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云枝 《语文知识》2004,(10):14-15
《咬嚼字》2003年第11期《气死历史学家的“戏说”》一写得妙趣横生,但里面有一处语病:…戏说’的口碑越来越差。到今天,在艺界已近乎一个贬义词。”  相似文献   

2.
李栋臣 《语文知识》2005,(12):26-27
《河北日报》2002年8月2日《修理形象要治本》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难发现,美国政界已经意识到本国的国际形象不佳,于是采取措施以改善不良口碑。”这句话中的“口碑”一词用得不妥。 “口碑”是个明显具有褒义色彩的词。古时称颂功德的文字有很多是刻在石碑上  相似文献   

3.
戏说历史     
这个时代似乎是戏说历史的时代。这几年我们的电视上充满了从清皇陵中走出来的历史人物:康熙、雍正、乾隆、慈禧……有的片名直接冠之以“戏说”,如“戏说乾隆”、“戏说慈禧”;有的纵然没有,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可骨子里仍是调侃。对此逆反,“前人之述备矣”,本不想再说什么。但看了日前《浙江工人日报》“综艺在线”消息,得知历史小说《万历王朝》的作者、著名作家胡月伟在全身心地投入到由小说改编的40集电视剧中去之际,竟然声称“对超越被视为经典的《雍正王朝》很有信心”,觉得似乎还有换个角度议一议的必要,否则这样“经典”式“戏说”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4.
有一篇文章,在分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时,将“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一句当作比喻动例子,我们认为是不妥的。在语文教学活的中常有类似情形:一些学生,甚至有的教师,一见“甲象乙”的比况句式,就视之为比喻。理由是句中既有本体“甲”,也有喻体“乙”,还有比喻词“象”或“是”。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以为:“××象××”这种比况形式的句式大体上有四种情况,即异类作比(比喻)、同类相较(比较)、属种特选(举例)和近似断定(判断) 比喻,常用“甲象乙”,这种典型的比况形式。如:“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塘月色》)这里的本体“叶子”与喻体“舞女的裙”借助比喻词“象”  相似文献   

5.
汤玫英老师在《表示开端的几个词》(载《语文知识》1995年第5期)中说:“鼻祖始祖,比喻创始人。专用来指人,不能指物……”对此说,笔者不敢苟同。查最具权威性的《汉语大词典》,知“鼻祖”共有三个义项:①始祖,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祖先。如:“黄帝者,汉族的鼻祖也。”(清·秋瑾《黄帝纪元大事表》)②比喻某一学派或某一行业的创始人。如:“故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不能不推马克思。”(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③比喻最早出现的某一事物。如:“五言在汉,遂为鼻祖。”(明·陆时雍《诗镜总  相似文献   

6.
(一) 关于比喻有柄有边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拈出“比喻有两柄亦有多边”。所谓喻有两柄,指“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钱先生借斯多噶派哲人语“万物各有两柄,人手当择所执”,并合采慎到,韩非“二柄”(“威德”与“刑德”)之称,命之为“比喻之两柄”,例如钱氏所举秤喻:“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全三国文》卷五九诸葛亮《与人书》),以秤喻人之无成见私心;而“这心之正,却如秤一  相似文献   

7.
碑与碑文     
许慎《说文解字》:“碑,竖石也。”古时候,人们把立于宫庙门前的用于观测日影及拴马匹的石桩称为碑。《仪礼·聘礼》:“上当碑南陈。”郑玄注曰:“宫必有碑,所以识目影,引阴阳也。”《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庙门,丽(即拴)于碑。”那时的石碑上并没有文字,不具有纪念意义。后来人死入葬时,人们在墓坑旁树立石碑,并凿上孔,用以系绳徐徐下棺。这时的碑只是行葬  相似文献   

8.
维吾尔族是我国各民族大家庭中较古老的民族之一。汉文史籍称之为:袁纥、韦纥、乌护、乌纥、回纥、回鹘、畏兀儿。这些称谓都是“ujur”在不同时代的音译。维吾尔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八、九世纪就有用突厥文镌刻的文物,如《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简称“葛勒可汗碑”或“磨延啜碑”)、《九姓回纥可汗碑》和《苏吉碑》等,十世纪以后,维吾尔族人民的文化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它不仅在维吾尔族的历史上放出夺目的光彩,即在整个亚洲文化史上也是一个新的表现。这一时期的主要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用打比方的办法来描述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人们在说话、写文章时运用它,能收到生动、具体、形象、鲜明的语言效果,这在谚语中的作用尤其突出。 谚语中常用的比喻手法,一般来说,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一、明喻: 明喻是一种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常用“象”、“如同”、“犹如”、“有如”、“似”、“似的”等比喻词连接。例如:“道上行人口似碑”(元·杨文奎《儿女团圆》一折),“救麦如救火”(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树艺·谷部下》),“伴君  相似文献   

10.
近年出版的《尚书译注》(下称《译注》),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许多新见。书中每篇有说明、注释和译文,可视为“尚书学”的入门书。读后,受益非浅,但又觉得有可议之处。现就《盘庚上》中的一个问题探讨之。《盘庚上》中的“其如台”应该怎样理解?各家有各家的解释,因此出现了不同的句读。就笔者所见,有如下四种: 卜稽日其如台!(辽师历史系《中国历史文选》) 卜稽曰台其如。(《古文选译》) 卜稽曰,其如台?(《尚书译注)》卜稽曰:其如台?(《词诠》第345页)不同的句读反映着不同的理解和释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同时,北京电视台播放《戏说乾隆》(续)。两剧在同一时间争夺观众,“唱对台戏”,自然引出两剧孰优孰劣的争论。据说,文化层次高的人爱看《三国》,文化低的垂青《戏说》;中年人爱瞧《三国》,“老小孩”和童稚酷爱《戏说》。有许多家庭为争  相似文献   

12.
近日读了《人民日报》两篇文章:《引而不发,跃如也》(8月15日第6版)和《再谈“引而不发,跃如也”》(8月24日第6版)。“引而不发,跃如也”,是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引用《孟子》上的一句话,借来比喻共产党应当引导农民得到充分的政治觉悟,然后等待农民自愿地自动地去破除  相似文献   

13.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指出:“要用譬喻约有两个重要点须留神:第一,譬喻和被譬喻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似;第二,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必须在整体上极其不相同。”这段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比喻的特点,而且已被大多修辞书籍所沿用。对比喻的特点,古人也早有阐发,但不够全面。如《艺文类聚》卷五十六引晋挚虞《文章流别》说:“比者,喻类之言也。”朱熹在《诗经集传》里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里,前者道出了比喻的两个事物间要有相似之点(类),后者说出了比喻的两个事物要是不同的事物(此和彼)。的确如此。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若为同一个事物,比喻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但若二者之间绝无相似之处,则本体和喻体就失去了其联结的桥梁,没有了交通的媒介  相似文献   

14.
成语“蛛丝马迹”《辞源》解释为:“谓如蛛之引丝,马之留迹,喻隐约可寻的线索,依稀可辨的迹象。”《汉语大辞典》解释为:“蜘蛛的细丝,马蹄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依稀可辨的迹象。”  相似文献   

15.
卓厚宝 《现代语文》2004,(10):42-42
几天前,在《齐鲁晚报》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上至‘中央政府部门’,下至‘地方政府机关’,形形色色的假证书证件、假公章印章、假发票执照,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而且逼真程度令人瞠目。”何谓“琳琅”?《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美玉,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并把“琳琅满目”解释为“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和工艺品)”。可见它是褒义词,“假证书证件”等一切假的东西决不能用它来形容,换成“五花八门”似乎较为合适。“琳琅”怎能喻假货?!山东@卓厚宝  相似文献   

16.
不少学生困惑于“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往往把“象征”说成“比喻”,这是由于“象征”与“比喻”有不少相同点所致。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辞海》对二者的解释:象征——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比喻——修辞学上辞格之一。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叫比喻。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同点是:二者都是通过选择一个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形容、比喻另一客观事物,即二者都要借助于具体形象,二者都有喻体。如红旗象征革命,…  相似文献   

17.
比喻是出现最早、使用最频繁的修辞格的一种,它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复杂的表现形式,如比喻体或相似点出现多样化,又如喻体为几个事物的关系等等。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将具有多个相似点或多个喻体事物的比喻称为复杂比喻。如果一个比喻只有本体是几个事物,而喻体事物和相似点都是单一的,那么这个比喻仍不能算作复杂比喻。如:例1:井冈山!/宝塔山!/——我们稳固的基石!(贺敬之《放声歌唱》)例2:扫帚到了,政治影响才能发生效力。我们的扫帚就是共产党、八路军和新四军。(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例1有“井冈山”与“…  相似文献   

18.
《陈涉世家》中“苟富贵,无相忘”的“相”字,教材中未作注释,一些教学参考书上虽有解释,但却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应作副词,有的认为应作代词……等等,教师无所适从。“相”字作为虚词,在中学文言文中是常见的,究竟如何解释,应从多方面进行探讨。首先让我们考查字书的解释。我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中,“相”字只有一条解释:“相,省视也。”显然是一个实词。《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旧《辞源》、《辞海》都只有两条解释:(一)共也,(二)交相也。一九七一年出版的《新华字典》对“相”字的解释是:“交互,动作由双方来,如:相亲相爱,言行相符。动  相似文献   

19.
我教《捕蛇者说》末段,仔细研究,发现“于”、“疑”、“甚”在有关的古诗词中是被曲解;千古的三个比喻词。 一、于(古写作於) “苛政猛于虎也”的“于”字被看作介词,解释为“比”。但在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于”字也被看作介词,当“比”讲。如中华书局《唐诗一百首》解释说:“经了霜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华中师范学报  相似文献   

20.
李益(748——829),字君虞,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人。他在少年时代,就以才华横溢、“风流有辞藻”(《唐才子传》)名噪一时,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著名诗人韦应物称道他“二十挥篇翰,三十穷典坟。辟书五府至,名为四海闻。”(《送李侍御益赴幽州幕》)这仅仅是一般的称颂。最早发现他出类拔萃的是明胡应麟,胡氏《诗薮》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城上闻笛》诸篇,皆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