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伯美 《学语文》2007,(4):38-38
"老师,我知道这样写不是很理想,但我不知道怎么写,没什么可写的。"生活二字,渐渐地从部分学生的作文中淡去。这是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容忽视的现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生活,才是写作的永恒源头。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因为有了生活的滋润而"活"起来?片段作文训练不失为一种可行性强、收效显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过去我们仿佛只在意学生写作文的技巧传授与指导,因为生活在同样的学校,同样的环境中,有些同学写得好,有些同学则不知道怎么写。其实,我们忽视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多数写作能力差的学生不是不知道如何写,而是不知道写什么,或者没什么可写。是啊,生活平平淡淡的,大家都一样,还要写出个性特色,写什么呀。我认为应该在内容上、思想上下点功夫。  相似文献   

3.
张丽芳 《考试周刊》2015,(38):45-46
现在很多学生惧怕作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微作文"让学生立足于自己的生活观察、感悟、表达,如同微信、微博,人人可写,事事可写,处处可写,时时可写。本文论述了"微作文"的操作策略,在"易于动笔"和"乐于表达"上下工夫,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生活积累,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激发童趣童心,唤醒童真童言,表达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4.
“作文没什么可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张志公先生说:“‘作文太难,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写’这是很多中学生常常说的话。”学生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写呢?笔者以为有如下原因:  相似文献   

5.
记得一次作文课,我要学生写《暑假生活片断》的作文,同学们都反映没什么可写。其实,四十多天的暑假生活,可写的东西肯定是很多的,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罢了!又有一次我要学生写农村生活见闻,他们说遇见的都是鸡毛蒜皮一类的小事,没有什么可写。于是便启发学生认识、理解、感  相似文献   

6.
常常有学生抱怨:看到别人的文章内容精彩、千姿百态,怎么我自己始终觉得没什么可写?就算是硬着头皮去写,也找不到什么感觉,干巴巴,一点也不感人。其实这种感觉产生的原因是没有积累好写作素材,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文章,必须有足够的好素材。新课标指出“指导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而学生写作内容又是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前农村学生作文仍普遍存在没什么可写与不知怎么写的问题。为此,我在学生作文训练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其中梯式训练取得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学生习作要写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然而,一提到作文,不少学生就皱眉头,感到“没什么可写”。学生感到“没什么可写”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常见的人和事没有留心观察、细心感受、认真思考。学生学习写作文,应以生活为基础,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切身  相似文献   

9.
吴桂梅 《现代语文》2011,(5):127-128
在作文教学中,每次写作文,总有不少学生感觉苦不堪言。因为他们觉得作文没什么可写的,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无从下手。于是,写作过程中经常有人胡编乱造,东拼西凑,为了凑足字数完成任务而绞尽脑汁。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可想而知,不是空洞无物,枯燥乏味,就是人云亦  相似文献   

10.
与新课程相约几年来,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做的,就是聚精会神地采撷每一个诠释新课程理念的细节。新课标要求学生作文"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了实施这一目标,开放性话题作文逐渐在考试中成为主流。文体淡化了,切入点也多了。按理说,学生应该有话可说、有文可写了。但学生却从原来的"不知怎么写"变为"没什么写"、"不知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中学生普遍都害怕作文,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写,也不知道怎么写,教师也觉得作文教学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尽管花费很多精力,但就是收效甚微.我认为导致学生都作文有畏惧情绪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 一、寻找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要写出自己的真实的心理或真确的体验,反对假话、空话、套话.那么,如何变"假话"、"空话"、"套话"为"真话",甚至妙语连珠呢?无疑,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的信息充实写作材料的容量,让课外的阅读资源丰富写作材料的底蕴,不失为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2.
刘樱 《教师》2014,(7):73-74
正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一个场景:当教师在台上津津有味地大谈写作方法和技巧时,台下的很多学生可能还在为"写什么"而苦恼。他们总是握着一支笔,抓耳挠腮、冥思苦想,觉得生活中没有发生过什么大事,好像没什么可写,也不知道写什么才好。特别是刚刚开始作文起步的中年级学生,语言积累还不够丰富,生活经验也相对缺乏,很难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更别提如何积累素材和选择素材,所以无法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美,其实无处不在。作为老师,应该利用多种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日记写什么呢?”萌萌咬着笔杆说。“这个题目真不好写,没什么可写的。”小华噘着嘴,一脸的愁容。不知道写什么好,总觉得没什么可写的,这是让许多孩子犯难的问题。其实,生活中可写的内容多着呢!之所以觉得没东西写,是因为你对身边的人和事根本就不留意,经常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因而脑子里就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我们常说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是说要留心看,留心听,养成一种观察生活的习惯,一种注意周围的人和事的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捕捉到生活中一些精彩的镜头,一些稍不注意就溜过去了却往往有着不一般意义的事儿。比如你随妈妈去…  相似文献   

14.
同学们对作文感到“头疼”,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什么可写”。针对这一点,老师们下了不少功夫,想方设法组织各种活动来丰富同学们的生活。其实,同学们的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有学校的、家庭的,还有社会上的,有亲身经历的,也有看到、听到的,怎么能说“没什么可写”呢?然而,“没什么可写”确实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问题在于同学们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看到、听到的生活现象缺乏真正的理解。一个生活现象(包括人、事、景、物),你不理解,不  相似文献   

15.
《同学少年》2015,(7):8-9
<正>同学少年在您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同学们经常会提出的问题有哪些?少年作文课上,总会看到有些同学迟迟不动笔,"无限愁云在眉峰",唉声叹气:"写什么呀?怎么写写呀?好像没什么可写的嘛!"每当这时,我就会问一个问题:"你们读过哪些书啊?"愁眉不展的同学往往都会被问得张口结舌。可见,想要写好作文,不读书是不行的。如果把生活经历比作水的话,那么你读的书就是各种滋味和营养物质。缺了水肯定不行,但一  相似文献   

16.
学生害怕作文。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没什么可写,另一个是不会写。而没什么可写,又甚于不会写。解决了没什么可写的问题,可以说是解决了作文中的主要问题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吧。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我现在正在进行快速作文法的探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到快速作文的目的,也为了让学生摆脱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困境,我让学生平时就做好各方面的材料积累: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越来越多地注重生活化和人文化。如专家所说“不难为学生”。确实,像今年江苏卷的《好奇心》,四川卷的《坚强》,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浙江卷《触摸城市或者感受乡村》等,立意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应该说好写。但是有的考生却反映说好写却写不好,这点我能理解。据说这些考生平时作文也是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是平时不注意从生活中发现和挖掘素材,没什么可写;二是经常不重视练笔,不会写。  相似文献   

18.
<正>小学生学习语文最怕的是什么?是写作文。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二:其一是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感到没什么可写的;其二是即使发现有东西可写,也不知怎样才能写好。我认为,小学生怕写作文的根本原因不是"没有生活",而是"不会用笔表现生活"。教会学生如何用笔将自己现有的生活"说出来",并尽可能地说得好些,是小学写作教学的任务。然而,盖房子没有砖瓦不行,同样写文章没有词汇也不行。如果词汇贫乏,即使有了很好的素材也不能很好地表达思  相似文献   

19.
每当和学生谈到作文,大多数学生“谈虎色变”,不喜欢作文。有的说没有东西写,有的说不知道怎样串成文章,还有的担心写的不具体达不到要求。这正是因为学生的知识贫乏,生活积累贫乏,思想情感贫乏所造成。如何解决学生总觉得“没什么可写”这一难题,如何让学生爱上作文?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苏惠芳 《现代语文》2013,(10):146-148
很多学生在作文时,大脑一片空白,搜肠刮肚,抓耳挠腮,不知道写什么,总感觉没什么可写,总以为自己的生活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发生,没有什么情形在心里留下印象。十几年的生活仿佛过眼云烟,都散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