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意识流”     
近年来我国文学界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术语:“意识流”——意识流小说、意识流电影,意识流手法……等等。因为它是“舶来品”,大家不免看着眼生。 “意识流”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发明权属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他认为,人的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的,犹如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因此,他提议以“意识流”、“思想流”称之。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起,欧美一些作家将这一见解  相似文献   

2.
三、开始走向成熟的“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庞大的西方现代派小说家属中的一个姊妹,在它的家属中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派、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等等.因为他们是同母所生,我们也就不必计较他们的彼此身份了.“意识流”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在英国产生的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它把美国心里学家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说、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心理时间”作为  相似文献   

3.
意识流小说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意识流”原本只是一个心理学及哲学术语: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他的专著《心理学原理》中曾把人的意识(即思维)喻作“流动的河流”;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更是提出人的思维活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的学说,即人的意识不受社会时空的限制;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又极力强调无意识(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无意识系统是人的本能和欲望的贮存库,而本能和欲望则是人的精神和行动的基本动力,所以文艺要表现潜意识的流动。  相似文献   

4.
论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对意识流小说的关键性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詹姆斯的心理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公认的意识流小说的三大理论来源。在具体分析这些理论与意识流小说的联系时,人们一般多侧重强调弗洛伊德和詹姆斯的影响。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和詹姆斯的心理学只是影响了意识流小说的内容和技巧,而柏格森的“心理时间”不仅影响意识流小说的内容和技巧,还从哲学意义上为作家把握和表现主观生命提供了基本方式,影响了意识流小说的普遍叙述模式。因此,它对意识流小说的影响是全面的、关键性的。  相似文献   

5.
恐怖的心理历程——简评《年轻的古德曼·布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桑是心理罗曼史的小说大师,他是一位高明的心理学家。我们可以通过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和心理人格理论来解读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的主人公布朗的故事在心理学上隐晦的意义与作者霍桑从宗教层面上去探讨的人的内心世界的隐秘之“恶”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意识流文学的生成远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形成之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意识流文学的生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的说法是常识性错误。意识流文学和精神分析有本质的区别。西方意识流小说理论家认为意识流文学的本质是心理真实 ,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拒绝将意识流纳入精神分析轨道 ,乔伊斯和精神分析派在学理上两不相容。因此 ,把“性本能”作为意识流文学前提的“意识流文学性本能规定”说是一个无视事实、违背学理的虚假命题。“意识流”在上世纪 2 0年代和 80年代两次涌入中国 ,“性本能”论或谈性色变都是错误的。正确认识意识流文学的本质在我国有着现实和长久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英国著名的“意识流”代表作家之一浮吉尼亚·沃尔夫(Virginia Woolf 1882—1941),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之间写过几部重要的小说。这是她对“意识流”小说进行试验的结果。她也是她所处时代的最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和英国博物馆所在地区文学团体的著名的领导者之一。浮吉尼亚·沃尔夫的父亲是位著名的学者、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她的母亲漂亮而又活泼,因而被写进几部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中,同时也成为许多有名的艺术家绘画或描摹的  相似文献   

8.
意识流小说在当代中国文坛上曾盛极一时.然而,追根溯源,则可一阅“五·四”时期它的发端.本文在比较宽泛的范围内,从表现对象、深度,以及结构模式、叙述方式等角度,对中国现当代意识流小说作了较全面的比较,力求寻觅到一点规律性的东西,裨益于创作繁荣.  相似文献   

9.
5.意识流意识流是英文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意译。始见于美国机能派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并在他的心理学专著《心理学原理》、《心理学教科书》中做了发挥。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的”,是一种“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  相似文献   

10.
生活并不是一副副匀称地装配好的眼镜;生活是一圈明亮的光环.生活是与我们的意识相始终的、包围着我们的一个半透明的封套.把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不论它可能显得多么反常和复杂——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少羼入一些外部的杂质,这难道不是小说家的任务吗?当沃尔夫用这充满激情的语言对现代小说的这种特点进行表述时,她无疑是针对乔伊斯等的现代著名意识流小说所说的.意识流小说的兴起与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说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  相似文献   

11.
论《到灯塔去》的“非个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主张:文学应转向人的精神和心灵,力图揭示出“隐密的深处”、“生命的模式”和“真正的真实”。《墙上的斑点》是她实现这一文学主张的实验之作,也是成功之作,因而也成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墙上的斑点》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写一个女士由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所引起的种种联想。看似毫无头绪,内容互不关联,细细品味一番,我们就会发现作品中“我”的意识一直在一  相似文献   

13.
从本世纪五十年代以亚伯拉罕·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为首的一批心理学家率先创立人本主义心理学起,已近四十年了,如今马斯洛已成了美国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他的心理学思想,已形成心理学史上的“第三势力”,马斯洛的心理学之所以被称为“第三势力”,是相对于在它之前的两大势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第一势力)和华生的行为主义(第二势力)——而言的。第三势力无论在思想内容,研究方  相似文献   

14.
《追忆流水年华》有7部15卷之多。小说把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理论熔于一炉,用意识流手法创作而成。这是一部难度很大,连不少法国读者也认为是“天书”式的小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作品用第一人称叙述,小说一开头,他就把读者置于一种  相似文献   

15.
《苔蕾丝·德斯盖鲁》是法国现代文学中声誉极高的小说家。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被认为是20世纪法国最佳小说之一。发表于1927年。本世纪初,当莫里亚克开始登上文坛之时,被称为反传统的意识流小说和“新小说”思潮以普鲁斯特,纪德为代表正在法国以及欧洲崛起。他却执着于维护和弘扬以巴尔扎克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并在发表了《给麻风病人的吻》(1922)、《苔蕾丝·德斯盖鲁》和《盘缠在一起的毒蛇》(1931)等作品后。形成了自己的现实主义风格。1952年,瑞典皇家学会决定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对心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形式,以强  相似文献   

16.
施蛰存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思潮风靡全国时,他并不趋时,而是借鉴弗洛伊德主义的无意识理论及人格结构学说,进行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注重对人物深层心理剖析。他在表现技巧方面也主要是借鉴了弗洛伊德理论关于梦幻、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小说常用手法。施蛰存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作家对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的借鉴、运用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初开始,以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沃尔夫、威廉·福克纳以及普鲁斯特等为代表的小说家,在创作中撤出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特别是以自由联想为线索直接而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的流动。这种创作手法即被称为意识流。按照公认的说法,威廉·詹姆斯有关意识流的阐述、柏格森的绵延说,以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文学意识流理论的三个主要来源。本文则试图在对柏格森的绵延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寻这一理论渊源如何对意识流这种创作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到灯塔去》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在该作 品中伍尔夫致力于小说艺术的改革与创新,追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将意识流技巧成功地运用于小说创作中。文本 中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人物构成了小说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9.
<正> 意识流小说名篇《尤利西斯》(1922)问世至今已七十周年。其遭遇之坎坷,是世界文坛上罕见的。其初稿刚在杂志上连载,就引起西方文学界的强烈震荡。“一石激起千重浪”,有人说它“瞎说八道,胡诌一大篇”,有的认为此书“晦涩难懂到可怕的程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以致在美国、英国和作者詹姆斯·乔伊斯的祖国爱尔兰都无法出版成书。  相似文献   

20.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一部很难解析的“谜”一般的小说——那奔腾呼啸的狂烈激情、鲜明强悍的爱恨意识、桀骜不驯的人物个性、冷峻含蓄的叙事方式……等等,都给人以一种神秘难解之感,不仅使作者的同时代人无法读解,也使后代的批评家们见仁见智、多执一词,以至于形成了一门争论不休的“呼学”。在众多评论文章中,我以为真正深入小说底蕴的并不多,倒是两位艾米莉的后辈作家的看法独具慧眼,切中肯綮。“意识流”小说大家弗吉尼亚·伍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