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戚世隽 《文化遗产》2010,(4):37-43,59,158
论文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代剧本的搜集、研究的历史作了疏理,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认为只要转换研究视角,对古代剧本形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戏剧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戏曲与载体     
这两个载体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是有目共睹的。戏剧的初级阶段无所谓剧场、剧本。以中国戏曲为例,早期的戏曲演员是“路歧人”,即流浪艺人。他们游走四方,撂地为场,以各种娱乐性的杂耍、魔术、角抵、马戏、歌唱、曲艺谋生,也包括情节简单的戏剧性表演。这些杂七杂八的表演技艺统称“散乐”、“百戏”、“杂戏”,自周秦至汉唐,千余年间始终如此。戏曲的胚胎即萌生于其中。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剧场与剧本才渐渐受到重视,上升为戏剧的要素。在西方戏剧史上,专业化剧场的出现被认为是戏剧发展的里程碑。这种在市井间诞生的固定的剧场,既为表演…  相似文献   

3.
2006年春人伊始.在北京的舞台上.一下来了不少国外优秀的戏剧演出.这和不久前大家聚焦人艺代表的中国戏剧的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无论从舞台、表演、剧本各个力面还是剧团的运作.这几场演出对中国戏剧人都有太多可供学习之处只是我们很难知道,何时才是他们学成之日?[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缓解学生在戏剧表演时出现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笔者认为增强学生戏剧表演的心理承受力非常重要。笔者从积极参加戏剧实践活动、刻苦专研戏剧表演技巧、全力集中戏剧表演注意力、充分运用积极心理暗示这四种策略来提升学生戏剧表演心理承受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关注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社交媒体语境中产生的议程设置失焦现象的分析方法,选取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作为理论抓手,探讨了戏剧理论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是否可用。本文结合戏剧理论的舞台、角色、剧本、表演四大主要组成部分,逐一将其与社交媒体语境中的议程设置失焦现象进行对应,阐述了戏剧理论的理论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在宗教与艺术的关系研究中,戏剧起源问题一直受到关注。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1912中提出"中国戏剧起源于巫觋"说,与英国剑桥学派学者简·艾伦·哈里森在《古代艺术与仪式》(1913)提出的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观点在国内外学术界形成较大影响。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人类表演学理论对"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说提出商榷,认为仪式和戏剧并存于原始宗教活动中,历时上难分先后,戏剧与仪式的分离可以从实效/娱乐的二元结构加以区分。从人类表演学的角度看,我国春秋战国以前巫术、祭祀、礼乐的文化变迁中,蕴涵了戏剧的起源与形成。人类表演学理论有助于戏剧起源问题的深入探讨,但实效/娱乐的二元结构无法彻底解决戏剧与仪式如何渐进分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董每戡先生是中国戏剧学研究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就戏论戏”是他的一个核心主张,回顾中国戏剧学走过的漫长路程,要是明白曾几何时“曲学”一统天下,要是知道高明如王国维尚且与传统“曲学”拉不开距离,就可以深感董每戡的“就戏论戏”意涵丰富,具有方法论意义,且对于戏剧批评和戏剧创作均有重要的启示。本文对董每戡“就戏论戏”的意蕴及其阐释剧本的着眼点做了梳理和申论。董每戡阐释剧本的着眼点已经成为我们今天谈论戏剧的“公约数”,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均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杨倩 《大观周刊》2011,(31):169-169,166
与剧作家的创作一样,戏剧翻译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舞台表演。本文运用目的论这一翻译理论探索以舞台表演为目的的戏剧翻译原则。以英若诚和霍华的《茶馆》英译为例,结合目的论和戏剧表演对戏剧语言的要求,本文提出戏剧翻译的三项原则:戏剧翻译口语化,动作化,和性格化。  相似文献   

9.
电视节目主持是否具有“表演性”,曾是上世纪90年代那场著名的“倪萍现象”讨论中的重要议题并引起过业界的关注,但当时未能深入讨论开去,竞成为一个“空悬”理论搁置至今.随着节目主持实践的不断发展,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中不仅需要表演,从某种角度讲,电视节目主持就是一门表演的艺术,且这门艺术根据其节目类型、节目定位及主持人风格的不同,可以由两种表演形式构成,即“公共表演”和“戏剧表演”.公共表演式主持可以促使主持人严肃地限制自己的“前区”行为,更好地进行有效传播;戏剧表演式主持是当今戏剧审美思潮的结果,同时也为节目主持实践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操作形态.  相似文献   

10.
同一个导演,同样的剧本,不变的模式,四年前成为经典的台湾戏剧《暗恋桃花源》20年后在北京舞台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感觉,有笑有泪的荒诞搞笑滑稽戏之间的距离,恐怕就是内地演员与优秀表演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体验派与表现派这两种不同形式表演方法的阐述,来论证“体验”与“表现”不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有机的结合、辩证的统一。无论是在戏剧表演还是在影视表演中,过分的强调体验或过分的强调表现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的汹涌澎湃,世界文化格局的重构势必将会加快步伐,我们又一次处于历史变革的转折关头。同样我国戏剧表演也处在历史的转折过程中,如何保持和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艺术,是我们每一个戏剧演员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文章论述了戏剧表演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探讨了如何把握戏剧表演的基本规律,如何挖掘人物心理、演好人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围绕着梅兰芳表演体系是否成立、梅兰芳是否受到有西学背景的文人学士影响而背离了中国戏曲美学精神等问题,仍然存在着分歧。本文认为:必须正确理解作为"文化符号"的表演艺术大师和以他为代表的表演艺术体系之间的关系;必须注意表演艺术的实践性体系在前、理论体系在后的现象,探讨戏剧体系形成的规律;必须比较东西方不同戏剧体系对"体验"理解、运用的差别,认识梅兰芳的"设身处地"说遵循了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传统,梅兰芳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4.
徐轶瑛  陈琬 《现代传播》2022,(8):162-168
随着“流量”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社交媒体从传播空间、传播主体、传播议题和传播机制上推动了议程设置失焦的产生即为刻意迎合公众的某种需求而罔顾事件的本质属性、过度消费其他属性,造成事件中心议题边缘化、严肃问题消遣化、复杂事件片面化。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为理解社交媒体议程设置失焦现象及其生成机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戏剧舞台、角色、剧本及表演活动四个角度思考社交媒体的特性,进而引导人们对社交媒体上议程失焦频发原因的分析:社交平台的舞台极化、传播主体的角色狂欢、新闻剧本的议题解构、传播机制的表演体系变迁成为社交媒体发生议程设置失焦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建构了社交媒体议程设置失焦分析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以来,从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开始,戏剧由舞台向银幕过渡,从而引发了戏剧艺术尤其是现代戏剧表演艺术的相应的转化.本文以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的戏剧文本(包括电影和舞台剧)为对象,具体阐述了这一嬗变的发展过程;在戏剧表演观念、演员表演的心理体验、表现内容与造型方式及演员在不同媒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剖析了戏剧表演艺术在不同媒体中所体现的美学规范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6.
龚传荣 《新闻世界》2009,(8):180-180
自古至今,戏剧舞台艺术源远流长,一代代演员粉墨登场,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大凡名演员或成功的演员。都具备一定的文学造诣和较深的文化修养。因为演员的文化修养与演员的表演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在舞台上展现一个人物的命运和风采。缘此,作者就自己自学古典文学作品、提升自己表演水平的经历.谈谈文化修养与演员表演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田浩  常江 《中国编辑》2023,(Z1):105-112
数字化进程重塑了当下的新闻生态,给新闻业带来了琐碎化的危险和丧失公共信任的危机,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剧场新闻就是新闻业将戏剧和表演元素融入真实新闻事件的讲述过程以回应这一危机的创新实践。剧场新闻的核心理念在于以戏剧的美学属性抵消数字新闻生态的浅表倾向,并以实体或虚拟剧场为媒介探索新闻业与受众(用户)建立积极情感连接的可能路径。从叙事形式、用户关系和价值意涵三个维度出发,可知成功的剧场新闻实践能够重新拉近新闻业与用户之间疏离的关系,培育积极的新闻社区感,重建新闻业的社会信任。剧场新闻实践为业界和学界重新思考包括真实性在内的诸多基本新闻观念提供了依据,但数字技术无所不在的影响和新闻业的平台化趋势也为这种创新样态的未来带来了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作为后世戏剧源头的先秦时期的散乐和夷乐进行了全面讨论,指出:以往对散乐性质的解释不够确切,散乐应当是不入礼乐仪式、可以独立上演的表演形式;散乐包括优戏、女乐、乡人傩、新乐、杂技、角抵与说唱等;夷乐也是不入礼乐仪式的表演形态,夷乐表演中以羽毛为装饰与后世戏剧装扮的相似绝非偶然,夷乐中的踏歌与后来歌舞戏《踏谣娘》有密切关系;周代的礼乐均出自古代和当时的散乐或夷乐,礼乐在排斥和肢解散乐、夷乐的同时,也在利用和改造散乐、夷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戏剧的电影化为研究重点,通过对两部不同时期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分析比较,从表演、语言和时空三方面探讨了戏剧由舞台走向银幕这一过程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伴随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明星生产模式不断更新,从星探“探星”转向资本“造星”,其中“人设”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本文从戈夫曼的拟剧论出发,借用“表演”“剧本”“舞台”“剧班”等戏剧要素,分析明星人设生产须具备的条件,人设剧本在个体、群体、社会,三方合力下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厘清明星人设维持的内在机理,反思人设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发挥明星人设生产的正向赋值,真正营造新时代下清朗网络空间,构筑向上向善的社会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