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考命题特别钟爱动点,动点以其知识点多、题型复杂成为中考命题提升难度,拉开差距,选拔考生的一个"热"点,常出现于中考数学压轴题或者倒数第二道题.学生对动点是又爱又恨.可对于大多数学生呢,这可是"失分重灾区".分析运动过程、揭开"动点"问题的神秘面纱,理解并掌握其中的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y=-m-14x2+5m4x+m2-3m+2与x轴的交点分别为原点O和点A,点B(2,  相似文献   

2.
<正>函数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这类题一般以几何图形上动点和其他定点构成特殊图形,或以图形运动为背景,动点、图形运动为媒介,把几何知识、代数知识紧密的联系成一体,数形结合,题目灵活多变,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技巧性和综合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广.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策略是,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制"动",分类讨论动点  相似文献   

3.
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中考经常考察.有一类动点问题,题中未说到圆,却与圆有关,只要巧妙地构造圆,以圆为载体,利用圆的有关性质,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此类问题方法巧妙,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4.
中考命题特别钟爱动点,动点以其知识点多、题型复杂成为中考命题提升难度,拉开差距,选拔考生的一个"热"点,常出现于中考数学压轴题或者倒数第二道题.学生对动点是又爱又恨.可对于大多数学生呢,这可是"失分重灾区".分析运动过程、揭开"动点"问题的神秘面纱,理解并掌握其中的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2011年高考试题中有两道选填题,有趣而又有所关联,还有较为丰富的科学背景,撷取以共同赏析. 例1(2011年浙江卷理科第10题)P,Q是两个定点,点M为平面内的动点.  相似文献   

6.
<正>初中数学几何题大多以静态图为主,一般都是给出已知条件和图形,解题者根据已知条件分析找出线段和角之间的关系,应用初中所学的知识点,然后得出或证出结论.但在每年的中考考题中,为了突出中考的选拔性,往往又在几何题上加大难度,那就是将"静"改为"动".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关键原因是不能发现"动"中的"静",不能由动态中的不变性去探寻动点形成的轨迹.2018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题中也涌现了不少通过寻找"点的轨迹"来解  相似文献   

7.
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尤其是与存在性有关的动点问题,是中考的一个难点.文章以2016年贵州省安顺市的一道中考题为例,借助网络画板,从试验探究、思路分析、一题多解的角度来进行深度探究.  相似文献   

8.
在最近的教学中,我遇到了一道由动点构成的图形球面积的最大值的题目.这道题很有趣味性和创新性,而且有多种解法,其中主要有参数方程法、线性规划法、数形结合法以及奇思妙想法.其中,奇思妙想法由猜想到论证,既巧妙又严谨,非常值得教师的重点关注.下面以这道填空题为例,和大家探讨一下奇思妙想法在这道题求解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1原题呈现如图1,已知点A(1,2)、B(5,n)(n>0),点P为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反比例函数y=k/x(x>0)的图像经过点P.小明说:"点P从点A运动至点B的过程中,k值逐渐增大,当点P在点A位置时k值最小,在点B位置时k值最大."  相似文献   

10.
<正>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点动问题  相似文献   

11.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数学动点题一般出现在中考数学题的最后或者倒数第二道题,誉为压轴题,是大多数学生的"失分重灾区",少数学生对之又爱又恨,大部分学生则抱以"望而却步"的态度。本文将动点题的常考题型分成三角形问题、四边形问题、动点与函数结合问题,并依次展开解析,引出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对动点题解题方法进行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13.
题设动点P在直线x=1上,O为坐标原点.以OP为直角边,点O为直角顶点作等腰直角△OPQ,则动点Q的轨迹是( ) (A)圆. (B)两条平行直线.  相似文献   

14.
正题目呈现(人教版数学必修五113页第2题)如图1,树顶A离地面am,树上另一点B离地面bm,在离地面的C处看此树,离此树多远时视角最大?此题在各种教参、资料上都有详细的解析,但题目丰富的背景与广泛运用却未曾提及.本文将重点介绍该问题的中等数学背景和其在生活、高考与竞赛中的广泛运用,供参考.1、背景探讨题目的本质:一个角的一边上有固定两点,另一边上有一动点,求以动点为顶点,动点与两固定点为边形成角度的最大值.它源于一个著名的数学问题:米勒问题.米勒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有一类运动型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考试题中.这类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图形中的动点或动线按某种规律运动,各个动点或动线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互相依存,要探求动点或动线运动到何位置时满足某种特定的"图形条件".解答这类问题时,要分析运动变化中的"图形性质",进而挖掘出题中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菏泽市201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第17(1)题,在考查"推理"上又有了新的探索和尝试.笔者参与了此题的命制工作,对本题有较多的思考,现和大家分享此题的来历及命制过程.题目如图1,一次函数y=-2/3x+2的图像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A、B,以线段AB为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腰Rt△ABC,∠BAC=90°.求过B、C两点直线的解析式.  相似文献   

17.
动点问题以其知识点多、题型复杂成为中考命题组提升难度、拉开差距、选拔考生的一个“热”点,常出现在中考数学压轴题或者倒数第二道题中.对于动点问题如何有效读懂题意并将其解决已成为学生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以一道动点问题为例谈一个动点问题中求最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我有幸聆听了我校一位资深教师的数学公开课,主讲内容是高三第二轮复习解析几何专题.授课教师力求对解析几何问题求解的常见方法与思想进行梳理,让学生体会到"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有关综合问题常用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解题的基本规律与技巧等,从而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一道解析几何题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课后在评课时才知道,这道解析几何题选自安徽省合肥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数学第20题.1原题再现,解法分析题目平面内定点F(1,0),定直线l:x=4,P为平面内动点,作PQ⊥l,垂足为Q,且|→PQ|=2|→PF|.(1)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2)过点F与坐标轴不垂直的直线,交动点P的轨迹于A、B,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x轴于点R,试判断|FR||AB|是否为定值.  相似文献   

19.
<正>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之一.求符合某种条件的动点的轨迹方程,其实质就是利用题设中的几何条件,通过"坐标化"将其转化为寻求动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之间的关系.在求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轨迹方程时,要特别重视圆锥曲线的定义在求轨迹方程中的应用,只要动点满足已知曲线的定义,就可直接得出所求方程.  相似文献   

20.
如何帮助学生把握解轨迹题的方法呢?本文谈些体会. 一、直接法 若动点运动过程中量的关系简明,那么直接将此量的关系坐标化,列出等式,化简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多用于距离的和、差、积、商(比)的关系,这是解几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种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