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余映潮 《福建教育》2009,(12):27-28
教材处理,一般而言,就是阅读教学中的“课文处理”。 下面的内容都属于教材处理的范畴:整体处理、长文短教、点面结合、难文浅教、短文细教、浅文趣教、美文美教、一课多教、选点突破、穿插引进、比较阅读、课文联读……  相似文献   

2.
七、一课多篇一课多篇 ,也称一次多篇、多文联教 ,有时也称比读、联读。简言之 ,就是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教学几篇课文 ,或者是在一节课中教学几篇课文。一课多篇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思路 ,也是一种教材处理的方式。它的设计目的 ,一是让教学更好地顺应教材 ,二是进行高效率的阅读教学。一课多篇教材处理的实质 ,是在分析某几篇课文组合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之上 ,提出对它们进行教学的最佳角度 ,为顺利地实施教学迈开有指导的第一步。一课多篇式的教学是被教材“法定”了的教学 ,从初中语文教材来看 ,每一册中都有“短文两篇”“诗词五首”之类的编…  相似文献   

3.
冯齐林 《教学月刊》2010,(10):31-33
“同课异构”就是“一文多教”,就是指面对同一篇课文,有不同的教学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其实,“同课异构”并不像一般所说的“一文多教”那样简单。“同课异构”的“异”不只是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异”,更是指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换句话说,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异”是外在的“异”,而教学内容的“异”是内在的“异”。因为教学方式的“异”终究取决于不同教学内容的甄选和不同教学价值取向的判断,也即“教什么”先于“怎么教”。  相似文献   

4.
“同课异构”就是“一文多教”,就是指面对同一篇课文,有不同的教学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其实,“同课异构”并不像一般所说的“一文多教”那样简单。“同课异构”的“异”不只是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异”,更是指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换句话说,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异”是外在的“异”,而教学内容的“异”是内在的“异”。因为教学方式的“异”终究取决于不同教学内容的甄选和不同教学价值取向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试论阅读教学内容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课异构”就是“一文多教”,就是指面对同一篇课文,有不同的教学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其实,“同课异构”并不像一般所说的“一文多教”那样简单。“同课异构”的“异”不止是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异”,更是指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换句话说,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异”是外在的“异”,而教学内容的“异”是内在的“异”。因为教学方式的“异”终究取决于不同教学内容的甄选和不同教学价值取向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庹先德 《教师》2013,(25):89-91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可见略读的重要。而当今精读课多被关注,略读课不够重视而出现极端现象:一是略读与精读完全等同,包揽过多,讲得过细,不忍割爱,从字词句篇到写作特点都面面俱到;二是忽视略读指导,认为教多教少,教深教浅,无关紧要.随意性强:三是以课时紧张为由,把略读课文变为课外阅读材料。对此,如何在略读课上让学生学会略读而焕发略读课的精彩呢?我们在送教下乡活动中,进行了以追求生态高效略读课为主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探讨肖培东老师的浅教艺术.以具体课例说明浅教就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核心,老老实实地把学生引领到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  相似文献   

8.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直是坊间纠缠的话题.有时静下心思考:构筑丰富灵动、鲜活斑斓的数学课堂,教材的加工处理(或者称创造性使用教材)还必须得有所作为.那么这个加工处理过程又该遵循哪些普适性原则,如何进行呢?今年4月初,我为一个中学高一学生上了一堂《几何概型》的课,有了些许感触.下面结合这一课例在教材加工、教学处理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9.
观察者语     
怎样来理解"同课异构"?比较现成的一个办法,是拿大家比较熟悉的"一课多教""一文多教"来作解释.或者说,"同课异构"就是"一文多教",就是指面对一篇课文,有不同的教学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省小学语教材实验培训会上,有幸听了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好伙伴》一课(苏教版小学语第一册),感到他在教材处理和教法设计上颇具创意。  相似文献   

11.
现在不少教师上课(特别是公开、比赛课),不是把劲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全花在了“怎么教”上。于是,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消化能力,把教材处理成豪华的“满汉全席”;有的不管学段目标,只挑适合自己“胃口”的内容教……其实,“教什么”和“怎么教”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是“学术性”问题,后者为“技术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说课是一种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有效教研形式。“说课”的目的,不仅在于教师说清“教什么”或“怎样教”,更重要的是要求授课者说清“为什么这样教”以及“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以往,学校强调较多的是“语数”说课。发表下面这篇文章,是期望能对其它课程的“说课”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随堂听课中,一位教师对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比较大小时的规律”一课的教学处理,引发了我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思考。  相似文献   

14.
途径一:确定教、学、用一体的研修计划。就是以“教”为主线,以“学”为“教”的两翼,实行同步发展,形成相互作用的格局。从课前备教材、备学生到课堂讲授的一系列过程,就是“教”;再由此扩展为两翼:一翼是博览与教学有关的研究资料,另一翼是搜集研究名师处理本课的教学成果。这样一课一课地“教”,一课一课地“学”,日积月累,定有长进。  相似文献   

15.
成龙 《现代语文》2008,(9):38-38
理念指导、支配行为,行为折射、印证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支配甚至决定了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安排、教学处理。反过来,观课评教就可以通过施教者的课堂教学行为反观施教者的教学理念。将施教者的教学理念定位为观课评教的基本内容,主要立足于“基本”二字,是基于教学理念对教学行为的巨人作用考虑的,开展观课评教,对施教者教学理念的评议是绕不过去的。在观课评教活动中,评议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6.
正六年级语文教学复习课的成败事关全局,怎样上好复习课,怎样处理好复习课与练习课的关系,怎样让复习课由耗费资源型向经济节约型转变,本人谈谈粗浅看法。一、运筹帷幄,预则立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每节课教什么是在宏观复习计划中的一部分,它不是  相似文献   

17.
《心声》课例体现了肖培东老师“浅浅地教语文”的教学观,“浅”可以理解为教学切入点、教学方法、过程推进及“双性”处理的“浅”,即不繁杂、不花哨、不偏不倚.“浅”的背后实际是“深”,即课文价值认识、语文能力培养、教学理念扎根和语文味道浓郁之“深”.《心声》课例中的“浅”和“深”不仅不对立,反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共生,深浅之中紧扣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精髓、真谛、本源,以及肖培东老师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8.
张作贞 《考试周刊》2013,(56):39-39
语文教学有深有浅,备课深度是关键,准备得越充分,教师操作得就越自如。从备课角度划分,整个语文教学现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平淡乏味的课,教者仅仅是个读者;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课,教者是个照本宣科的人;有个性和思想的课,授课者集读者、教者、学者于一身。  相似文献   

19.
<正>常言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作为从事教学研究的教研员,对教学的研究是基本工作,要避免"研而不教",经常上"下水课",但若转换视角,也会带来新的思考。下文是笔者对自己的一堂"下水  相似文献   

20.
“多人一课”和“一人多课”活动以行动研究理论为依据,以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为突破口,以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为平台,通过同组互助观课、磨课形式,以教求学、以学带研、以研促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