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是一门永远都无法穷尽的学问,因为每一天每一个瞬间可能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主题中有教师有学生,而这一切都浓缩着无穷的爱,浓缩着教师无尽的希望。没有哪个教师想把学生往坏处引导。教师心中永恒的主题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第一",即使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但是每个人都是按这个梦想去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学期初学校把一个比较特殊的班级交给我。特殊是因为全班45人,有30人是属于"闲暇"录取的,其中还有十几名学生是艺术生。这样的班级是很难管理的。开学不到一个月,全年级的"问题学生"我们班占了一半。这样就开始我的一段不一样的育人之路……  相似文献   

2.
整部《圣经》并没有把上帝耶和华的形象进行神圣地剥离,而是进行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圣经》中的上帝并不是像云烟一样捉摸不定,却是个活生生的个体。这个个体独特到一个地步,就像真人一样。他有极深的情感,会感到快乐、挫折和愤怒。  相似文献   

3.
人神关系的探讨不仅是基督教的文化概念,也是西方文学中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上帝对于人的关系绝非静止不动,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结合<红字>中A字象征含义的变化,揭示人神关系从对立走向和谐以及这种变化对于理解作品主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和平与战争是诗歌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朗费罗的诗歌创作虽远离政治,但和平与战争依然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圣经》的视野中分析朗费罗诗歌中的和平与战争主题发现:朗费罗借助宗教精神反对穷兵黩武,提出唯有和平本身才可以通向和平。朗费罗潜意识地认为和平是上帝的目的,是上帝的永恒统治,人类应该是和平的缔造者,和平的工作是上帝的召唤。朗费罗出生于宗教世家,其创作深受基督教的浸淫,从《圣经》的视角阐释其诗歌,为朗费罗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阅读引言鲍尔吉·原野,生于1958年,内蒙古赤峰人,蒙古族。他把《成吉思汗箴言》中的箴言"与友人交往像花牛犊一样温顺;与亲人交往像黑牛犊一样温顺;与兄弟交往像黄牛犊一样温顺"归纳为"善良",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认为做一个善良的人比当一个作家更重要。所以,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在他平时的为人处世中,随时都体现出这种善良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青春很短,一段岁月转瞬即逝,每个人都会经历,在回忆里又都弥足珍贵。青春很长,几乎所有和文艺沾边的东西,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对这一永恒主题的各种诠释,就和青春本身一样五彩斑斓。生理学一般把青春期定义为12岁至18岁,这虽然显得很俗气,但科学不容置疑。而"生理学"和"文艺学"最重要的本质区别在于,文艺解释的是"心",在意的是"气质"、"感觉"这类没有具体数字的东西,并不特别在意诸如""重量"和"高度"这类指标。所以,就"青春"本身而言,它可能存在在一个七八岁孩子的身体里,因为他"早熟";也可能存在在一个七八十岁老人的身体里,因为他  相似文献   

7.
上帝创造父亲时,他先做了一个很高的骨架,旁边一个女天使说:"这算什么父亲啊?如果你把孩子们做得那么矮,为什么还要把父亲做得那么高呢?他不跪下的话就没法射弹珠,不弯腰就不能把孩子放到床上,不俯身就不能亲吻孩子."上帝笑着说:"不错,他需要屈膝,保持谦逊的态度;而且如果我把他的身材做得像孩子一样,谁还能让孩子仰视呢?"  相似文献   

8.
《圣经》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玄学派宗教诗人乔治·赫伯特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赫伯特著名宗教抒情诗集《圣殿》就是其沉思《圣经》的产物。赫伯特的诗歌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圣经典故和神话意象,这一点广为人知。但是,很少有人认识到赫伯特其实也是一个伟大的天文学诗人,他巧妙地把天文学知识运用到了宗教抒情诗歌的创作当中,在宇宙观的视阈下进行诗歌创作,各种宇宙意象及天文知识的运用为其宗教诗歌增添了巨大的活力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宗教困惑一直是"迷惘的一代"不断重复的主题。是否真的像尼采说断言的那样"上帝已死"?带着如此疑问和对答案的探究,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中,映射出他复杂的宗教观:基督教传统夹杂着多神崇拜和对自然的敬畏。  相似文献   

10.
父与子     
<正>枪里还有一颗子弹。他的手冷静地抬起,将枪口对准自己的脑袋。他要用这颗子弹,结果自己这个杀死亲生儿子的人,去和儿子一起走向永恒。这是最后的溃败,惊心动魄的溃败,就像钢铁突然发生了断裂。几乎在万分之一秒间,慌乱像骤降的飞雪一样笼罩着这片厮杀的战场,每个人的胸腔里霎时变得雪野一样的冰凉苍白。没有了子弹、手榴弹,没有了可以依  相似文献   

11.
人间鲁迅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唯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的火焰.数千年的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战斗.他虽然注重实力的保存,却不惜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单身鏖战.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却从来耻于屈服和停止.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得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手中的那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却无比险恶的战场上,建立了超人一等的功勋.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召唤     
正人生和爱情一样,不会自己滋长,必须先给予而后才有发展。人生和爱情一样,不会自己滋长,必须先给予而后才有发展。给予越多,生命越丰富。人能成全他人,也能毁弃他人。互相帮助能使人奋发向上,互相抱怨会使人退缩不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影响,就像阳光与寒霜对田野的影响一样。每个人都随时发出一种呼唤,促使别人荣辱毁誉、生死成败。一位作家曾把人生比作蜘蛛网。他说:"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对他人的热爱、憎恨或冷漠,就像抖动一个大蜘蛛网。我影响他人,他人又影  相似文献   

13.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最有宗教虔敬感的作家,同时又是宗教信仰方面最尖锐最深刻的怀疑者。他的虔敬与怀疑之间形成的巨大张力,不仅使他的一生备受折磨,而且也直接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以致于使上帝问题成为作家本人异常关注的一个主题。本文结合他的部分作品对这一问题予以梳理分析。在强调上帝问题与人的问题之间的相关性与同一性的同时,特别点明,强烈的怀疑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作家的信仰虔敬。  相似文献   

14.
天马小镇上的居民没有一个不认识杜警官的。杜警官又名"大肚警官"。虽说一个警官有着这样大的肚皮,总给人笨重和靠不住的感觉,但杜警官却是例外。他身手不凡,枪法如神,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是天马小镇的保护神。这天,杜警官像往常一样在街上巡逻。"来人啊……抢劫啦……"一阵焦急的求救声传入他的耳朵。杜警官回头望去,只见一个戴着头盔的人骑着摩托车从他身边飞速经过,他的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手提包,在他身后,是一位少女气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召唤     
人能成全他人,也能毁弃他人。互相帮助能使人奋发向上,互相抱怨会使人退缩不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影响,就像阳光与寒霜对田野的影响一样。每个人都随时发出一种呼唤,促使别人荣辱毁誉,生死成败。一位作家曾把人生比做蛛网。他说: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对他人的热爱、憎恨或冷漠,就像抖动一个大  相似文献   

16.
打电话     
《高中生》2007,(22)
每个星期天,牧师都把孩子们叫到教堂前给他们讲一个故事。一次,为了更好地说明祈祷的意义,他拿来了一部电话。"你们在电话里与人交谈,但是看不到电话线另一端的人,时吗?"牧师开始讲道。孩子们点头称是。"那好,跟上帝交谈也就像在电话里跟人交谈一样,上帝在另一端,虽然他在听着,但是你们却看不到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的文坛甚至世界的文坛上,有一本小说曾引起读者和作家的广泛关注,这就是米兰·昆德拉的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它描述了在一种特殊情境中生命的状态。可以说,生命像爱情一样,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古往今来,许多作家对这一主题的兴趣和表达从未停止。李永康的《生命是美丽的》,也是一种追求和开掘。  相似文献   

18.
我的自白     
我的名字叫阿紫。据说每个人在临死的时候都可以向上帝索要一样东西——美丽、智慧、财富或者一个男人。来生你就能拥有它。可是从来没有人说上帝不会犯错,而且你要知道,上帝一个极其微小的错误,就能让一大群人痛苦一辈子。我从悬崖跳下的时候,上帝微笑着说,你可以原谅我吗?我微笑着回答他,我可以原谅你,可谁来原谅我?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个盲人,小时候深为自己的缺陷烦恼沮丧,认定这是老天在惩罚他,觉得自己这一辈子算完了。后来一位教师开导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做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向命运挑战。若干年后,他成了一个著名的盲人推拿师,为许多人解除了病痛,他的事迹被写进当地的小学课本。把人生缺陷看成"被上帝咬过一口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只是有时会从老人们那里听说到那是一段非常艰苦的岁月。本文作者却能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把那段岁月描写得生动有趣。文章开篇就摆出了自己的见解:"好多文章把三年困难时期写得一团漆黑,毫无乐趣,我认为是不对的。"接着开始写他的乐趣。当时他只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没粮食,饿得"四处觅食",他说那是"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几乎尝遍了田野里的百草百虫",他把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