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4 毫秒
1.
“诗学”一词,源于亚里斯多德《诗学》,本是以古希腊戏剧艺术为对象,从创作论的角度来谈戏剧尤其是悲剧创作技术的一部理论著述,后来在西方引申为探讨所有文学艺术之基本特征和规律的理论,相当于今日高校通行的“文艺学”。1980年代以后,“诗学”之名始通过比较文学研究引入汉语知识界,有了“比较诗学”、“中国诗学”、“中国现代诗学”之名。故此,“中国现代诗学”的命名,包含着如下知识学假定:亚氏从创作论的角度出发,以古希腊戏剧为经验对象而获得的结论,具有超越具体的艺术门类和思想范式的普世性。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诗学》第9章论述简单情节与行动时,认为epeisodidês是最次的情节类型。大陆通行的罗念生、陈中梅译本将其译作"穿插式(的)",这与亚氏原意不合,易导致"穿插"进旁枝而破坏"一个行动"的误解。从亚氏描述epeisodidês这类情节的特征,并结合对古希腊悲剧的考量,epeisodidês可译作"拼凑式",较接近亚氏以epeisodidês指"古希腊悲剧中场与场之间没有可然或必然联系的情节类型"之意。对epeisodidês的误译已给汉学界的《诗学》研究造成了一系列的连带问题,不仅严重歪曲了亚氏的情节整一说等理论,更让汉学界众多学者误读了亚氏关于一般的悲剧编剧法、史诗与悲剧的异同等关键问题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诗学》第9章论述简单情节与行动时,认为epeisodi?dês是最次的情节类型。大陆通行的罗念生、陈中梅译本将其译作"穿插式(的)",这与亚氏原意不合,易导致"穿插"进旁枝而破坏"一个行动"的误解。从亚氏描述epeisodi?dês这类情节的特征,并结合对古希腊悲剧的考量,epeisodi?dês可译作"拼凑式",较接近亚氏以epeisodi?dês指"古希腊悲剧中场与场之间没有可然或必然联系的情节类型"之意。对epeisodi?dês的误译已给汉学界的《诗学》研究造成了一系列的连带问题,不仅严重歪曲了亚氏的情节整一说等理论,更让汉学界众多学者误读了亚氏关于一般的悲剧编剧法、史诗与悲剧的异同等关键问题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吕婷 《文教资料》2012,(12):27-28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贺拉斯的《诗艺》是西方文艺理论的经典作品,其中诗与戏剧的规范指导着几个世纪的文学家们创作。然而在二十世纪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虽然与古典诗学的某些理论大相径庭,但它们以自己独有的艺术形式和魅力反映出时代的精髓,本文在此试图探讨二十世纪西方几部经典现代戏剧对某些古典理论的颠覆。  相似文献   

5.
在亚理斯多德之前,诗(艺术)曾一度深遭贬斥。亚理斯多德则力排众议,创作《诗学》,提出一套系统的美学理论,为诗辩护。史诗和悲剧是《诗学》所讨论的主要对象,它们作为古希腊的两大体裁,究竟有何异同呢?本文从《诗学》的理论出发,结合荷马史诗和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在属性和种差、主要成分、创作等几方面,对史诗和悲剧这两种著名的艺术形式作一简要的比较分析,并力图作出自己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中西戏剧都有大量的爱情剧,“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也是中西戏剧的一个永恒母题。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奥德赛》就写了奥德修与潘奈洛佩夫妻二人的团圆。所谓“迎合观众的心理”(《诗学》语),不就是“迎合”民族心理么?亚里斯多德想贬低《奥德赛》的“双重结构”,却无意中道出了《奥德赛》的另一种价值,这是亚氏始料不及的。荷马既是第一个伟大的史诗诗人,又是第一个伟大的戏剧诗人,这是亚氏说过的。《奥德赛》就是西方文学“大团圆”的第一部作品,从戏剧角度说,也是这样。 西方的爱情剧不乏“大团圆”的佳作。莎士比亚大量爱情剧的结局是大团圆的。《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的一个特点,就都是两对以上情人的大团圆,可称之为集体团圆的喜剧。在莎氏描写爱情的剧本中,欢乐的喜剧大大超过死亡的悲剧,这是不可不加注意的。17世纪法国高乃依的名剧《熙德》违反古典主义原则让一对冤家大团圆。莫里哀的名剧《伪君子》、《悭吝人》中的对对情人全是大团圆。18世纪博马舍的名剧《费加罗的婚姻》中的费加罗与苏珊在人间成为眷属,19世纪歌德的名剧《浮士德》中的男女主角在天上团圆。举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擅写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7.
《莎乐美》是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取材于《圣经》创作的独幕戏剧.通过细读剧本,读者不难发现主人公莎乐美的悲剧性.本文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之悲剧理论为依据,从情节一致、人物特征和“内部冲突”三方面解读《莎乐美》的悲剧所在.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全世界被公认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都对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创作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 通常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中,以悲剧成就最高。而莎氏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中,《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一向被评论家认为是莎氏最重要的作品。别林斯基称莎氏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特》则是莎氏“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哈姆莱特》一剧的基本情节取材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9.
面对自然──刘勰的自然本体论与亚氏的摹仿自然说之比较季广茂《文心雕龙》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美学著作,《诗学》是欧洲美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他们都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鲁迅说:"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  相似文献   

10.
朱光潜先生的《诗论》系统地运用西方现代美学原理解释中国古典诗歌,同时也用中国古代的诗歌、诗论印证、纠正西方诗论,通过中西比较融和,获得许多"独创见解";他的《悲剧心理学》通过中西戏剧的比较,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中国人的人生观念及生活态度,剖析了中国戏剧殊异于西方戏剧的原因。这种以西方学术视角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根底结合起来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诗学批评理论以及悲剧审美特征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中国当代文艺创作与审美批评的创新,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表明:在远古的思想家那里,几乎可以找到以后各种思想、学说、观点的胚胎和萌芽。作为人类思想组成部分之一的美学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由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作了系统的阐述。许多基本的、重要的美学思想都是由他提出来的,并且一直对后世发生着影响,其中最基本的、最重要和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他的典型观了。亚氏在其最重要的美学著作《诗学》中,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建立了自己的典型理论。然而亚氏的典型观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呢?在谈到这一问题时,人们往往拿他和古罗马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进行比较,认为亚氏在典型问题上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相统一的倡导者,而贺拉斯则是类型说的倡导者①。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也是持这种观点的。笔者以为,亚氏的典型观不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相统一的典型观,而是类型观;类型观的首先倡导者不是贺拉斯而是亚氏。在西方美学史上长期发生影响的实质上是亚氏的典型观。本文谨提出这个看法,就教于朱光潜先生。  相似文献   

12.
蜿蜒推进的悲剧情节、荒诞扭曲的悲剧性格、底层挣扎的悲剧形象是北村小说的总体悲剧美学风格,该风格完全契合亚里土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六要素里的情节、性格、形象三要素的论述。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念为视点看北村小说的悲剧精神,既深化了对北村小说悲剧性风格的研读,也阐释了亚氏悲剧理论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相似文献   

13.
诗学是文艺批评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特定时代?特定文化中的诗学规范和译者个人的诗学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本文以庞德《华夏集》中的一首译诗《江上别》为个案,分析总结出译者诗学上中国化?语言上现代化和文化上淡化的翻译策略,结合庞德时代的诗学规范以及他本人的诗学追求,探究他作出以上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在比较文学方面开拓了中西诗学互相阐释的先河,《诗论》是其中西诗学观点的集中体现,以谨严的分析和逻辑的归纳弥补了王国维等人在体系方面对中西比较诗学的不足,他希冀打通中西,运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古典诗歌,又用中国古典诗歌和理论印证、阐发西方诗学,使中西方互相融合,用调和折衷的诗学建构体现以中格西、以西释中的研究方法,在双向阐释中寻求跨东西异质文化寻找共同性的努力,对后来的许多致力于中西比较的学者进行了互证互释的开拓式启发。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在《诗艺》中阐述的悲剧理论反映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尤其是《奥塞罗》的创作中,拟从《奥塞罗》的情节布局。即情节的严肃复杂、有机组成和结局效果等方面来看莎翁对亚氏悲剧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穆木天这位中国象征诗学理论王国的奠基者之一,长期以来消失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为呈现穆木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文选取其前期诗学理论的代表作品《谭诗》做出解读。《谭诗》是以"纯诗"为理论核心并从"纯诗理论提出的现实动因"、"纯诗定义"、"实现‘纯诗’理想的要求"几个方面向外辐射的一个体系。尽管《谭诗》有不少理论建构上的缺陷,但它作为对当时诗坛现状的初次反拨,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我们完全有必要在新形势下深入探究穆木天的诗学理论主张和诗歌创作,正视穆木天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莎翁罗马剧《裘力斯·凯撒》历来争议颇多,主要涉及戏剧种类划分、主角界定、政治意图归属等方面。援引文化诗学批评策略解构其"雅努斯面孔",或可为进一步探索莎翁戏剧的文化内涵提供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对汉代《诗经》阐释中所形成的诗学理论,学术界长期以来习惯从经学与文学、政治与审美相对立的立场出发,对其做出否定性的评价。针对这一倾向,笔者认为,在汉代《诗经》阐释的诗学研究中,必须坚持这样的理路与方法,即突破经学与文学、政治与教化对立的思维模式,回到先秦两汉的历史语境中,以"知识与意义的双重关注"的立场,以"同情理解"的态度,充分肯定汉代《诗经》阐释诗学理论作为一种《诗经》解释系统和诗学系统的存在价值和合理性,并在中西诗学的大背景下予以审视,以充分发掘其理论价值和内涵。  相似文献   

19.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的趋势,强调翻译与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以安德烈·勒菲弗尔为代表的操纵学派认为,翻译是一定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操纵下的改写。戏剧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样受到社会文化等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以操纵理论为基础,选取英若诚翻译的《推销员之死》作为案例分析,试图将操纵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主要从操纵理论的三个方面分析汉译本是如何受意识形态、诗学观及赞助人操纵的,以及论证其翻译创作的合理性,进而推之及操纵理论对戏剧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诗性气质是《史记》的重要特征之一,汉初诗歌理论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史记》的创作。“诗言志”的诗歌认识,“以意逆志”与“论世知人”的诗歌解释,“怨”、“美刺”、“连类”等诗歌理论,在《史记》的创作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深厚的诗学背景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的著述中自觉地运用了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语法重新解释历史,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所以《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