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长期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人们对其传神的语言、浓郁的诗意和优美的境界赞叹不已,对作者篇末所引《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也是耳熟能诵。但莲子怎会“清”如水?笔者认为作者引文有误,应是“莲子青如水”。理由如下:(1)从出处看,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中即有《西洲曲》全诗,此句是“莲子青如水”。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吴小如等撰写的《汉魏六朝诗歌鉴赏》(上海辞书…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长期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人们不仅对其传神的语言、浓郁的诗意和优美的境界赞叹不已,对作者篇末所引《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也是耳熟能诵。但莲子怎会“清”如水?笔者认为作者引文有误,应是“莲子青如水”。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3.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历来语文界对其写景抒情、修辞运用等艺术特点探讨很多,也很深入,但对其结尾《西洲曲》的使用探讨甚少。《荷塘月色》在引用完了热闹的《采莲赋》以后又引用了《西洲曲》里有关采莲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人教版语文教学参考所摘用的资料(选自《名作重读》和《朱自清名作欣赏》)认为《荷塘月色》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是以“热”和“动”反衬“冷”和“静”,是“勾起了乡思”。  相似文献   

4.
南朝民歌《西洲曲》写一个女子对情人的长久思念。其中有这样几句“低头弄莲子,莲子青  相似文献   

5.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历来语文界对其写景抒情、修辞运用等艺术特点探讨很多,也很深入,但对其结尾《西洲曲》的使用探讨甚少。《荷塘月色》在引用完了热闹的《采莲赋》以后又引用了《西洲曲》里有关采莲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人教版语文教学参考所摘用的资料(选自《名作重读》和《朱自清名作欣赏》)认为《荷塘月色》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是以“热”和“动”反衬“冷”和“静”,是“勾起了乡思”。语文教师讲解时大多一语带过,认为与《采莲赋》的引用一样是以“闹”、…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原文中引用了《采莲赋》片断之后,又引用了《西洲曲》里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荷塘月色》引用这四句诗的真意何在?朱自清用它表现的情绪是喜悦还是哀愁?有关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有关资料”。如,吴周文《论朱自清的散文艺术》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浆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有人说南朝文学中有两个“哥德巴赫猜想”,一个是构成“永明体”声律特点的“八病”说,另一个便是本文要讨论的乐府民歌《西洲曲》.  相似文献   

8.
:忆梅下西洲”,西洲是美好的回忆,抒情的起点;“西洲在何处”、“鸿飞满西洲”,西洲则是对“郎”的埋怨,一怨人不到,再怨信不至;“吹梦到西洲”,西洲是凄绝情感的寄望。西洲贯穿首尾,层层推进心理情感的变化,形成《西洲曲》整体“清怨”的抒情特色。  相似文献   

9.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波。日暮伯劳飞,风吹鸟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相似文献   

10.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鬢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相似文献   

11.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属于“杂曲歌辞”。它产生的时代,大约是南朝齐梁时期。 《西洲曲》的西洲,究竟在哪里?有几种说法。一种认为,西洲在江北,是诗中男子的住处;一种认为,西洲在江南,是诗中女子的住处;一种认为,西洲在江北,是诗中女子的住处,一种认为,西洲在江中,是诗中男女相会、话别的地方。笔者认为最后一种意见正确,可以确切地说,西洲,就是武昌西面长江中的鹦鹉洲。温庭筠《西洲曲》说:“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崔颢《黄鹤楼》诗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相似文献   

12.
余冠英先生之《乐府诗选·西洲曲》中的释解,颇有几处令人费解。据考证“忆梅下西洲”的“下”字只能解释为“到”或“去”等;“单衫杏子红”中的单衫并非今日所言“衬衫”;“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一句中的“莲”非连蓬而是莲花;关于是曲的段落划分和主题思想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相似文献   

14.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篇中有“喿(乘力)寒,青(乘力)然,清=为天下定”句。因对其简文字形及意义的训释有异,至今学界对这一句的释文和现代文翻译仍存较多分歧。本文通过对其中“喿、寒、青、然、清=、定”诸字的考释,训定此句为“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定”,意即“动能战胜寒,静能战胜热,清静可以使天下得到安定”。  相似文献   

15.
清乾隆年间著名学者、《四库全书》总纂纪昀(晓岚),人称他“于书无所不通”又是一位著名诗人,但我以为他还是一位真正的名师。《清朝野史大观》卷九记载,他路过古北口时,偶见旅壁一诗,剥落过半,仅有“一水涨喧人语外,万山青到马蹄前”二句。后来他才知道这是自己的门生朱子颖的诗句。不久他出督闽学,在严江舟中赋诗曰:“山色空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篷望,处处随人欲上船。”有一次他与朱子颖相遇,说:“别人说我这首诗写得好.其实这首诗是从你‘万山青到马蹄前’这一句脱胎而出的。别人说是青出于蓝,今日我这成…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歌作品中的“疑”,除了作动词“怀疑”、“疑惑”、“猜测”等解释外,它在不少诗句中则要作“像”、“好像”、“似”、“类似”、“如”、“若”“譬”“欲”解读。这一项义释,在对仗句的“互同义”中可以找到有力的证据,且还可以修辞格中的明喻(“甲像乙”)、暗喻(“甲是乙”)中得以证明:“疑”、“疑是”均属联系比喻句中本体与喻体的联系词(又称“喻词”)。但这一项义释,除了《广释词》、《诗词曲语辞例释》、《汉语大辞典》有此说外,其最常见常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辞源》均无此释义义项。这是这些工具书的失误。  相似文献   

17.
翻读我国的古典诗歌,那一个个朴拙巧俏、意趣盎然的女孩形象跃然纸上:“驰鹜翔园林”、“贪华风雨中”的左思娇女(西晋·左思《娇女诗》);“采莲南塘秋”、“低头弄莲子”的江南少女(南朝民歌《西洲曲》);骑着牛儿唱着《竹枝》,“不愁日暮还家错”的川东巴女(唐·于鹄《巴女谣》);“见人初解语呕呕,  相似文献   

18.
诗词中风向描写的文化意蕴散论祁富新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风”的意象和方位词东、西、南、北组合,形成四种新的意象。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乐府...  相似文献   

19.
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极重要的一个方面,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追求过真正的爱情,又有多少人歌颂过纯真的爱情,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民歌作学,都写了大量歌颂爱情的诗篇,南朝民歌《西洲曲》就是一曲爱情的颂歌。它通过一个劳动女子的四季相思,歌颂了她纯洁、贤贞的爱情。题名《西洲曲》,“西洲”很自然地就成为贯穿全诗的中心线索,全诗四次提到“西洲”:开头有“忆梅下西洲”;诗中有  相似文献   

20.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是何其芳《秋天》(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一个诗句。在教学这首诗歌时,部分学生认为这个句子写得有问题:一、前句写撒网,此句说收网,按照一般逻辑,网起的应该是鱼。二、渔者意在鱼,为何与“影子”“纠缠”?三、“影子”如何能收起?四、诗歌表现的是劳动场景,此句流露的却是游戏心态。因此个别学生对诗句作了“修正”.把它改为“收起乌桕叶似的青鳊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