身体写作与诗坛论争引起其在大众视阈中的喧哗与骚动,从中可以梳理析解出诗人主体身份焦虑、世俗狂欢趋向和诗学观念话语重建的内核.  相似文献   

16.
面对文革灾难,北岛进行了深沉睿智的反思,对灵魂发出拷问。这种带有民族性的深刻反思,始终贯穿着自我。自省使自我的价值在历史背景和人格力量中显现,彰显了个体"主体意识"。其诗歌在主体意识支配下发生了历史性跨越,充分显示了北岛是一个真诚的、有历史责任感的诗人,是一位以人为本、充满理性色彩的诗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启蒙困境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心态的压抑、绝望与文本中"开放性"结尾的缺失两方面.陷入困境的原因有三: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缺陷;政治权力对启蒙理想追求的过分介入;救亡情境中,知识分子的启蒙追求难以彻底.结合当下现实,启蒙仍在走出如此困境的路途中.  相似文献   

18.
奥登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状况和战争的诗歌,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写下十四行组诗《战争时代》。与奥登相似的政治时代背景使杜运燮在奥登诗中找到情感的共鸣,上世纪40年代中国诗坛的状况使他借鉴奥登表现时代主题的诗歌技巧和语言特色,并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将现实与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杜运燮对奥登诗歌的成功借鉴,对纠正上世纪40年代新诗的不良倾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经由断代的方式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大体是分为三个十年来进行的,分别以1927和1937年为界,典型的便如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所著的《中国现代文学30年》。笔者研究的40年代在时间范围上和第三个十年大体吻合。  相似文献   

20.
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留美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以及文化变迁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可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留美热潮,为近代我国留美教育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这一国际国内政局动荡时期的留美教育,对新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然而,由于受当时国内政局的影响与国民政府在留学问题上所采取的服务于短期利益的实用主义政策,使得该时期的留美教育存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