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晚清时期多种日记与档案中戏曲史料的比对分析,认为《王文韶日记》中的戏曲史料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一是其中的宫廷演剧记录可在观众人数、座次、礼仪等方面弥补清宫升平署档案之不足;二是其中的官府演剧不仅具有明显的官方色彩与礼乐性质,而且绝少见诸其他文献,于同类史料中殊显珍贵;三是从作者的戏曲活动与观剧感受看,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状态与戏曲态度。  相似文献   

2.
据<清史稿>不完全统计:康熙年间共有27年发生蝗灾,波及168个县,平均2.26年发生一次.为防治蝗灾,康熙通过对前代治蝗经验的总结和自己的调查研究,形成了科学的治蝗思想,采取了一系列的治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治蝗效果.  相似文献   

3.
田雯 《文化遗产》2016,(5):136-144
清代宫廷演剧是历代宫廷演剧的高潮,清代宫廷戏曲艺术的高度繁荣带来了戏曲导演艺术的发展。在清代宫廷演剧中,一般由总管、首领、教习担任着导演的部分职能,此外,深谙戏曲之道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也会时而兼任导演一职。因为宫廷戏曲是一种以形式取胜的特殊样式演剧,它追求的是辉煌绚烂的皇家气象,故而在导演艺术方面也呈现出与民间演剧迥然有异的特点,装扮的设计、砌末的运用、场面的调度都力求奢华。这虽然与讲求虚拟性、写意性的古代戏曲精神有所背离,但是它确实具备很强的观赏性,在导演艺术方面对于后世的戏曲舞台演出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福建各地民俗活动频繁,城乡演剧之兴盛,已成为民众文化生活之大事。故福建地方文献中就有了戏曲活动的记载,戏曲碑刻即其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及戏班、戏神、演剧、罚戏、习俗等,折射出民间演剧之缩影。碑刻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记事方式,福建各地宫庙林立,庙多立碑石记述其历史、祀神或重建修缮事宜,随着戏曲的形成与发展,碑刻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戏曲碑刻是记录戏曲信息的载体,属于戏曲文物型文献,其碑文少则十几字,多则数百字,甚至达千余言。福建传世的戏曲碑刻多见于明清,包括庙碑、护林碑、墓碑等,其中  相似文献   

5.
佛教与禳蝗     
吕德廷 《文化遗产》2014,(5):120-126
佛教对蝗灾的认识基于因果关系。中国佛教徒常采用结金光明坛的方式,以期驱除蝗灾,达到蝗不越境或飞往他境的目的。除结金光明坛外,佛经中也有驱蝗的陀罗尼,但未见具体的使用情况。晚唐敦煌地区出现了驱蝗神摩醯首罗天,该神早于南宋时期的驱蝗神刘猛将。  相似文献   

6.
戴云 《文化遗产》2015,(3):69-76,158
南府作为清内廷演剧和演乐的重要机构,从成立到改称,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南府成立后,在内廷编演了大量戏曲。至今,部分南府剧本仍完好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等图书馆之中。南府时代,正是民间地方戏勃兴的时代,民间戏曲中的纷繁腔调,也影响到宫廷戏曲。从现存南府剧本所标注的声腔可以看出,南府演剧主要以昆腔和弋腔为主,但是,也有吹腔、四平调、弦索调、梆子腔、秧歌、侉腔、秦腔等杂入其中。以往,研究者以南府《旨意档》为根据,认为记录侉腔最早的文献是在嘉庆七年(1802)。笔者通过广泛阅读清宫剧本后发现,乾隆年间搬演的宫廷大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之中,就已经出现了"侉戏"或"侉腔"这样的词语。由此,可将侉腔出现的时间提前到乾隆年间。  相似文献   

7.
古时飞蝗之害遍及全球,人类深受其害,我国也是遭受蝗灾最多的国家之一,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在同蝗灾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蝗文献也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四类:诗、散文、类书、专著。治蝗诗不多,唐代白居易有《捕蝗诗》一首,宋代欧阳修有《答朱》诗一首,米布有《答邻县驱蝗》诗一首,曰:“蝗虫本是飞来物,天造来为百姓灾;本县若能驱得去,贵司还请打过来。”散文以西汉王充《论衡》中的《商虫》、《感虚》和明代徐光启的《除蝗疏)}最重要,前者于虫害防治及良吏去蝗为一说,后者历述飞蝗爆发地区、为害季节、捕治诸法,并…  相似文献   

8.
王虹 《兰台世界》2020,(3):154-157
在不断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通过对方志所载演剧史料的研究,探索方志中所载演剧史料的价值:一是以史为鉴,从方志中搜集演剧史料以补充戏曲研究领域的空白;二是以点带面,采用跨学科视角,运用戏曲学、文献学、社会学、民俗学理论研究演剧史料;三是现实意义,将方志中记载的演剧史料进行分析,有效运用到现代学术中,成为戏曲学术界不可多得的资料之一。  相似文献   

9.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令人瞩目的辉煌篇章,但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其中蝗灾就是一例.为了加深对蝗灾的认知,吸取历史治蝗的经验和教训,提高防治蝗灾的能力,笔者以唐代蝗灾研究管见为题,分别从唐代蝗灾的特征和原因、唐人的认知及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0.
广州历史悠久,戏曲碑刻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歌舞演剧、戏场、演剧组织、社会评论、粤剧戏神华光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颇具地方特色,是戏曲研究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1.
东汉延熹五年(162)白水仓颉庙建立,标志着仓颉崇拜得到官方正式认可。在全国现存纪念仓颉的16处庙宇中,白水仓颉庙是目前所知建立最早且唯一有戏台的庙宇。东西戏台位于庙三门两侧,是一对并台式戏楼。当地人将其形成缘由归结附会于仓颉"四目"之独异样貌,根本原因在于明清以降伴随庙会日益盛大而来的戏曲演出繁盛。在神人同乐观念驱使下,每年定期赛社逐渐形成了谷雨祭祀演剧以及独特的对台戏演出习俗,这再次证明民间信仰是民间祭祀演剧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12.
治蝗类古农书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蝗灾是我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水、旱、蝗)之一,其为害农牧作物的历史,可能与农业历史一样久远。据不完全统计,从鲁桓公五年(前707)到1935年的二千六百四十多年间,发生的蝗灾共有七百九十多次,平均每三年发生一次。尽管这个统计肯定遗漏不少,但也是见其为害之频繁了。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同蝗害的斗争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治蝗经验,写下了不少治蝗专书,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南宋董煟《救荒活民书》  相似文献   

13.
明清及民国初所修的安徽方志中,记载了一些民间演剧的具体事象及活动详情。这对研究中国民间演剧史以及江淮区域民间戏剧文化的形态特点,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本文选出部分来加以考释;并谈谈我对它们的初步认识。一、旧时安徽民间演剧活动时序、事象从史料记载看,旧时安徽民间演剧已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之中,特定的民间节日或民间宗教仪式以及二十四节气中的部分时日,往往都有与民俗典仪结合一体的大众化的演剧活动。我们将这种演剧活动按时序或俗信事象出现的先后列为下表,以企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4.
蝗虫是农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严重干旱时常常会大量爆发,遮天蔽日的蝗群吃掉农作物的叶、茎,严重影响作物生长,以致颗粒无收,对自然界和人类形成灾害.在我国,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根据历史资料考查,2700多年来,我国发生大小蝗灾940多次.最早的蝗灾记载是公元前707年.唐、宋时期平均2至3年发生一次;明、...  相似文献   

15.
雁北历史悠久,戏曲碑刻内容丰富,涉及了剧场修建、祭祀演剧、活动组织等多个方面,颇具地方特色,是了解和研究雁北古代剧场与戏曲发展状况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6.
清代及民国初年纂修的闽台方志中,记载了一些八闽之地及台岛民间演剧的情况,对研究中国民间戏剧文化以及闽台地区民间宗教与演剧活动的关系,具有参考意义。本文选出部分材料,并从两个方面加以考释。  相似文献   

17.
黄爱华 《文化遗产》2010,(2):95-104
明清乡村演剧,多实行定额戏资制度,乡民常常以人丁或财产数目为依据,按丁口或按财产支出固定数额资金,共同举办演剧。定额戏资体制具有组织严密、操作规范、保障有力等特点,乃民间演剧保持稳定的重要戏资体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王馗 《文化遗产》2010,(3):16-32,38,157
北京精忠庙梨园会馆是清代在京的梨园行会组织。现存碑刻文献中记录了从康熙以降三百年来的重要班社,特别是《重修喜神祖师庙碑志》完整地呈现了乾隆五十年前后京都梨园的实际状貌。宫廷演剧机构和基层戏园在碑文中的出现,展现了其时逐渐松动的班社等级关系和戏班正在蓬勃发展的商业化趋向。特别是京都两处梨园行会的建制,呈现了官班和民间班社的分立,造就了京都梨园戏曲文化生态的独特面貌。而在基层演剧中,腔分雅、乱;部分文、武;伶分大、小;技分色、艺;戏分日、夜,这些剧坛风尚,既是基层审美的流露,也是自主的商业演剧的必然发展。从京都剧坛的全貌而言,基于内廷演剧和城市演剧的本质差别,戏曲在生存和发展进程中,很自然地展现出了"保守"与"革新"的趋向,在京城复杂的文化空间中,不同身份、族群的审美取向得以呈显,由此也形成了对不同戏剧品类的维护与发展,其背后的艺术规律至今对中国戏曲艺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粤东地方政府对地方戏曲采用了"以捐为禁"的管理策略,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于粤东各地开始正式征收戏捐。民国年间,粤东戏捐从征收形式上主要分为戏班戏捐、戏院戏捐和乡镇戏捐三种,其征收所得广泛使用于党务建设、军队建设、基础建设与公益事业等方面。粤东戏捐征收与演剧管理相辅相成,对戏班的演出带来了一定的约束,整顿改良了晚清民国时期粤东地区的戏曲生态。  相似文献   

20.
明朝与琉球已确立册封朝贡关系。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共23次派出使团远赴琉球举行册封仪典。本文对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做了梳理,着重考察了明清册封使所记录的琉球演剧史料,可知琉球演剧深受中华戏曲(尤其是四平戏、梨园戏、莆仙戏等)的影响。演出者多为琉球"闽子弟"。及至清康熙年间,琉球才出现本土专业演员,其表演亦受中华演剧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