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氏春秋·慎势》:“卉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古都的择址一般在天下之中。传统意义上,“天下之中”就是指洛阳。《河道一·河南府》曰“《禹贡》豫州之域,在天地之中,故三代皆为都邑。”加之洛阳北依邙山,南对伊阙,东临嵩岳,西接周山,层峦叠嶂,群山环绕,如天然屏障,中为伊洛盆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境内黄河、洛河串流而过。因此,  相似文献   

2.
洛阳处天下之中 ,挟崤、渑① 之阻 ,当秦、陇之襟喉 ②,而赵、魏之走集 ③,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 ;有事 ,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 :洛阳之盛衰 ,天下治乱之候也。唐贞观、开元④ 之间 ,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东都 ⑤者 ,号千有馀邸⑥。及其乱离 ,继以五季⑦之酷 ,其池塘竹树 ,兵车蹂蹴 ,废而为丘墟 :高亭大树 ⑧,烟火焚燎 ,化而为灰烬 ,与唐共灭而俱亡 ,无馀处矣。予故尝曰 :园囿⑨ 之废兴 ,洛阳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 ,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 ;洛阳之盛衰 ,候于园囿之废兴而得 ;则《洛阳名园记》之作 ,予岂徒然哉 ?呜呼 ?公卿大夫…  相似文献   

3.
原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 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相似文献   

4.
正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黾之阻1,当秦、陇之襟喉2,而赵、魏之走集3,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唐贞观、开元之间4,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5,其池塘竹树,兵车蹂  相似文献   

5.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觳、渑之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呒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僦。”  相似文献   

6.
作品信息     
正梁晓声"家·国·天下三部曲"出版近日,梁晓声的"家·国·天下三部曲"——《家载一生》《我和我的共和国七十年》《微观天下事,不负案头书》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虽然世事变迁,但梁晓声的文字依旧有力量在,他拒绝浮躁喧嚣,关注现实民生,用自己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深度解读中国社会。"家·国·天下三部曲"依旧是梁晓声在2018年的心怀天下之作。《家载一生》记录的是作者内心深处难忘的最初记忆,也是他心灵最终的归宿。  相似文献   

7.
首先从考古发现印证先秦都邑地望,继而对"天下之中"文献资料进行解读,指出晋南临汾、豫北安阳、豫西洛阳、豫中郑州均为"天下之中"。  相似文献   

8.
儒家与墨家同为先秦显学。《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显学》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吕氏春秋·有度》:“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韩非子·五蠹》:“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淮南子·主述》:“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  相似文献   

9.
语文故事     
运筹帷幄语出《史记·高祖本纪》。这一典故说的是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  相似文献   

10.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①崤②渑③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 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 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 五季④之酷,甚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  相似文献   

11.
张影  元昊  张宏 《教书育人》2012,(30):111-112
祭祀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左传·成公十三年》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急于祭。"梁启超认为"有人与神与天相接之礼,则祭礼是。故曰‘礼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也。’(《礼记·礼运》)诸礼之中,惟祭尤重。盖礼之所以能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洛阳园林之胜天下闻名。《洛阳名园记》记录了北宋时期李格非所亲历的十九处名园,这些园林不仅繁盛,而且各有特色,足以代表北宋一代洛阳园林的风貌。本文旨在对其中的"湖园"进行考证,从园主风貌、景物形胜、因革变迁等几个方面入手,力求对"湖园"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对学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习》2010年第11期盛济民《不可忽视这个"小节"》一文,力排众译,把"不羞小节"视为动宾结构中包含动宾结构,译解为"不会因轻视节义的行为感到羞愧",其实是没有根据的. 《史记·鲁仲连列传》之《遗燕将书》中,鲁说:"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他指出管仲有三项过错:"射桓公中其钩,篡也;遗公子纠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也."并进一步分析:"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伸)于诸侯."他抓大弃小终于"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霸)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战国策·齐策六》).鲁在信中总结说:"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而是甘愿"去感忽之怨","弃忿悁之节",以"立终身之名","定累世之功".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寻常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常常就蕴藏于有限之中。——题记课堂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教学细节,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所以,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然离不开精彩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圣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文化圣地密切相关, 民族圣地是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圣地":河洛地区是古中国的地理中心,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河洛地区是炎黄文化遗存的核心区域;在文化方面,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也在河洛地区;从姓氏看,华人姓氏都直接或间接起源于河洛地区;"根在河洛"一词有更广泛的内涵,汉文化圈内的日本、韩国等文化之根也在河洛地区; 以洛阳为"天下之中"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洛阳,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位于洛阳市涧西区的东升第一小学(以下简称东升一小),原是一所企业小学——洛阳轴承集团公司第一小学,建于1964年。半个世纪以来,学校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但从未停止砥砺前行的脚步。  相似文献   

17.
《九界·焚天奇缘》为《九界》系列小说的第一部,故事从九界坍塌、玄明盛世逐渐衰落之后开始展开。“东陵双杰”之一的高庸涵,以—介布衣而心怀天下,背负家破亡国之恨,又不小心卷入一场巨大的阴谋之中。  相似文献   

18.
图景·图画洛阳,中国"七大古都"之一,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夏、商、周、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朝代在此定都,都城史近1600年。班固的《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在这里完成,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也曾云集洛阳,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论国号     
一“国家”和“天下”要说明什么是国号,首先须弄清什么是国家。古代对国家一般简称为国。国字的原始意义,依《说文解字》:“国,邦也,从□从或。”“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先秦时代,凡是境内之封,郊内之都,以及诸侯食邑,无不称之为国。《孟子·离娄下》:“偏国中,无与立谈者。”所谓国中,是指都城之中,这里是指齐国首都临淄城中。“国”和“天下”,在先秦时代是具有不同内涵的两个名词。在儒、道、墨、法等家的著作中,都是把两者区别开来的。《论语·尧曰》记孔子的话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这说明“国”和“天下”在孔子看起来已经是不相  相似文献   

20.
<正>《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话颇有意味:"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品读再三,悟出一个道理:多练人谋天下雄。"练人谋"者,依古人之言,需"抱五德之美,握二柄之要"。五德者,智、信、仁、勇、严;二柄者,赏与罚。五德之美,美在光照天下;二柄之要,要在法如山大。多练人谋,说到底,就是要多多坚持德为先、法为山。这对领导干部为政处世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