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新世纪初,乐坛兴起了一股"新民乐"的浪潮。"新民乐"这个概念自产生起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本文对"新民乐"含义、产生原因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并反思"新民乐"发展道路,为进一步研究中国音乐发展走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民乐"是近几年新兴的音乐文化现象,它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视角,对"新民乐"现象的产生背景和音乐形态这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3.
新民乐作为传统民乐的现代演绎,不断创新,如今已获得音乐本身的审美价值与音乐市场的生存空间。传统民乐的局限性、音乐改革思潮的绵延不绝、大众文化的推波助澜均为新民乐的诞生与发展创造了可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民乐呈现出独特的形态,将传统与现代有效链接。  相似文献   

4.
器乐与声乐是最基本的两种音乐形态,两者在人类音乐艺术实践中相互协调配合,展现了相似的音乐审美规律。故而本文拟通过对比传统民乐演奏与民族声乐演唱之间的共通之处,另辟蹊径而从传统民乐的审美来浅探公众对于声乐音色的审美取向,从而论证了借鉴、吸收传统民歌、戏曲的"润腔"手法是当前民族新唱法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民乐专业学生视唱练耳教学需求"的调研为出发点,从三个不同实践层面即"以民乐专业学生为代表的同层次班本科生教改层面"、"民乐专业相较于其它专业学生的差异化教改层面"及"面向民乐专业自身个性特色发展的教改层面"来分析现有教学实践问题;提出强化视唱中"音乐分析能力"的培养、突出"多声立体和声听觉思维"训练、优化"民族音乐元素"有效融入的对应策略与方法,并通过课例解析加以说明。文章意在探寻适合民乐专业学生视唱练耳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以进一步完善民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6.
新民乐是有别于传统民乐的一种新兴的音乐表现形式。以新民乐作品《琵琶语》为例,从音色、技巧、风格和表现形式四个方面来看,新民乐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是传统的内核,时尚的外形。  相似文献   

7.
新民乐是有别于传统民乐的一种新兴的音乐表现形式。以新民乐作品《琵琶语》为例,从音色、技巧、风格和表现形式四个方面来看,新民乐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是传统的内核,时尚的外形。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段时间内,新民乐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其中是把传统的音乐和声、光、电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现代的新民乐,虽然其流传的时间不长。但是在可以把这其中的精华内容应用到民族室内乐学习中,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演奏能力。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音乐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的出现波及了西方音乐领域的发展,继而对我国民乐的发展也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采用从新民乐的视角,在创作手法、表演方式、音乐观念及欣赏心里等方面进行阐述,来映射后现代音乐艺术对中国民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音乐教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特殊使命。文章通过对小学音乐课堂"民乐欣赏"现状的剖析,认真探寻民乐欣赏教学的策略,从合理安排有序展开、以策定教优化课堂、巧设情境新颖导课、反复聆听动静结合、品味主题唱为心声、融入游戏增强趣味、加强实践全面感悟七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力求使小学民族音乐欣赏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和效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以及音乐素养和对民族器乐音乐的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1.
民乐社团实践活动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一种教学形式,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以及与人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素质、情操的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学校教育改革创新,与民乐社团协作,将民乐课程引入到日常的音乐教学中,为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培养学生音乐技能,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学校品牌的打造,做了很好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翻开新课程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古今中外的音乐大师,流传百年的音乐精粹,繁杂深奥的曲式流派,绚丽多姿的民歌民乐……,  相似文献   

13.
郑敏 《考试周刊》2014,(43):184-184
正21世纪,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实施,音乐教材的编写也在不断革新,使教材内容尽可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而让学生对这本是学生"应该学"的音乐产生兴趣,但是大部分学校的音乐鉴赏课堂里还是出现学生睡觉、看课外书、低声闲聊、甚至吃零食等现象,因而出现"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尴尬情形。因而,新世纪的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取得较好的课堂  相似文献   

14.
李洁 《小学教学研究》2024,(4):57-58+64
重视小学阶段的民乐教育,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民乐,可以让学生学得快乐。为此,应从丰富多彩的教材中进行选择和提炼,充分发掘民乐中美的元素;在课堂中充分激发学生鉴赏民乐的兴趣;培养演唱民歌的情感;课堂之外开设民乐兴趣小组,创设浓厚的民族器乐学习氛围。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会从民乐宝库中吸收养分,感受民乐之美,让民族音乐之花在学生心中盛放。  相似文献   

15.
以传统版和现代版的《黄河船夫曲》为案例,以音乐的存在是形态、意识、行为结合的完整存在为理论支点,探讨新民乐的音乐存在方式及其与传统民乐的根本差别。  相似文献   

16.
从当前的中学音乐教学中能够发现,学生对于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兴趣普遍不浓,而对于"新音乐"与流行歌曲则是较为痴迷。学生对于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与"新音乐"之间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充分表明了"新音乐"和流行歌曲与课堂上经典传统音乐之间所产生的碰撞。因此,我们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在坚持传承经典与有格调的音乐的前提下合理地引进各种"新音乐"与流行歌曲。与此同时,教师自身需要加强修养,准确地分辨"新音乐"与流行歌曲中的精华与糟粕,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新音乐"与流行歌曲。  相似文献   

17.
论新民乐思潮的创新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西音乐发展的历史来看,音乐文化思潮中一直存在着一条求新求变的发展主线。当前方兴未艾的中国新民乐思潮亦是如此。它在艺术宽泛性、社会情理性等方面无不蕴含着创新动因。从中能够引发人们对新民乐创作、表演、欣赏和中华民乐发展方向等的理性思考,对推动中国民族音乐能够健康地与国际音乐文化思潮接轨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爱 《甘肃教育》2020,(3):20-20
一、民乐顶碗舞的历史沿革及传承意义民乐顶碗舞是流传于甘肃省民乐县的一种独家传承的民间舞蹈,自清乾隆年间由洪水镇汤庄村蒙汉驻军传入民乐县以来,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2007年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乐顶碗舞融舞蹈与杂技为一体,舞姿潇洒,造型优美。舞者头顶瓷碗,牙咬竹条,两手各拿一碟一筷,伴随音乐节奏,磕动"口条",弹动竹筷敲击碗碟打出有节奏的悦耳声音,并以传统秧歌十字步为基调,表演走、跳、站、跪、爬、滚、翻等高难度动作,碗却始终稳稳地"端坐"在舞者头上。  相似文献   

19.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中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新课程代表着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一个"新"字。"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笔者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下面就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些体会,粗浅地谈一谈中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20.
民乐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间音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欣赏意识不再局限于传统民乐。处于低谷的民乐,老百姓不爱听,音乐专业人士不愿去研究,偶而有人听听民乐曲,也只是一些老者带着一种怀旧的心情去欣赏一下而已。人民群众对音乐的多方面需要,推动了民乐的发展,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对民乐进行改造、创新。于是出现了“新民乐”。“新民乐”的产生,改变了“民乐”的命运,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