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有没有内在的关联?幼儿园课程应以什么为价值取向,是成人的文化还是儿童的文化?福利特纳曾指出,教师不仅要理解学生的“自我世界”,而且还要设置与这一自我世界相符合的课程,引导学生不断扩大理解视界和自我世界,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这一“自我世界”就是儿童自己的世界,是儿童的文化世界,它是幼儿园课程开发的起点、标准和过滤器。幼儿园课程的任务就在于培育、提升这一“自我世界”,从而扩大儿童的“理解视界”,  相似文献   

2.
清末以来,官方、学术界及实践领域对“幼儿园课程”概念的理解,发生如下变迁:课程目标从获得知识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课程内容从相互孤立、学科化到综合化、整体化、生活化;课程实施从灌输注入式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方法;课程编制从高预成、高计划到园本化、个性化,并具有生成性、灵活性。幼儿园课程概念的变迁是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建构的过程。官方的、学术的课程概念最终要在实践层面被认识、被理解,方能被践行。前瞻未来,在“以儿童为本位”的基本价值取向的引领下,幼儿园课程必将向着更“儿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课程游戏化”的理论与实践引发了学前教育领域的多重讨论.“课程游戏化”起源于对当前幼儿园课程实践危机的反思,是一种课程理论取向,体现了幼儿园课程与童年游戏精神融合的课程理想.“课程游戏化”理念没有秉持工具理性,既无“游戏工具论”,也非“课程工具论”,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从课程理解范式的视野来看,“课程游戏化”的内涵是通过对话与理解,让课程融合游戏精神,呈现儿童诗性的生活.通过欣赏和鼓励游戏、理解与尊重儿童、守望与重返童年,“课程游戏化”体现了成人与幼儿平等对话的诗性旅程.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课程是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因此,游戏作为最适宜学前儿童发展的方式,必然居于课程中的基础地位。游戏不断进入并居于课程中心位置的过程,即游戏课程化。游戏课程化是为了儿童获得更好的学习与发展,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素养的过程。这一过程会对幼儿园教育实践的模式和幼儿教师培养的模式带来巨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基于视界融合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借鉴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论,从学生的视界-理解起点和角度以及前景这一逻辑出发,探讨“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过程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而促进学生多层面发展,达到无限延伸的学前教育视界融合的境界,以发挥本课程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愈加清晰地认识到基于儿童经验、兴趣、发展需求的班本化课程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源于儿童生活的班本化课程,让我们看到幼儿园课程管理、设计与实施者儿童观、课程观的转变。但当我们将课程“权利”下放到班级时,如何保障课程质量,确保每位儿童在生成性活动中获得发展是幼儿园课程管理者必须审慎应对的问题,在看到...  相似文献   

7.
“工作室”就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创设的供幼儿主动探索的活动空间,是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的活动区。它可以是独立的空间,也可以与其他活动区相通。笔者在两年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工作室”是实施幼儿园课程的有效途径。如何借助“工作室”来实施幼儿园课程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幼儿园教育实践本身的发展,人们对于课程的理解与看法也在发生变化,课程价值取向也发生了从知识本位到学习经验本位的转变。以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表现形式的主体性发展成为当代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主动学习”被看作幼儿园课程应当使幼儿获得的“关…  相似文献   

8.
哲学解释学的视域中,理解的性质具有六个维度,即:理解的普遍性和根本性、理解的历史性、理解的语言性、理解的自我理解性、理解对理解者精神世界的扩展性、理解的视野融合性.将这些性质与具有生成性、相互性、理解性、信任性、启示性和动态性的生成性课程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幼儿园的决策者和课程的组织者能够更好地把握幼儿园生成性课程建设,而且可以使幼儿在理解与自我理解中获得自我身心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幼儿园课程如何能更加符合本地区本幼儿园儿童发展的需要。于是从“校本课程”转换而来的“园本课程”概念应运而生。然而。在园本课程的实际开发中.却出现了一些偏差。一些幼儿园开发出来的“园本课程”与真正意义上的园本课程背道而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许多幼教工作者对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没有真正理解。文章从园本课程的实质、影响园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如何进行园本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课程游戏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幼儿园课程进一步凸显出“以人为本”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建设更注重儿童的适宜性,课程管理更注重儿童的自主性。如何赋能课程,助推儿童在课程中学习与发展?笔者认为,“放”与“管”是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策略,只有辩证地处理好这一矛盾的结合体,才能助推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儿童的阅读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视界去解读作品,并与作品所固有的视界实现融合,这样作品中的形象才会真正走入儿童的心灵世界,才能真正满足儿童精神成长的内在需要。“视界融合”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读者带着自己固有的审美经验和能力进入新文本,在阅读过程中,逐渐理解、顺应、接受、创生,实现新旧视界共同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纪录”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命题。尽管人们对“有意义的教学”的理解因为价值取向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对“有意义的教学”的追求几乎没有异议,而“纪录”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情境化的教学反思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我国目前正在全面推行幼儿园课程改革,在这一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从强调教师教授学业知识和技能逐步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从强调课程和教育活动的结果逐步转化为强调活动的过程;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性逐…  相似文献   

13.
丁兰 《黑河教育》2013,(12):83-83
皮亚杰说:“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游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幼儿园活动中,区角活动是最常见的游戏形式,它能够很好地让幼儿体验生活、展现自我,是幼儿学习、探索、发现、交流的最佳途径,是其自我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幼儿教育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本文结合我园区角活动设置的情况,略谈对幼儿园区角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张斌 《早期教育》2021,(3):48-51
课程游戏化要求“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让幼儿园的课程更加适合幼儿,让游戏精神落实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课程游戏化追求游戏与学习的相互统一,聚焦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一些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在落实和推进课程游戏化过程中出现了班级人数较多、区域材料投放不足、教师指导水平欠缺...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中的倾听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不仅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言说的接纳、理解,还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和自身的唤醒,听到儿童和自己心灵的声音。教师要带给学生以平静和友爱,尊重儿童的心灵世界,创造儿童心灵开启的条件,与儿童在“视界融合”中感受彼此的经验和认识,走向彼此的心灵世界,实现新的意义的开启和发现。  相似文献   

16.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是教育的责任。于此,幼儿园教育如何作为——选取哪些内容作为实践领域?课程活动如何设计、实施?置身这些课程的教师和幼儿各自应该做什么、达到什么境界?对于这些问题,读完安排在本期“教育教学研究”栏目最后的这一组来自于武警山西总队幼儿园、作为其“中国传统节日化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性”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的共5篇章后,读或许能够找到其关键答案。  相似文献   

17.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在“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按照“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日程”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了基于幼儿园保育岗位工作内容的课程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做一体化”,实行多元、实效、过程化的课程考核,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王建华 《江苏教育》2022,(70):43-44
<正>近年来,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在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和学生活动等三块“大地”上深耕细作、开花结果,师生结伴沐浴诗歌、温暖前行。根植课程的视界作家王开岭倡导:“让灵魂从婴儿做起,像童年那样,咬着铅笔,对世界报以纯真、好奇和汹涌的爱意……”每个人都有一段称得上“伟大的童年时光”,童年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诗。学校开发了儿童化诗意课程,为儿童的人生打下“诗意”的底色,打造永不消逝的童年记忆。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贯彻与深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主要的发展方向。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天生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由此可知,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将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游戏化,用其中所蕴含的游戏精神,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促使幼儿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能提升其综合素养与能力。本文就针对游戏精神的影响,以及游戏精神在幼儿课程中的运用策略这两个问题,进行详细阐释。  相似文献   

20.
<正>经过十多年课改的磨砺,语文教学在理念革新、模式多样、课程建设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这可喜的成绩背后,仍然发现许多教师为了"课"的井然有序,有意或无意忽视了学生这个生命群体,不管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更不管学生的情感需求,都是围绕着事先设定的"线路图"四平八稳地进行下去……最终学生在我们程式化的世界里渐渐地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对语文的内在需求。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循着儿童的视界,捋出他们成长的需要,从而让他们在"自我"的学习中快乐成长。一、循着儿童感知的视角,捋出阅读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