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结合盐城师范学院的现状,从俱乐部教学的概念、特征、意义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适合学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教学模式,为学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具有普及性、娱乐性、随意性、社会性、反馈性和竞技性特征,高校开展篮球俱乐部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课余生活、调动教师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侯建鹏 《林区教学》2011,(4):127-128
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以及"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贯彻实施,有部分高校进行了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改革。绝大多数院校普遍认同体育俱乐部教学符合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在总结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利与弊,为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选择性实施提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普通高校的具体情况,从分析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意义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出发,探讨研究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相结合,构建一个能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及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为推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广泛地开展提供可行措施,以确保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课堂教学必须改革创新。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什么样的体育教学既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又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培养自信心等能力,更能体现出职业学院的职业体育特色?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户外攀岩休闲俱乐部教学对开设目的与功能和意义进行了探讨,依据各地高校体育教学和户外运动开展的实际情况,精心地设计户外休闲运动课程体系,以此为高校户外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5.
江凤  邓启烈 《教师》2011,(2):18-19
本文结合普通高校的具体情况,从分析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意义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出发,探讨研究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相结合,构建一个能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及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为推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广泛地开展提供可行措施,以确保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6.
陈静 《考试周刊》2010,(54):172-174
增强和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当今高校体育教育关注的重点。而体育俱乐部教学作为一种体育教学途径,能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本研究主要探讨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行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课成绩与体育达标率及心理健康水平明优于传统教学的学生,说明体育俱乐部教学对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正在不断兴起,并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俱乐部的形成,构建了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新格局,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主动锻炼的平台,培养了大学生组织、协调、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以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式进行体育教学普遍化下,本文通过现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对俱乐部式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进行比较分析,以及重点分析了高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的特点和对素质教学方法,以及高校俱乐部对学生体育兴趣、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是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成功的基础,也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国家栋梁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体育俱乐部是一种适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体育教育形式,俱乐部教学既实现了课内外教学一体化,又使体育课堂教育得到有效补充和延续,使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健全俱乐部的管理机制和课程体系、完善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建立体育俱乐部,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进取的精神,提高学生管理创新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产生发展、教学作用、实施办法等问题进行阐述,以期对大学生体育俱乐部这一教学模式的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大学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学生选课的动机,课堂学习情况,及课外时间习练武术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选择武术课男女生比例存在差异,学生选择武术课存在盲目性,学生在选课内容上主要偏向有实战性的科目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建议加大武术运动宣传力度,举办多层次交叉武术比赛,根据学生水平因材施教,对教学进行分级教学的改革方案,加大对武术场地器材的投资,改善武术环境,为普及和提高大学生武术运动服务。  相似文献   

12.
分析新《纲要》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现状,浅述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提出在学期的不同教学单元依次择优运用系统学习教学模式、小群体学习教学模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组合,实施武术课程教学,能有效体现新《纲要》的课程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3.
高中阶段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高中体育应该围绕这三方面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为了更好地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促使核心素养有效落地,人大附中体育教研组在全面分析学校实际情况基础上,积极推进篮球国家课程校本化,建构适应学生发展的篮球三级课程体系,开发篮球校本教参.学校实施大单元教学,关注个体...  相似文献   

14.
对黄冈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4、2005级学生教学实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实习生教学能力的部分指标偏低。主要体现实习生缺乏在中小学体育新课标知识,教法的综合设计与应用能力不高,动作技术的理论表述能力不强,激励学生兴趣的能力不足,对教学反馈信息的处理能力不够等方面。进一步调查表明,实习生缺乏教学实践经历,不善于构建协调的技术类课程知识模块,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当,是其主要的负面影响因素。建议学校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和转变实习生角色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5.
竞技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竞技体育项目.竞技武术的诞生和发展不仅拓宽了中国古老武术的发展空间,丰富了武术的体育文化内涵,也推动和促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和武术文化的传播,激发了其它武术形式的开展,带动了武术在学校的发展.竞技武术对整个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高校体育课程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身体素质多年持续下降。通过建立以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工作基础、课程教学状态、课外体育活动、课程教学效果、其他体育工作等五项一级指标,及在此基础上的17项二级指标和各观测点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评价高校体育课程质量的优劣并进一步指导高校改进体育工作状况,从而达到保障高校体育课程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组建体育俱乐部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发展,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也要跟上教学体制改革的步伐,组建高校体育俱乐部,既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还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现实依据。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与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法,对成都市普通高校组建体育俱乐部对体育教育改革的作用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组建高校体育俱乐部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有促进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察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现状,以竞技训练和大众健身的双重视角,对竞技健美操体育课程进行定位分析,反思并探讨竞技健美操在安徽省普通高校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武术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具有多而广泛,技能多样化的特征.武术教学团队建设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性质,在划分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武术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立足团队,建立团队导师制度,形成合理合作型梯队;立足合作,建立平等互动的团队合作关系;教材建设立足知识基础性与前沿性;立足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立足课程建设,重建课程结构激发课程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20.
根据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凸现的问题,认为有必要将尝试教学法理论融入武术教学,为此简要介绍了武术尝试教学法的内涵,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尝试教学的具体操作步骤与方法,进而提出了该专业尝试教学的价值:武术尝试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提高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质量,推进武术教学改革,培养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应用型师资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