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飞 《物理教师》2008,29(8):33-33
现行教材中“波的干涉”一节的知识是通过发波水槽实验获得的,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存在如下问题:(1)该实验现象受环境(光线)限制,效果不佳;(2)该实验只能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很难直接观察到介质中某质点(如加强点或减弱点)的振动(如位移变化)情况;(3)波的干涉理论的基础实验——波的叠加(绳波)实验(在常规情况下)几乎不能做成功,而且实验现象转瞬即逝,学生很难观察清楚.  相似文献   

2.
对学生来说,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能遇到一些的波的干涉现象,但由于波的干涉过程并不容易观察和理解,上课前学生们几乎没有关于波的干涉现象的预备知识,通常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到波的干涉现象,产生相应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3.
郭霞 《中学物理》2012,(8):46-48
新课程标准中对“波的干涉”这一知识点的要求是:知道什么是波的叠加,什么是波的干涉,其条件是什么,如何判断某个点是振动加强还是减弱,如何确定一段区域内有多少个振动加强点或减弱点.而对于涉及这五点内容的题目,学生往往容易出错,尤其是有关振动加强点或减弱点个数的判断问题,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各个突破.  相似文献   

4.
顾琦 《物理教师》2014,(7):26-28
设计思路:从教学要求上来看,"波的干涉"以定性分析为主,但是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学习后仍然错误频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波的叠加、波的干涉等现象缺乏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是干涉现象形成的动态过程对抽象思维的要求比较高,不少学生仅停留在了"记住"的层面上。针对这两个方面,笔者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通过演示实验和计算机辅助手段创造条件,让学生对现象充分观察、合理分析;在波的干涉现象中增加铺垫,重视过程分析,从而使学生对整个动态过程有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波的干涉”一节难点是理解波的干涉图样。如何使学生把波的干涉图样与水面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为此,在“波的干涉”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如何搞好物理概念教学,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加强演示手段,加强直观教学的呼声日高。我倒认为,不应忽视概念名称的语义。 比如“干涉”概念,是波迭加的一种特殊现象的命名。我做学生的体会,以及我起初教这个概念时观察,学生的疑问主要是:为什么把光强(或波强度)强弱相间的稳定分布叫干涉,而不叫其它名称?这个问题本身就表明学生对此概念理解不深,而且还会始终困扰学  相似文献   

7.
在《波的干涉》这一节讲到“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且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隔开,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所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紧接着讲了产生干涉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而没有讲满足了这个必要条件的两个波源产生的干涉图样是怎样的.但事实上中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物理知识完全可以较准确的画出平面内波的干涉图样.为此本文从一道例题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干涉现象,并画出平面内波的干涉图样.  相似文献   

8.
“波的干涉”一节是高一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该节所有的演示实验不易操作,演示效果也不明显:波的干涉理论的基础实验──波的叠加(绳波)实验几乎不能做成功,而且实验现象转瞬即逝,学生很难观察清楚;波的干涉现象实验──发波水槽实验操作复杂,实验现象受环境(光线)限制,效果不佳。这样就造成学生在缺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被动地听,老师在缺乏有力实验依据的条件下费劲地讲,最终使一节形象、生动的实验课,成为一节晦涩难懂的空洞理论说明课,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用多媒体电…  相似文献   

9.
"波的干涉"一节是高一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该节所有的演示实验不易操作,演示效果也不明显:波的干涉理论的基础实验--波的叠加(绳波)实验几乎不能做成功,而且实验现象转瞬即逝,学生很难观察清楚;波的干涉现象实验--发波水槽实验操作复杂,实验现象受环境(光线)限制,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0.
波的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光的干涉的基础.但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抽象、复杂.笔者在对波的干涉条件、干涉图样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以下误区,必须向学生讲清楚.误区一不同频率的两列波也能产生干涉现象波的干涉现象可以用波的叠加原理解释,很多学生混...  相似文献   

11.
在“波的干涉”实验教学中,学生难以观察水波的干涉现象。教师通过改进实验,提高实验可视化,达到预期效果。用两个实验,对声波的干涉进行可视化探究,呈现清晰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使学生获得感性经验,构建认知模型,突破教学重点以及难点。  相似文献   

12.
1引言 波的衍射、干涉是波的重要特性.要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首先要做好波的衍射、干涉演示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衍射、干涉现象.波的衍射现象和相干条件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3.
高中《物理》第三册 (必修加选修 )中第二十章“光的干涉”一节中 ,在光的干涉现象的重要应用中介绍了用干涉法检查精密光学平面平整程度的方法 (如图 1所示 ) ,并指出“用单色光从上面照射 ,空气层的上下两表面反射的两列光波发生干涉” .那么 ,为什么从样板上下两表面反射的光线不发生干涉现象呢 ?这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很容易提出的问题 .原因如下 ,以供同行教学中参考 .光源发出的光不是连续的 ,而是前后无规图 1则的连贯起来的许许多多独立的波列 ,并且这些波列的振动方向、位相间无固定的关系 ,所以彼此间是不相干的 .只有从一…  相似文献   

14.
相干条件与相干光源高中《物理》下册第253页上写道:“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只有频率相同、相差恒定的波源——相干波源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应当指出:相干条件还应补充一点即“振动方向相同。”因两束光波在相遇点所产生的振动若不在同一方向,则该点的合成振动将不符合简谐振动的规律,因而不能产生干涉现象。  相似文献   

15.
用“峰峰”相遇、“谷谷”相遇来解释定义振动最强点,用“峰谷”相遇来解释定义振动最弱点对记忆十分方便,但不便于理解。学生们往往会产生错误认识。如图1所示为两列波的干涉图样,A1、A2为振动最强点;B1、B2为振动最弱点。学生们往往会认为A1、A2永远处于波谷、波峰的位置。对于A1、A2之间的点C则认为其处于平衡位置不动。  相似文献   

16.
机械波是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综观“机械波”一章,结合考试常考察的知识点以及学生难以掌握的地方,机械波问题中有下面的七类难点:波长的判断,波的多解问题,知波的传播方向判断某质点振动方向,画Δt后的波形图,波的干涉,振动和波动的综合,多普勒效应问题·一、“波长”的确定①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讲“光的本性”时,需要让学生观察光的干涉、衍射现象。笔者从实践中发现,用牛皮纸制成的孔屏、缝屏,作光的干涉、衍射实验,不仅取材容易、制作简便,而且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8.
王虎林 《物理教师》2007,28(6):13-13,15
波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波动图像反映了某一时刻介质中各质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波的传播和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求解波动问题时,由于质点振动或波的传播方向不确定和波的传播时间或距离不确定等,就容易出现多解现象,如果学生在解题中不能全面地分析题意,  相似文献   

19.
蒲永诗 《物理教学探讨》2003,21(4):39-40,43
1 引言波的衍射、干涉是波的重要特性。要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首先要做好波的衍射、干涉演示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衍射、干涉现象。波的衍射现象和相干条件是教学难点。在波的衍射、干涉现象的分析过程中,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演示、并借助它加以分析,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20.
“波的干涉”一节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抽象不好理解,对老师来说这部分内容难教,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本节所有的演示实验不易操作。演示效果不佳:波的干涉理论的基础实验──波的叠加(绳波)实验几乎做不成功,而且转瞬即逝,学生很难观察清楚;波的干涉现象实验──发波水槽实验操作复杂,观察效果不佳,这样就造成学生在缺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被动地听,老师在缺乏有力实验依据的条件下干巴巴地讲,最终使一节生动、典型的实验课化为一节晦涩难懂的理论说明课,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