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映泽 《甘肃教育》2007,(11S):23-23
在魏晋文坛上,陶渊明一扫玄言佛理、缺乏感情和形象的文风,成就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便是:质直平淡、自然蕴藉而有思致。历代评论家都以此相推许。钟嵘评陶诗为:“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苏轼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语。”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乍读陶渊明诗,颇似枯淡。久久有味。东坡晚年酷好之,谓李、杜不及也。”元好问评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苏轼又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后世多少见识高超者都反复强调了陶诗的这一美学本质.  相似文献   

2.
《和刘柴桑》是渊明一部自述往事以博得好友之精神共契之作品。历来将其与渊明“雅不欲予莲社”相联系得出渊明反佛之说实为误读。从渊明人生轨迹与思想来考察,此诗实为渊明对好友遗民哭诉衷肠之言。  相似文献   

3.
钟嵘在《诗品》中称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实陶诗大量的咏怀诗是人们探究陶渊明思想感情的另一把钥匙,从中可以窥见其时有闪现的浪漫主义情怀,对人们全面认识末路英雄陶渊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苏轼《和陶诗》作于扬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共一百多首。以清人王文诰“和韵”与“和意”说为视角,《和陶诗》可分为用陶韵复和陶意的诗歌、只用陶韵而抒己怀的诗歌及改陶韵的诗歌三类。苏轼的《和陶诗》不仅丰富了其个人的诗歌创作,而且经由苏轼和陶,其门人及时人多有仿效,和陶在宋代蔚然成风,绵延至元明清而不绝,和陶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李闯 《湖南教育》2008,(5):38-39
在人们的心目中,陶潜是一位超脱红尘的“田园诗人”“隐逸高士”。他41岁弃官归隐,躬耕垄亩,用诗歌描写田园风光,吟咏劳动生活。“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高洁心灵的真实写照。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田园诗才是渊明的独创,他到底还是‘隐逸诗人之宗’,钟嵘的评语没有错。”(《陶诗的深度》)这几乎成了历史公论。  相似文献   

6.
从晋代到宋代,古人对陶渊明诗文风格的品评,出现了一个由气到韵的转变。晋代钟嵘在《诗品》中指出渊明诗文中蕴含着阳刚之气,彰显了陶著“气”的风格;而宋代范温在《潜溪诗眼》中结合苏轼的评价,阐释出了渊明诗文“韵”的魅力。由于时代审美风气的转向,宋人从新的角度鉴赏诗文,陶诗的妙处便被更透彻地参悟出来,最终使得陶诗地位经典化。  相似文献   

7.
清初诗坛兴起一股和陶诗热潮,浸染于风会,酷爱陶诗的常熟文人钱陆灿创作出“和陶诗”124首,以言志抒情.研读湘灵的“和陶诗”,既有助于了解清初陶诗的接受情况,也有助于了解湘灵的人生轨迹、心路历程与审美情趣,甚至可藉以解读明清易代对于汉族士大夫命运与心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享年几何?至今是谜。最早言者是沈约,他说陶公“时年六十有三”。由于陶渊明生年不详,后人又推测出52岁说、56岁说,59岁说,76岁说。等等。本文从《游斜川》诗入手、评述渊明享年五说。  相似文献   

9.
苏轼《和陶诗》自问世以来,就引起后人关注和评论,但置喙不一,甚至出现完全对立的看法。本文拟将苏轼的《和陶诗》置于文学史的长河中,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其开创性的价值:其一,追和古人始于苏轼《和陶诗》;其二,自苏轼创作《和陶诗》后,自宋至清,和陶诗的创作可谓绵延不绝,这已经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其三,苏轼晚年至爱陶渊明,从多方面评论陶渊明的人品和诗文,《和陶诗》的创作可以说是苏轼以艺术的手法解读陶渊明,苏轼以其当时文坛泰斗的身分,所谓“位高声自远”,有意无意地从此奠定了陶渊明在中古文学史上的至尊地位。  相似文献   

10.
印度佛经中有大量的“譬喻”,这是印度佛教为方便教人而常用的讲经说法手段,汉译佛经保留了这些“譬喻”,并对中国禅宗经典《坛经》中的“譬喻”产生了重要影响。《坛经》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经典,同时也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本土禅宗典籍,《坛经》或继承或借用了这些印度佛经中的譬喻,但同时又有一些创造性的发挥和改造,从而形成了《坛经》譬喻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1.
陶潜《归去来兮辞》入选教材已经很多年了,陶氏在想象其辞官归隐后的闲淡高逸生活时,用了“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一句。无独有偶,陶诗《和郭主簿》有“息交游闲艺,卧起弄书琴”句;《闲情赋》有“泛清瑟以自欣”句;陶文《自祭文》有“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句。如此看来,陶  相似文献   

12.
东坡曾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说:"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实际上"追和古人"并不始于他,李贺便有《追和柳恽》的诗作.但是,东坡却是大规模地次韵而和古人的开先河者——其实绩就是一百零九首和陶诗.苏东坡是陶诗最早、最狂热的推崇者之一.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  相似文献   

13.
朱熹在评价陶渊明诗时曾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当代袁行霈先生也认为:“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事实上,正是这种率真,自然构成了陶渊明诗文特色的核心,也形成了他独特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境界。如果你想领略陶渊明洗净铅华的情感世界,不妨细读抒情小赋《归去来兮辞》中的两个精彩片断。  相似文献   

14.
“祭”和“吊”是指祭文和吊文两种文体,《文心雕龙》中刘勰将祭和吊分节论述,实将二者定义为不同类别的文体。《文选》也将吊文和祭文独自列成两类。但后世诸多类书大都没有继承这一点,大多在哀祭类下只有祭文一类,或将吊文归于祭文门下。将吊文归于祭文似乎有利于分门别类,实际上却割裂了这两种文体的差异性。试通过对祭文和吊文的来源、功用、语言、格式规范等的考察,参考具体文本辨析二者的区别,以明确两种文体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拜读刘德辉先生《楹联学论稿》,以为很有一些亮点,在我说来,是顿觉眼目一新的。例如对联的文体性质。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主编过一本用于湖南党校系统的《新编实用文写作》(中央党校出版社),编有对联写作一章。自然是把对联归于实用文(应用文)体的。记得当时也觉得不很妥当。对联有它的实用性特点,但又同其他实用文体的“实用性”很不一样。反复考虑,给它加上了“文学性”这样一个以示区别的定语。仍然不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现在看到《论稿》所下的定义,觉得就其文体性质的揭示而言,应当说是很为得当的:在指出它的应用价值的同时,明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儒道合一。有的表现为外儒内道,有的是外道内儒;有的是先儒后道,有的是先道后儒:有的却是穷时则道,达时则儒……很少有真正的儒家或道家。东晋的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归隐田园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似乎应该是以道家为主。但是,关于陶渊明是儒是道,历来就有不同看法。朱熹说:“渊明所说者庄、老。”(《朱子语类》)梁启超说:“他虽生长在玄学佛学的氛围中,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却都在儒学。”  相似文献   

17.
严世伟 《家教指南》2022,(3):148-158
禅茶文化史的叙述多自降魔藏倡导饮茶始,将其作为禅与茶结合的开端,或将马祖道一作为“借茶传法”的第一人。这些研究以《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等后世禅宗典籍为主要材料,忽视了敦煌出土的早期禅宗史书。本文利用敦煌文献《历代法宝记》,首次明确揭示其中有关禅茶的记载,提出巴蜀是禅茶的发源地,无相和无住是“借茶传法”的首倡者,蜀系禅师是禅茶文化的主要创造者。  相似文献   

18.
苏轼《和陶诗》作于扬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共一百多首。以清人王文诰"和韵"与"和意"说为视角,《和陶诗》可分为用陶韵复和陶意的诗歌、只用陶韵而抒己怀的诗歌及改陶韵的诗歌三类。苏轼的《和陶诗》不仅丰富了其个人的诗歌创作,而且经由苏轼和陶,其门人及时人多有仿效,和陶在宋代蔚然成风,绵延至元明清而不绝,和陶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启功先生曾说:"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人诗是嚷出来的,宋人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启功韵语>)话虽诙谐,语诚允当.古诗"长"到陶渊明,已然根深叶茂,而郁葱之中又自有其复杂.南宋<蔡宽夫诗话>云:"<渊明集>世既多本,校之不胜其异,有一字而数十字不同者,不可概举."尤其是陶诗的语言看似冲淡自然,实则意深旨远.有些语词蕴涵哲理,倘若仅按一般意义理解,必然失之肤浅.人教版教材对<归园田居>的注释,可议之处即不少.  相似文献   

20.
乔青云 《江苏教育》2011,(7):117-119
三毛曾说,“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我当时觉得这种感悟与禅宗的“见山”“见水”有相通之处,颇耐回味。——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