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从对陶渊明的创作心理、生存心理、社会心理的分析和研究入手 ,探讨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动因和价值 ,试析陶渊明的孤独而且超脱的隐居生活对他创作的巨大影响 ,说明了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重新认识陶渊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其人、其诗、其独特的诗歌意象以及其隐居之谜,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都是文学评论的焦点。文章试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解读艾米莉·狄金森遭遇的身份危机、压抑在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其谜一般的隐居生活及其自我拯救。诗人于其独特的诗歌意象中,在表现自我的层面上,转移了其自卑心理,从而获得了对现实的超越和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3.
从对陶渊明的创作心理、生存心理、社会心理的分析和研究入手,探讨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动因和价值,试析陶渊明的孤独而且超脱的隐居生活对他创作的巨大影响,说明了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重新认识陶渊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徐枋是著名的明遗民,也是清初的著名画家。他的遗民品质提醒我们关注并解读他的遗民生活对于绘画创作的影响。乙酉(1645)之后,徐枋从勿斋的贵公子沦为居无定所的人,而定居涧上草堂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有明显的呈现;徐枋自称"作画暮年益进"与他和著名遗民画家杨补、万寿祺、归庄、姜垓的交游有关;徐枋有吴地隐居的实景图数幅,展现他的遗民隐居生活;徐枋以画为寄的特点是遗民画家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呆在宿舍或家里,过着"隐居"的生活,成为"时尚宅人".本文力图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宅"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大学生热衷于"宅"生活的原因,并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宅"门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南村隐居生活的艺术写照,它作于义熙十四年,这一年陶渊明54岁,已经过了13年的隐居生活。《桃花源记》是他以往田园诗的高度概括和归隐体验的诗意升华,是他对南村生活的一次集中的艺术反映而不是道家仙境或乌托邦,其中既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又是他以隐士心态和诗人情怀来处理人生的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与菊花有不解之缘,笔下多次出现菊花意象,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这首诗通过对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表现了作者对喧嚣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在对自然景物的本色描摹中,流露出超旷闲逸、恬适宁静的心情,展现了作者淡泊名利、坚贞芳秀的品格.  相似文献   

8.
关于王维《山居秋暝》一诗的主旨,课本注解为“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真是这样的吗?结合王维的其他两首诗来看,我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诗人实现过隐居生活愿望后的满足心情。先看其《谓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柴扉。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从尾联看,这首诗应写于诗人隐居之前。在隐居之前,诗人目睹田家的生活情景,感到他们“闲逸”无比,禁不住羡慕起来,产生了过隐居生活的愿望。后来,诗人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朝鲜古代诗歌作品时,"江湖"这一概念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里的"江湖"并非中国武侠小说中的"江湖",而是朝鲜古代士人隐居避世的空间。"江湖"这一概念不仅为朝鲜古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更多创作题材,为后世留下不朽的佳作,而且为后世研究朝鲜古代诗歌甚至是朝鲜古代士人阶层的精神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本文从"江湖"一词在朝鲜古代文学上的应用,以及在诗歌中的应用出发分析了"江湖"诗歌表现的当时部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处境及由此表现出的对自然美的再现。  相似文献   

10.
邵明 《生活教育》2014,(21):62-63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是重建我国学校课程体系的基本问题。两者不仅分享了共同的学习方式,而且其学习内容——生活与学科知识又具有互补性、互根性,因此,既体现两种课程各自的内在价值、独特价值,又寻求两者的互动与整合,是我们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方向。《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提出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各学科必修课程教学与选修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了贯彻落实方案精神,我们对研究学习与学科教学的一体化进行了研究,提高了认识,明确了途径,进行了有益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从早年的入仕到晚年出世 ,一直都在“出仕”与“归隐”的矛盾中徘徊。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闲适诗 ,是诗人矛盾人生观的产物。具体说来 ,白居易闲适诗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是独善与兼济相交织 ,知足与保和相融合。  相似文献   

12.
林逋的隐逸是内心的归隐,是心灵的自由和淡泊,而不是割断与世事的一切联系。他的酬唱赠答诗和送别诗数量颇多,几占其诗作总量的一半。这些诗歌反映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悠然自得的生命本真状态、待人的热情与真诚,以及对历史、现实的思考和评论。  相似文献   

13.
论林逋之隐     
林逋的人格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底色,体现了儒家精神的真谛,他对儒家文化的践行正是通过隐逸来完成的。林逋的隐是真正的生命、心灵之隐,那份豁达和逸致超然不凡、与众不同。在林逋眼里,文学作品不具有政治的严肃性.而是个体生命意识的承载,从其隐逸诗中可以感受到林逋恬淡旷远的襟怀和惬意潇洒的生存状态。林逋在独处和思考中安于孤独、品味孤独、静享孤独,生命追求和思想层次都提升到了较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早期颇有远志。但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使其难以有所作为,历尽坎坷,后虽曾做过彭泽县令,但“不为五斗米折腰”又使其归隐田园。陶渊明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赋成一首完美的诗。  相似文献   

15.
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可以说一生都在出处矛盾中度过,他一生未离仕途,但又一直未间断对"隐处"生活的肯定和向往,从而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思想矛盾现象.我们认真研读白居易前期的诗歌创作,就会发现,早在他入仕之初就已萌生了对隐处的思考和向往,并逐渐形成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中隐"思想.  相似文献   

16.
杨亿,北宋文臣,生于信州玉山县县斋。七岁能著文,十一岁时,太宗亲试而授官,自此一生以词艺进,官至翰林学士。然亿性刚劲寡合,仕途起伏跌宕,晚年被群小所攻,遂生挂冠归隐之思。天禧四年(1020),受宰相寇准密令,草表请太子监国,事泄受累,忧惧而终。而作为西昆体的代表作家,其文学作品由前期的终身立朝之志、爱国忧民之心到后期的唱和酬答、借古讽今。究其原因,与其生平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私人讲学的人,他生平最重诗教,但对诗本质的东西却很少论述,他主张诗从属于伦理道德和政治。孔子十分崇尚周礼,有着改良周制的政治思想,但却得不到重用,因而孔子通过诗的教化作用向弟子传播周礼,以期培养一批改良主义政治人才。  相似文献   

18.
齐己生活在一个万方多难、遍地刀兵、生灵涂炭、灾难深重的时代。他自幼为僧,安禅静习,四处游方;60岁时任荆州僧正,掌管荆南僧务。齐己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他的诗既面对现实,描述唐末五代战乱,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并揭示其苦难的根源,提出了对理想政治的见解;又着力宣传佛理,阐述对佛教教义的解悟。齐己勤于写诗,风格独特,是我国古代第一诗僧。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一生游历广泛,所到之处都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旅游诗。根据白居易旅游诗中所表现的旅游心态,他的旅游生活大致可分为初入仕时期,贬谪江州、量移忠州时期,任职杭州、苏州时期和闲居洛阳四个时期。白居易的旅游诗既表现了他丰富的旅游生活,又反映了他独特的旅游观念和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20.
从吴文英的具体作品入手,分析词人“仕”与“隐”的思想。吴文英一生虽非仕非隐。但“仕”在吴文英思想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其词中表达的痛苦往往与作者不能实现人生“怀抱”的愿望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