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鹘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族之一,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丁零,两晋以后,又称敕勒或铁勒。北魏时,铁勒族的一支袁纥,入隋称韦纥,大业元年(605年),与仆骨、同罗、拔野古等联盟,总称回纥。唐天宝三载(744年),击破东突厥,建立起一个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接中原,北抵色楞格河的庞大汗国。后自请于唐,改称回鹘。唐开成五年(840年),曾雄踞大漠南北的回鹘汗国在天灾人祸的层迭打击下瓦解,部众四散迁  相似文献   

2.
回纥更名回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聚居在新疆的维吾尔族,其名称起源于唐代的回纥(公元八○九年改称回鹘)。维吾尔(Uyghur)这一名称的历史含义是什么?据中世纪波斯、阿剌伯文献的解释,包含有联合、同盟、归依者等意义。它反映在回纥可汗政权建立时,有许多的铁勒部族即所谓内九族(十姓回纥)与外九部(九姓乌古思)联合在回纥可汗药罗葛氏族周围,构成强盛的回纥民族。据汉文献记载,隋至唐初期,回纥在我国北部一带游牧,联合了铁勒其他部族,  相似文献   

3.
一回鹘的部落联盟与回鹘政权的建立回鹘(音hú)原来称回纥(音hé).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四年),回纥首领蔼道曷里禄设弭施合昆迦可汗遣使诸求唐朝允许改为回鹘,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回鹘是铁勒族的一支,是南北朝时期敕勒(即随唐时之铁勒)六氏之一的韦纥氏的后裔.唐初,漠北有九姓铁勒,即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拔悉密、葛逻禄;回鹘(回纥)即其中之一.回鹘部落联盟由九个部落组成,即药罗  相似文献   

4.
一回纥的兴起维吾尔族在《旧唐书》中称回纥,它源出突厥语族的铁勒(又名高车)。是我国蒙古草原上的兄弟游牧民族。北魏时期,铁勒的中心驻地在鄂尔浑河流域上游,不久,以乌护氏族为主的部落西迁天山之北,是为西支;以袁纥(又作韦纥)氏族为主的部落则北迁到土拉河以北至色楞格河流域,是为东支。西魏到北周期间(535—581年),以阿尔泰山为中心的突厥人兴起以后,以袁纥为主的东支铁勒人民即处在突厥贵族统治之  相似文献   

5.
维吾尔族是我国各民族大家庭中较古老的民族之一。汉文史籍称之为;袁纥、韦纥、乌护、乌纥,回纥、回鹘、畏兀儿。这些称谓都是“uj(?)ur”在不同时代的音译。维吾尔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八·九世纪就有用突厥文镌刻的文物,如《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简称“葛勒可汗碑”或“磨延啜碑”)、《九姓回纥可汗  相似文献   

6.
杨德华 《历史学习》2009,(12):21-22
回纥民族,兴起于隋,至唐而强盛,主要活动于我国北方和西北。回纥原为铁勒的一部,在汉时称为丁零,北魏时称为敕勒或高车。北周和隋时处于突厥的控制之下,铁勒不断反抗突  相似文献   

7.
维吾尔族是我国各民族大家庭中较古老的民族之一。汉文史籍称之为:袁纥、韦纥、乌护、乌纥、回纥、回鹘、畏兀儿。这些称谓都是“ujur”在不同时代的音译。维吾尔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八、九世纪就有用突厥文镌刻的文物,如《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简称“葛勒可汗碑”或“磨延啜碑”)、《九姓回纥可汗碑》和《苏吉碑》等,十世纪以后,维吾尔族人民的文化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它不仅在维吾尔族的历史上放出夺目的光彩,即在整个亚洲文化史上也是一个新的表现。这一时期的主要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唐朝与回纥汗国的关系,在政治方面,唐朝册封回纥可汗,在回纥境内设置机构,派遣官吏管辖,驻军防守,回纥汗国隶属于唐朝;在经济方面,绢马贸易、驱马市茶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绢马贸易又有其深远影响;在文化方面,唐代的汉族文化与回纥文化相互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朝王室与回纥可汗之间的和亲,加强了各族的内向力.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就是说唐朝与回纥汗国的关系是悠久的而且是非常密切的。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突厥史的过程中,人们忽视了一股政治势力——阿尔泰周缘部族。公元587年,因“阿波事件”,东西突厥分裂。与此同时,原突厥汗国的西方可汗部也宣布脱离东突厥,从此!阿尔泰突厥汗国诞生。现在,我们仅就阿尔泰突厥汗国历史上的几个基本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一、阿尔泰突厥汗国的领地阿尔泰突厥汗国的领地在何处?这是本文首先想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其领地的主体应建在突厥汗国西方可汗部的废墟之上。关于突厥汗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西方可汗部的问题,已经争论一百多年了,在此期间,沙琬、岑仲勉、王环、薛宗正、内田吟风、马长寿、巴尔托德、林干、段连勤等都提出过肯定或  相似文献   

10.
丁零、铁勒乃同族异译,其中丁零译名在先,通用于汉魏时期,至北朝、隋唐时期已改译为铁勒,所指民族则一。丁零——铁勒的西迁及其所建的两个政权——高车汗国与铁勒汗国应在古代西域多民族历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一、丁零——铁勒族的西迁经近世学者研究,丁零、铁勒皆乃Dil或Til的音译。其实,它还有一个更古的译名,即狄。这在《诗经》和金文中都有反映。而据《山海经》、《什书纪年》的记载。也许这一民族更为古老,因为早在夏商时代黄河北岸就存在着一种“有易”人,在楚辞《天问》中,  相似文献   

11.
唐代铁勒诸部的内迁吴松弟铁勒为古代北方的重要民族,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的广阔地区。部落众多,主要有薛延陀、回鹘(本称回纥,后改名)、拔野古(一译拔野固、拔固)、仆骨(一译仆固)、同罗、浑、契梦(一译契多用)、多览葛、阿跌(一...  相似文献   

12.
安史之乱中,回鹘汗国倾其全部兵力,助唐平定了叛乱,为大唐立下再造之功。但回纥的援助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唐朝政府以其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争取了回纥的军史支持,而安史叛乱集团也有很大机会来争取回纥的支持或中立的,但由于叛乱的集团核心人物目光短浅放弃了机会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相似文献   

13.
突厥族     
一突厥族的兴起及突厥汗国的建立突厥是铁勒族的一支.铁勒,即战国秦汉时期的丁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又名高车).铁勒即敕勒的音转.据突厥人自己说:"九姓铁勒者,吾之同族也."说明突厥是铁勒族的一支.突厥的兴起,约在公元五、六世纪以前.突厥人最初的起源地在准噶尔盆地之北,约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迁移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的北山(今博格多山).公元五世纪中叶,柔然族征服了高昌,突厥人成为柔然的种族奴隶,被迫迁居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从事锻铁,为柔然奴隶主政权服役.柔然可汗鄙视他们,称之为  相似文献   

14.
一族别及其势力的成长回纥是唐帝国周边的重要部族之一,散处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之娑陵水(色楞格河)一带。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他们的祖先在我国史籍记载里说是匈奴族。如“新唐书”“回纥传”说:“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号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魏书则说:“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勑勒,诸夏以为高车……其种有狄氏、表(袁之误)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汉魏时期的丁零,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高车,隋唐时期的铁勒,系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现代论述维吾尔、回纥、铁勒、高车历史的著作,也大都认为高车与铁勒有源流关系。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在铁勒与高车的关系问题上,学术界并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一些同志仍然认为高车与铁勒应分别为族,二者  相似文献   

16.
奚族的一些部族和姓氏名称,如,阿会、奥隗,等等,人名如,阿钵、隗引等等,与南北朝时期高车隗姓、高车的屋引氏,为同名异译或不同的变体,有某种同源关系。辽代的述律氏为南北朝时期敕勒的异译,原为迪烈纥氏,出身高车姪利昌,至辽,以其原地敕勒川而称述律氏,又改称石抹氏或肖氏。辽代述律氏和耶律氏的一些人名,如,迪辇、敌鲁、挞凛、迪里古、迪烈纥,等等,与辽代的一些部族名称如,敌烈、挞凛、挞领、铁骊、姪里古,等等,与南北朝时期的“高车丁零”、“高车姪利曷”,以及高车“初号狄”,似为同名异译。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语言历史学的角度出发,利用胡语文献、汉文文献的对勘和历史语音演变规律,探讨于阗文书《甘州使臣向于阗王庭的报告》中的dfim、吐蕃文书《审定沙州蕃汉各族官吏位阶状》中《蕃汉对译词表》中lungrje、古代突厥文Terkhin碑中lumǒisi、回鹘文写本Or.8212—179中lawxan ǒigěi与汉文“龙家”或“龙王”的对音或意义关联。同时,文章也对龙家在第二突厥汗国时期、漠北回纥汗国时期、河西陷蕃时期、归义军初期、甘州回鹘早期的活动有所论及.并认为“龙家”一名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域诸族与中原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维吾尔就是从袁纥、韦纥、乌护、乌纥、回纥、回鹘、畏兀儿等名称衍译而成,都是由维吾尔自称的“Uyghur”一音而得,不过近世都统一译称为维吾尔。 维吾尔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一直是我国境内的兄弟民族,人数众多,十分勤劳、智慧、勇敢。在历史的长河中英勇无畏地和各族人民一起捍卫着我国西陲和北部疆域,在反对侵略和分裂的斗争中为我们伟大祖国谱写了十分宏伟壮丽的史诗,特别是对我国多民族的团  相似文献   

19.
U j ur一词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约始于公元 4世纪末。该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汉译形式。其涵义和指谓约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最初表示的是部落联合体之意 ,而并非如通常所说的指部落名称 ,且使用这一名称的部落联合体还不止一个 ;至公元 8世纪初时 ,发展为封建世袭制性质的汗国 ( il,el,εl)名称 ;至于将该词用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称谓则更晚 ,约始于 1933~1934年间。从构成上看 ,汉文史籍所称之回纥 (即 Uj ur) ,包括“十姓回纥”( On Uj ur)和“九姓乌护”( Toquz O uz)两大支系 ,分别由乌古斯部族 ( O uz Qεbilisi)内的若干部落所组成。最初 ,前者分布于色楞格河、土拉河一带 ;后者则分布于东部天山地区。其王统 ,在唐开元十五年 ( 72 7年 )以前 ,属“十姓回纥”支系 ,其后则转属“九姓乌护”支系。导致其王统更迭的原因便是本文所称的“甘凉之变”。此外 ,本文对史学界所谓“内九族”和“外九部”之说亦进行了辨析 ,认为该说不能够成立 ,使用这一组概念 ,非但于史学研究无益 ,且易混淆许多史实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S.6551<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的写作时代的考察,依据史实指出其写作时代当在公元774年~780年之间(唐代宗时期),正值回纥牟羽可汗(也即登里可汗)执政之时,其作者当是出于唐国与于阗之间的某个西域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