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长篇小说《狼图腾》的创作具有隐性的战斗思维意识,"狼"意象的战斗精神价值、"狼"故事的战斗结构思维以及"狼"文化的战斗现实反思等都赋予读者新的小说解读视角与价值生成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2.
毕文健 《文教资料》2008,(28):200-204
笔者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研究历程进行描摹,从"文体之新、风格之美、文化之厚、意义之深"四个纬度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从中发现汪曾祺小说创作研究在"地域方言与文学语言的转换、审美拓展与文学成就的非对应性、小说中蕴含的地域性文化以及汪曾祺的创作对中青年作家的影响"等方面尚存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的小说具有十分浓厚的抒情诗化倾向,与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意境相契合。从意境的审美生成来看,实则是气之审美或气化运行在小说形态上的呈现,是作家之"气"与文中之"气"共同灌注与运化而成,形成了"气"与"境"相偕而生的独特审美特征。汪曾祺所提出的"气氛即人物"、语言内在节奏即"文气"等一系列以气为本的创作思想,对意境的审美生成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进行《故乡》《狂人日记》《断魂枪》及《边城》《受戒》《荷花淀》等小说的教学中,我常会有一种感觉:这类小说的内蕴及语言表现手法与一般小说的差异很大。另外入选课本的中国现当代作家诸如汪曾祺、阿城、史铁生等的作品,也有这种不同于一般小说的特征。我认为这些小说非常注重吸收小说的“内向化文化观”的创作,注重开掘语言和形象之外的精神与生命的空间意义,不满足于实体的叙述或描述,其重心常常不在人物形象或情节等要素上,而力求在“言”“象”之外开辟出更大的艺术空间,营造一种具有生命内涵的美的意境。这类小说,把深沉的情思、…  相似文献   

5.
对汪曾祺小说语言的研究是汪曾祺研究的重要方面,2000年以来,汪曾祺小说语言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梳理:(1)从文学史的角度对其文学语言的意义、价值的定位;(2)小说语言观及继承资源的研究;(3)小说语言功能和总体特征的研究;(4)小说语言某一方面风格、特点的研究。汪曾祺小说语言研究不断深化、泛化,但同时存在同质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杨学民先生这部专著对汪曾祺的文学史意义,汪曾祺在小说叙事语言方面的贡献、汪曾祺与中外文化艺术的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作者立论之精辟独到,结论之客观持正,都使这部论著在近年汪曾祺研究中具有总结性意义.尤其是论者使用俄罗斯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读汪曾祺小说的方法,恰如探寻艺术家独到品质的一把钥匙,找到了正确的钥匙,自然会有异于他人的收获.  相似文献   

7.
在索绪尔看来,拼音语言,是一个任意性表意系统,其两大原则是"任意性"和"线性"。"能指"(语音)与"所指"(语义)的两分是拼音语言符号表意的另一大特性,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得拼音语言符号的表意变为一种"两点一线式"的意义生成过程,这一过程影响了西方的思维模式,造就了西方"二元对立"的哲学传统和线性逻辑思维特点。与拼音语言不同",象意"的汉语是一种"言""、象""、意"三位一体的表意体系,意义生成是"言""、象"或汉字组字部件之间"并置呼应"的结果。"会意"字和"形声"字是汉字组字部件"并置呼应"成意的范例。其实,即便汉字最简单的"象意"符号,也是由"并置呼应"原理所生,这就是人与自然或主观与客观的"并置呼应"。汉字的"象意"符号既有主观的影子(主管对客观物体的抽象),又有客观的影子(字象对客观物体的象意)。这种"并置呼应""、三位一体"的意指过程,产生了中国"二元互补"的哲学立场,并在"群经之首"《易经》的"一阴一阳之为道也"的思想中得到印证。这种哲学传统是汉语言文字文化的自然产物,它是"并置呼应"象性表意原理以"时空和构"象性表意结构,通过"此非非此"象形表意形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小说的本体”,是汪曾祺小说语言观对传统的小说语言工具论的突破。“小说语言是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小说语言就是小说语言”,从口头语言、一般书面语言、一般文学语言的各个角度,分辨出小说语言的个性特征。“小说语言是在语言运用中实现的”,凸现了汪曾祺小说语言观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我国小说创作进入新时期以后,特别是1985年后,作家、批评家纷纷探讨小说语言的回归,认为小说语言是小说内容的组成部分,对传统语言的工具论、媒介论提出质疑。小说语言向独立性转变。本文对汪曾祺的小说语言观进行疏理、归纳,从而论述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诸种观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诵读内涵的认识,对诵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从诵读教学有利于生成语感、有利于规范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有利于开拓学生想象的思维空间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松堂游记》是朱自清后期散文之一,全文仅用一千二百余字就把松堂的背景、景中的意、意中的情、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地表现出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有驰骋想象之快,有情思涌动之真。用语准确自然,富有诗意和情趣,虽见匠心,却看不见斧凿之痕,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2.
〈边城〉与〈大淖纪事〉文本互读,我们发现沈从文在文学史上更多的是扮演了一个诗性家园的寻找者;而汪曾祺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守望者,汪曾祺并不刻意营造"抽象的过去",构造所谓的"理想国",而以现代自由意志的生活方式和古典意趣的艺术化氛围的和谐结合为民间立场争取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把汪曾祺放入当代文学的整个历史和实际的影响渊源中可以进一步证明和显示出汪曾祺创作和文论的特征与意义,并且可以说明汪曾祺在20世纪80年代的复出和见热,不只是“现代抒情小说”之一脉得以赓续的问题,而是表征了独立的纯文学在当代文学意识中的觉醒。汪曾祺的特征在于,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学养分的同时,创造性地传承、发扬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广大民众的生命精神,以“艺人”式的本分和“精英”式狷介,忠于文学的品性,以最自觉、苦心的话语实践策略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创造出了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和“自然性”的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和富有见地的文学理论。不过,就作为小说之能事的“故事性”“情节性”“虚构性”而言,同沈从文、王安忆等相比,汪曾祺的小说理念有明显的局限和弱点。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十分复杂,我们可从“诗通过语言确立存在”“诗意的栖居”“诗意语言的神秘性”三方面对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作出阐释。并借用海德格尔诗意语言的这种视角,即诗意语言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语言,重新解读几首王维的诗歌,可以得到新的发现。王维的诗以“秀雅”之名给世人清新、淡雅之意,后世人所看重的也是王维诗歌的那种闲淡、空寂、静清的审美意境,究其原因,与王维的通于禅理有关,佛理的意蕴在其诗意语言中得以澄现。  相似文献   

15.
彝语南部方言纳苏话存在大量的词重叠用法,主要有AA、AAB、ABB、ABA、AABB、ABAB、ABAC、ABCB及ABACC式等九种主要类型。作为一种超词结构,彝语南部方言纳苏话词重叠有调量作用,有时量或动量增加,程度加深,表褒义的情况,但也有更多的减量,表贬义。无论哪种情况,词重叠的灵活使用使彝语纳苏话表达更加形象生动,这可能源于彝族固有的诗意思维与诗化表达叙事传统,词重叠及其使用属于彝族诗体言语结构及其方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离骚》"落英"词义探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飞  李润 《茂名学院学报》2005,15(5):50-51,59
《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中“落英”一词,历来有不同解释,该文根据词义、诗意、语言的社会性以及菊花的类别等方面,论证“落英”应为“飘落的花”,而不是“始开的花”。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小说追求率真、执着的人物性格,注重营造单纯而富于情绪化的意境, 描摹自然与民情交融的风俗画,从而表现出了独特的诗化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作为一个有自觉意识的文体家,以“小说是回忆”的诗意构成、“气氛即人物”的诗学意境的理论自觉,实践着小说文体的诗意建构。本文讨论:“回忆”机制对汪曾祺小说文体诗意建构的影响;同时指出:氛围浸透了人物,氛围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氛围投射人物的人生际遇。  相似文献   

20.
王弼的"自然"所取的乃是"自动然"之意,换一个说法也就是"无为,"但是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它更确切的涵义乃是无意为、无心为,说的更明确一点也就是不作意。这乃是宇宙本体(大道)与天地万物共有的属性,把它视为任何其他东西都是不正确的。前人所以对王弼的"自然论"思想产生误解,除了对文本的阅读不够仔细外,"五四"以来所形成的西方思维模式的影响无疑也是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