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瓦市,是我国南宁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是南宋商品经济和市民社会发展的产物。当时对它进行记载和描述的著作并不算少;后人对它进行研究的论著也不在少数。本文试图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就此做一点儿工作。 (一)什么是瓦市? 瓦市,即市民娱乐的场所,又叫“瓦舍”、“瓦肆”、“瓦子”。“瓦市”的原意,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瓦舍》中有解释:“瓦舍者,谓其‘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的解释是:“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其义近似。瓦舍是一个百戏荟萃之地,每个瓦舍里划分为多个专供演出的圈子,成为“勾栏”。  相似文献   

2.
宋元话本     
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所用的底本,是宋元时代的一种文学作品。宋代,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中出现了一些公共场所,称作‘瓦肆’或‘瓦舍’、‘瓦子’。在瓦肆中集结了表演游艺、杂  相似文献   

3.
<正> 两宋是我国古代说唱文学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北宋时的汴京,南宋时的临安,是那时的说唱文学中心。宋时称演出戏剧曲艺的场所为勾阑,勾阑都集中在瓦舍里,瓦舍又叫瓦肆、瓦子,是一种规模很大的综合游艺场。宋代的汴京和临安,瓦舍众多,勾阑林主,许多专门的“说话”艺人,在那里靠卖艺维持生计。其他一些中小城市也设有勾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戏曲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地发展、丰富、与革新,不断完善与成熟。其中勾栏瓦舍的创设及演艺活动对宋元时期戏曲的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在阐述勾栏瓦舍创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勾栏瓦舍中演艺活动的商业竞争性、通俗文化性、综合娱乐性对于宋元戏曲的繁荣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期更好地阐释勾栏瓦舍的创设演艺与宋元戏曲的繁荣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宋代开始,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城镇中普遍设立了商业性的娱乐场所"瓦舍"、"勾栏",成为中国戏剧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勾栏的建立不仅为市民提供了观赏艺术的"剧场",也为综合为杂剧艺术的各种艺术因素诸如歌唱、舞蹈、小戏、说唱、武术、杂技等共汇一炉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高中历史教材讲到宋元商业的繁荣时,常提到“瓦子”,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场所呢?瓦子.又作瓦市、瓦肆。“瓦子”一词应是由“瓦市”演变而来,宋人常在“市”后加“子”为后缀,如《东京梦华录》有“土市子”、“鬼市子”、“瓮市子”。由此推知,瓦市起初或可称“瓦市子”,称谓既熟,词根部分往往可以省略,径称“瓦子”。而“市”和“肆”音义相近,可以相通。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我国古代化的一个灿烂辉煌时期。城市经济异常繁荣,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大都市,如汴京(今开封)、临安(今杭州)、扬州等。城市的繁荣,带来了娱乐的兴盛,勾栏、瓦舍等娱乐场所便是专门表演歌舞杂技的地方。歌舞从唐代的以宫廷为主,向民间转移,在表现内容方面尤其体现歌舞伎个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宋代城市的演艺产业十分发达,演艺市场对于节目的需求量非常大。除了勾栏瓦舍的正规演出,其他阶层特别是社会底层的人们,也像今天参加"达人秀"一样,有机会参加选秀,也有希望因演技出众而跻身演艺界。这些人在未"达"之时每每被称为"路岐人",在十字路口"撂地"卖艺。南宋《都  相似文献   

9.
北宋东京城里的瓦予勾栏,属于综合性的文艺演出场所。李师师、徐婆媳、封宜奴、孙三四等一批批色艺双全、多才多艺的选手经常在此演出。小唱、嘌唱、叫果子等,让人们感受到充满了浓烈市井气息的通俗音乐;勾栏百戏中,影戏、乔影戏和弄乔影戏的出现,又让我们看到了当代说唱的雏形;说唱名家云集,相声在此起源;具备了戏剧的基本元素,情节性加上艺术的表演的小杂剧,也给观众带来了新的娱乐享受。北宋都市文化艺术的繁荣,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0.
经营管理、演出竞争的商业化,形成瓦舍文化鲜明的商业性特征;勾栏消遣与饮、赌、嫖、玩等感官享受一体化,则构成瓦舍文化独有的娱乐性特征。通过这两个特征的讨论,揭示瓦舍文化对我国民族形式戏剧的繁荣、变化和成熟的关键作用与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而中国传统音乐在新的政治、经济条件下,也出现了巨大的转折。宋代市民音乐迅猛发展,表现在瓦子勾栏专业演出的出现及其以及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等主要乐种的形成。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繁荣,促使整个社会生活格局倾向于市民方向。  相似文献   

12.
周诗高 《现代语文》2006,(7):109-109
"逢场作戏"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成语,它的出现与中国戏曲发展有很大的渊源关系.唐代一般在寺院、宫门搭建露台进行戏曲演出,有的艺人也在乐棚献艺.乐棚的作用相当于宋代的瓦舍、勾栏.  相似文献   

13.
两宋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阶层规模不断壮大,城市工商业繁荣,出现了大批独立的商业化游艺场所——瓦舍(又称瓦子)。众多说唱艺人汇集于此,互相交流、观摩,极大地推动了说唱音乐的向前发展,使说唱音乐真正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小说,由说唱文学蜕变为书面文学,由笑声不绝于耳、大庭广众共同享用的都市勾栏瓦肆进入带有神秘色彩的私人书斋,这本身有一种微妙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掀开了近代小说创作的新一页.苟且把"勾栏瓦肆"与"私人书斋"当作小说阅读的两种不同场境,那么,一经比较便可发现.由于阅读场境的不同,阅读者对小说所持的期待  相似文献   

15.
以宋代瓦舍和现代娱乐健身性体育表演为例,从娱乐健身角度出发,通过对二者的产生原因、体育活动特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宋代瓦舍体育表演娱乐性比健身性强,有严格的管理体系,经济效益高.而现代体育表演业娱乐健身性兼至,但缺少系统的管理体系,经济效益较低.从比较中发现问题,吸取宋代瓦舍的优秀经营模式,为现代体育表演业的规范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6.
说“瓦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盛,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的文化生活日趋繁荣。中学历史教材注意到这点,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一节中提到,“宋代的大城市中出现了‘瓦子’,瓦子既是综合性文艺演出场地,又是商业中心”。有同学会提出疑问,当时的娱乐性场所为什么叫瓦子,具体有什么功能?为了帮助老师和同学解开这个谜团,特对“瓦子”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7.
二胡     
印象中,二胡该是走街串巷的瞎子艺人, 在云遮月的晚上,沿着胡同吆喝着院内人听曲,最终却仍是独自架起那把命根子般的二胡,回荡在勾栏瓦舍之间,年复年年。  相似文献   

18.
二胡     
印象中,二胡该是走街串巷的瞎子艺人,在云遮月的晚上,沿着胡同吆喝着院内人听曲,最终却仍是独自架起那把命根子般的二胡,回荡在勾栏瓦舍之间,年复年年。  相似文献   

19.
考察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文体发展的历史,有一种现象显而易见,这就是:今天早已被视为文学基本样式的小说、诗歌、戏剧,在当时却常常与"民间"、"底层"、"大众"、"通俗"等概念纠缠在一起,甚至同它们保持着很大程度的"互文性".譬如,于元明清三代蓬勃发展起来的话本小说与杂剧传奇,其作者便主要是远离科场功名而混迹于勾栏瓦舍的"书会才人":其内容不仅根植于广泛的大众生活,而且明显浸透了市井细民所喜闻乐见的草根意味和烟火气息.  相似文献   

20.
徐文 《黄冈师专学报》1998,18(B07):70-72
晚唐、五代的曲子,到宋代称为“宋词”或“小唱”。由于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城市勾栏瓦肆里说唱,戏曲的发展,以及文人士大夫的普遍爱好,宋词(小唱)在社会上风靡一时,是当时最流行的一种歌曲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