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中国社会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由传统开始步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国人在文化观念上的转变.中国文化的转变,是在吸取西方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打破中国人思想枷锁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是自明朝而开始的"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在中国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作者通过读<中西体用之间>一书有感: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结果,不是中国文化被西方文化所取代,而是中国文化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后,逐渐转变成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被中国人所接受的新型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国文化的惯性和中国学者以考据学为依托,并与西方"文艺复兴"相类比再加上西方传教士希望"中西会通,古今融贯"使得产生于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在整个清代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市场.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后,面对西学纷不断输入,中国传统文化被迫作出应答。在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问题上中国学界出现了分歧:一是"严炎夏之大防",奉中学为至高至上的"西学中源"之论;二是"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之说。面对学界的这种混乱现象,孙中山主张"集合中外(文化)的精华,防木一切的流弊"。这种中西合璧的文化观,为时人乃至今人在对待中西文化冲突、交流中指点了迷津。  相似文献   

4.
"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士大夫'",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度的废止和不可避免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促成了传统知识分子"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而这都归根于近现代中国势如危卵的内外形势.为了自强自救,传统知识分子不得不放弃"无用之学",不得不致力西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的主流思想和文化精神,用一句话概括,应该就是"向西方学习"。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国思想界发展兴盛,异常活跃。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是最激烈的一次全民思想解放运动,其意义是不容忽视的。"西学"思想的最终目的是在于救国图存,并且丰富中国的文化。"西学"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和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因此,"向西方学习"具有历史性的深远意义。本文将对西学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作总体介绍,并对各时期的西学思想做出评论。最后,本文将提出中西文化交融和民族性的话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反思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试图穿越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历史,简略比较分析中西文化的各自特色,意图寻求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时代意义。通过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反思,总结得失,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出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吴汝纶的西学观及体育教育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桐城派后期大师吴汝纶,是清末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家。他力主西学,引进西方近代体操课;他把进化论的思想,延伸到学校体育教育领域,提出"优胜劣败"、"保民留种"的体育思想;他对家乡教育尤挚,创办皖省第一所新式学堂——桐城中学堂,聘请体操教习,开设体操课,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西方近代体育教育体系清末在桐中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后期,面对着本国国力落后,帝国主义强国用武力打开国门的情况下,中国和日本都不同程度上地掀起了西学的浪潮,开始寻求富国强民之路.但是在西学的过程中,两国分别针对自身特点,学习西方的不同方面来增强自身国力,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局.中国迫于形势,在技术面上的引进采取了主动,而对西方的制度文化的接受却是极其有限的,但在一定程度地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然而在政治制度上则并未改变.而日本则全盘式西化,不仅从技术、制度,而且在文化等深层方面都接受和吸纳了西方文化,因而从整个社会开始了改革的变通,这使得日本经过短时间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自我意识西方化的国家,从而在世界立于一席之地.学习研究两国在对待西学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两国在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对于我们今天吸取他国先进经验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中西差异在郭篙焘的意义世界里并没有本质区别,他反复陈述的“本末”说的悖论在于:似乎抓住了西方富强之本,要取法西方政治制度,甚至要改革风俗人心,其实他不过是秉持湖湘经世文化中理学的精髓,对西方政教大本作出了一种传统东方式的道德化解释,认为西方也有可以媲美于中国的政教文明,这是其思想逻辑所在;“本末论”成为否定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的理论。郭篙焘没有越出儒学的思想樊篱。  相似文献   

10.
汉语的"民主"一词是由偏正结构的"民之主"义经重新分析而变为主谓结构的"民作主"义,当其用来称西方民选的最高国家元首,进而用来指西方现代政治制度时,才最终由词组凝固成词.从"民主"一词所反映的民主观念的变迁,可以看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西方现代思想冲击下变迁的复杂性.由古典义转换而成的新词大致有5种词义变化现象.西学新词的流行或多或少对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产生一定影响,具有思维的诱导性和价值倾向性.近年来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形成的国际强势话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西学新词的产生和演变可了解中国近现代一些重要观念的起源和演变,揭示其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历史关系以及在思想史研究上的意义,寻求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正途.  相似文献   

11.
鲁迅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最伟大思想家的一大原因是其批判地、辨证地对待中西文化。他在激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同时,认真地整理古籍并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面对西方文化,他大胆地拿来,但决不盲从,而是批判性地吸收。鲁迅这种自觉的文化选择意识在当下仍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中国传统化的基础之上和在西方化的影响之下进行的。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现代化与中西化之间的关系,对于顺利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日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史实出发,在文化的视角下可以探寻出中日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差异。通过对中日文化传统形态和中日处理东西方文化机制的不同的分析,来认识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性中处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进而思考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性的问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资政新篇》是中国传统法律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所反映的西方法文化思想,折射出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急剧变革,体现了由封建主义法文化思想向资本主义法文化思想过渡的征候。洪仁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法制改革的主要手段是移植西方法律制度,这种移植在理论、实践及观念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对中西化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不是从比较中西化的同异优劣出发。在两种化中选择一种化作为中国化乃至世界化的发展方向,而是从全球性现代化运动的视域出发,在两种化中选择那些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的内容。重新构造中国化的发展方向,使中国化既能够顺应世界化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又能够在这个汹涌大潮中不至随波逐流。冯友兰的这些思考比较深刻地抓住了中西化关系问题的症结,超越了同时代的全盘西化论,也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化保守主义。其不足之处在于。在中西化问题上过分强调了从“类型的观点”看而轻视了从“特殊的观点”看,把西方化同产业革命后形成的“生产社会化底化”加以割裂,以为中国化所要追求和吸纳的仅是后而非前。这在理论上讲是有效的.但从实际上讲这种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给中国社会带来诸多变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造就了一批觉悟的新国民,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中与生俱来的各种负面因素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迅速结合,在中国社会催生了一批"中西合璧"的怪胎,这些人物在民族国家的建构以及现代化的追求中发挥着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作用。中国现代家族小说作者通过对新派家族子孙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思了民族文化再造过程中间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体西用”的教育宗旨从出现的时代背景来看,是适应了“西学东渐”这一文化趋势的,也适度地促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近代高等教育的体制规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留学教育等方面;而另一方面,“中体西用”的教育原则的根本目的是要用“西用”来巩固“中体”,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因此注定合桎梏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没有外国文学的影响就没有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这一点毋庸置疑.而中国女性作家群从五四时期诞生以来,在中国文坛上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们的文学创作也和外国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好比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文化发展需要兼容并蓄不同民族的文化,语言发展同样需要融合不同民族的语言,汉语借用英语词语现象是这种语言、文化需求的必然产物。从这一意义上看,汉语借用英语词语实质上借的是英语文化。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来看,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是西部地区的优势资源,民族文化产业应成为西部开发中的优先领域。本文分析了文化产业在当代的发展趋势,论述了西部开发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针对西部民族文化产业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