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氏文通>作为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学专著,在模仿拉丁语法的同时,"因"而不"搬",结合汉语的特点自创了"字、词、次"的概念."字、词、次"三组概念既各自独立,又互补共生,于重复、互补、矛盾等多重复杂关系中相对完整地构架了<文通>的语法体系.本文通过对"字、词、次"的探析整体考察<文通>的语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释"教"     
本文从"教"的结构、形体意义、同源词等方面,考释了许慎<说文·教部>中的"教"字,旨在修正<说文解字>中关于"教"字解释的不当之处,从而进一步地补充、说明其解释.  相似文献   

3.
<广雅疏证>中"凡"语主要用于说明各种词义现象,"名"、"实"、"义"之间的关系和词的同源现象.此外的用法还有:1.说明各种文字现象,包括揭示字的讹误、音转、通用规律,说明假借之字"本无定体,古今异读,未可执一",说明某些声旁不同的字读音相近.2.说明古代经典和传注中某些词语的含义和读音.3.说明<尔雅>"异物同名"之例、<广雅>"属词之例"和<广雅疏证>某些校勘编排之例等条例.4.其他用法,如说明某些日常用品的用途和形制,说明某些词语之间的声转关系和声转义同之理,总结前面引文的含义,说明<尔雅>的误字,说明人敬怒则色变等.  相似文献   

4.
释"器"     
文章分析了"器"字的金文形体,其形体为犬从的会意字,表示犬吠之义."器"一词在造字时采用了和本义相关的事件来表现.因为是有价值的器物,所以器物拥有者便养犬来看守,如遇外面生人接近或图谋不轨,则家犬就会狂吠.<说文>对"器"的形体分析不确.  相似文献   

5.
"词也"或"辞也"在训诂学著作中,均被认为是用来说解汉语虚词的术语,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却认为<说文>中"词也"并非是解释虚词的术语,"某词也"也并非全是解释虚词的术语.<说文>中"词也"类训诂术语共有25例.从语言形式上,可以将其分为七类,是否均为解释虚词之术语,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说文>"词也"之类训诂术语,并非是毛亨、郑玄解释虚词时采用"辞也"的沿用.许慎对虚词的解释比毛、郑显得更加具体、明确.  相似文献   

6.
"加词"是<马氏文通>中的重要术语,但是<文通>却没有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而"加词"却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过去的学者认为<文通>中的"加词"有两种,或者三种,七种,本文认为它有八种.<文通>中的"加语"实际上指的也是"加词".  相似文献   

7.
"骚"字趣谈     
清风 《语文新圃》2008,(7):42-43
屈原一篇洋洋洒洒的<离骚>,开"骚"字殊用之先河.关于"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说法很多,大多说是离别忧愁、矛盾之意.而后数百年,"骚"字品位极高,好象为文化人专用.人们所熟悉的,如称<楚辞>为骚体、尊屈原为"骚人";诗人、文人为"骚人墨客".……  相似文献   

8.
释"牿"     
刘艳丽 《现代语文》2006,(8):122-123
<说文·二上·牛部>:"牿,牛马牢也.从牛,告声.<周书>曰:‘今惟牿牛马.'"[1]<说文解字注>中说:"<费誓>:‘今为淫舍牿牛马.'大小徐本皆无‘淫舍'二字,今刊本妄增之.此许偶遗二字,非必许所据<尚书>少二字也.惟大放牿牢之牛马,故令无以获穽伤牛马,若牛马在牢中,获穽安得伤之?<周易>:‘僮牛之牿.'许及九家作告,郑作梏.刘、陆作角,不训牢也."[2]  相似文献   

9.
徐山 《现代语文》2009,(8):148-149
<王力古汉语字典·木部总论>认为"木部"中的"杳"字"与树木关系不大",这一问题的出现当追溯到<说文>.会意字应合理选择其中的一个部件作为所归属的部首.根据"杳"一词的本义,<说文>"杳"字归在"木部"不当,应将"杳"字归在"日部".  相似文献   

10.
熊露露 《现代语文》2007,(9):113-113,122
<说文·水部>共有468字,重文22,新附字23,是<说文解字>收字最多的部,其所携带的文化信息无疑也是十分丰富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说文·水部>的文化观照,探讨"水部"诸字所反映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