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新水浒》的创作动机,历来众说纷纭。实际上,《新水浒》是在当时封建社会摇摇欲坠的背景下,众口一声救亡图存的时代氛围中,曲折地表达拯救乱世的时代要求,传达维新改良者的救世心声。因此,《新水浒》是以救世为主旨的。  相似文献   

2.
蒋波恩 《中文自修》2012,(11):48-49
庄子生活的时代,是在相对落后的战国乱世,当时物资匮乏、民生多艰,庄子说:"当今之世,仅免刑焉。"这简单的八个字,却给庄子的思想历程抹上了一缕悲凉与无奈的色彩。乱世之中,一方面会激发博学者救世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也会给个人带来诸多深刻的悲情感受。就好像每一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视天下为一家"的圣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传先王之道。他生活于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正是"礼崩乐坏"、诸侯争战频仍的乱世,为匡时救世而熟读  相似文献   

4.
中国知识分子不走“普渡众生”的道路,而是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救世”之路:寻找“内圣外王”的现世“明君”,幻想以“帝王师”的身份,假现世明君之手,还“乱世”一个太平。这是由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先天性缺陷注定的必然,那就是思维模式上的一元独断论和心理上的“救世主”情结。  相似文献   

5.
对亚里士多德的立法思想进行独立研究意义重大,他的立法思想从实践来讲,是针对当时破败的奴隶制城邦开出的救世良方;从思想根源看,是在批判柏拉图思想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善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6.
老子哲学不是消极厌世的,而是积极救世的;是不象古希腊那样的一种自然哲学,而是拯救乱世的政治哲学,不是空无飘渺的玄谈阔论,而是处世立身的人生哲理。老子提出的“无为”、“不争”、“柔弱”,是指人的行为应取法于“道”的自然法则。如果局限于“无为”二字理解,忽视“无为”中蕴蓄着有为的进取精神,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视天下为一家”的圣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传先王之道。 他生活于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年,正是“礼崩乐坏”、诸侯争战频仍的乱世,为匡时救世而熟读古代典籍,虚心拜师求学,深研济世新说,并借一切可用之机付诸实践,还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于鲁国大司寇并摄行相事任上,因“堕三都”、  相似文献   

8.
结社是韩宝忠晚年最重要的社交活动,是研究韩宝忠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他参加的众多社团中,兼具宗教、慈善与文学三重内核的悟善社最为特别,深刻影响了民国的社会与文化。韩宝忠与悟善社同人积极地进行诗词唱和,这些诗作反映出他们在避世与救世两种选择之间的挣扎:一方面,官场的失意让他们萌生避世的想法,将宗教信仰当作人生依靠,过起“出家”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与世隔绝”,利用宗教的教化作用以及自身影响力,在动乱的时局中传道布教、普济广施,积极进行救世。从悟善社诗词出发,既可以考察乱世文人的复杂心态,也可以探究宗教与文学、社会等错综复杂的联系,是回溯民国文学与历史的绝佳窗口。  相似文献   

9.
尤金·奥尼尔的戏剧创作深受圣经神话的影响,将圣经原型与相对应的现代生活题材进行了移位和置换变形,来挖掘现代人悲剧的根源。在《送冰的人来了》中,奥尼尔植入了圣经叙事结构、人物原型和意象原型,表达了他晚期对宗教救赎的否定和怀疑及对基督救世的悲观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0.
孔子将个人意欲出人头地的志向与救世卫道的社会使命感叠合为一体,并借助办学这一行为模式付诸社会实践,勇敢地担当起正宗文化传播者的职责,促成弟子成为一个有理想、有志向、有作为的人,从而构成了他的真诚的教育性格。这是孔子最终成为一个伟大教育家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1.
在庄子的研究中,人们多关注庄子出世思想而忽视其忧世情怀和救世精神。其实庄子具有深沉浓郁的救世情怀,主要表现为对浑浊社会的批判,关于生存出路的探索和对心灵自由的追寻,通过"内向的心治"来拯救社会和人民。  相似文献   

12.
初唐宏儒孔颖达等在他们所编撰的《诗》学著作《毛诗正义》中提出的“诗人救世”说.具有丰富而具体的理论内涵:第一,非君子不能作诗;第二,持人之行,使不失坠;第三,文刺前朝,意在当代;第四,反对谲谏,倡导切谏。“诗人救世”说,是初唐儒士自信的张扬,对于当时乃至其后的经学阐释与文学创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诗人救世”说的提出,是《毛诗正义》、《诗》学思想的落脚点,具有重要的谏诤力量和文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墨翟所创之墨学在春秋战国时与儒学并称显学。但与儒学不同,墨子的思想主要反映了劳动人们的利益和愿望。他认为自利而不相爱是社会无序、人民痛苦的根源,进而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救世之道。在国家观上,他认为没有强有力的国家就无法做到兼爱互利、实现众利,因而主张尚同尚贤,即建立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制度,并选贤任能。他认识到统治者是否节俭的政治意义,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出发,批判统治者奢侈无度的行为和儒家厚葬久丧的思想,主张节用节葬。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文坛,张炜是一位有影响的作家。他有着沉重的道德意识和知识分子的救世理想,“道德”是张炜小说的基本价值立场。面对着重物质而轻精神的当代中国,张炜强烈呼唤知识分子的救世责任。但是,张炜创作价值取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张炜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从高蹈的理想者、不流于俗的漂泊者逐渐回归到生活中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15.
魏晋以降,士人在乱世中为了全身避害或者因外乱世而产生的鄙薄事功的心理,使他们从“兴废继绝、润色鸿业”的政治报负中逐渐退身出来,寄情山水或转向内闱。宫体诗便是士人在功名场上折戟之后,将目光转向内闱的一种浅酌低唱。  相似文献   

16.
大凡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有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产生于对国家或民族兴亡继绝的感情,以社稷为重,以民生民瘼为怀的抱负和面向现实的积极进取态度,这种意识往往使他们以匡时救世为已任。而匡时救世的实现取决于政府的用人得失程度,“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  相似文献   

17.
从子产到韩非子,先秦法家学说完成了从"救世"理论到"治世"理论的蜕变过程。"救世"之说,乃是西周以降以"礼乐刑政"为核心观念的"王道政治"的权宜补充。"治世"之说挑战王道政治观念,形成了先秦法家独具特色的政治正当性理论。法家学说从历时视域与共时视域两个层面构建其政治正当性理论。历时视域中的法家政治正当性,强调政治正当性之获得在于洞察人们最为关切的时代主题,并且通过有效的途径与手段来回应人们的关切,最终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拥戴。共时视域中的法家政治正当性,强调"以力服人"、"以利服人"与"以理服人",主张回归到政治最为坚实的初衷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获得正当性的最终源泉在于获得百姓心悦诚服的拥护。法家的政治正当性理论是一套完整的"治世"理论,是独立于儒家"王道政治"并谋求长治久安的治国原理,并非儒家学说主导下只能应对"乱世"的学说,司马谈"可行于一时之际而不可长用也"的断语不足以定性法家学说。今日研究法家,应该超越历史的成见与偏见,超越法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具体学说,深入挖掘其背后蕴涵的深刻政治原理。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在其诞生过程中与乱世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历史联系。孔子生于乱世而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批判精神,这种褒贬鲜明的春秋笔法构成一种普遍的时代精神,在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一种“乱臣贼子惧”的尖锐有力的制约性的文化道德规范,从而将早期中国文化的“空言”传统彻底改造为一种全新性质的“行事”规范。然而,生于治世的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却巧妙地消解了历史学、历史学家与乱世之史、治世之史之间的内在矛盾或本质冲突,以治世之史代替了乱世之史。与孔子不同,太史公著《史记》而天子、大夫乐,把历史著作的乱世的批判精神扭曲为治世的歌颂风格,其诗人气质也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史记》的诞生,标志着知识分子成为正式的“循吏”,历史著作也真正变成了专制政治的意识形态根据。  相似文献   

19.
怯懦的庄子     
读《逍遥游》,从鲲到鹏,由北冥到南冥,鲲鹏在九万里高空御风而行。不得不佩服庄子的想像力。然而细细思索,觉得其中颇有玩味之处。战国时代是诸侯兼并,互相攻伐的乱世,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庄子却独自躲到一边恣肆他的想像力写《逍遥游》,宣扬着“无己”、“无功”、“无名”的无人境界,诸君作何感想?那时的诸子百家,游说于各国,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讲的都是如何治国,如何平天下,都是为了改变时世,让自己的主张能够用于世。因为那是一个乱世,乱世比之盛世更需要治世之道,而在诸子们为寻找这个“道”而苦苦求索之时,庄子却驰骋着他的想像…  相似文献   

20.
汉魏乱世,狼烟四起,火德衰微,群雄逐鹿。先有十八路诸侯歃血而并起,后有魏、蜀、吴三国鼎足而并立。遥观此乱世,非能、狡之主不可居之,非勇、武之士不可存之。既后人以此时多踏浪之英雄,现无数之豪杰。但遍览历代之书卷,未尝有人能将是时之帝王——献帝刘协重而探之,赞而美之,然余以此为未妥。更查史籍,亦多有证吾之文书,故以献帝为乱世英主,便作此文。一探献帝起身于黄口,保祚于乱世之英少;二探献帝奋起于乏伪,重振汉室之雄心;三探献帝自保于险恶,寿终于正寝之缘由。探之得之,以求还献帝之真身,翻历代之贬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