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小说内容的最大特色乃是体现了一个"异"字,正如《(聊斋志异>序》所谓:"志而日异,明其不同于常也。" 试分述之: 1.趣之"异"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故事的起因告诉读者,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已由追求一般的奢华享乐生活转而一味追求声色犬马、斗鸡玩虫等  相似文献   

2.
与高中《语文》第四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促织》一文的“课文鉴赏说明”中写道:“《促织》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中写道:“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的谴责。”显然,《教师教学用书》的编者认为《促织》的主旨是“揭露统治者荒淫无道、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对此,本人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3.
<正>【导学设想】《促织》与《变形记》均被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列入高一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4课。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观察与批判”,所选择的五篇(部)中外小说,皆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共同表达对人生的思索。《促织》是中国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言短篇小说,它通过主人公成名一家的遭遇,反映了统治者荒淫无道、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4.
《促织》写的是成名一家因促织的得失优劣而展开的故事。作者辛辣地讽刺和无情地揭露了最高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残酷。一(一)讽喻。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说:“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刺教导意思的一种措辞法。大都用在本意不便明说或者不容易说得明白亲切的时候。”蒲松龄所处的时代文网极密,要把讽刺的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就不得不采取讽喻手法。故事情节安排含有讽喻。《促织》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但这些情节的变化都是为讽喻而设。成名为什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因为抓不到皇帝要玩的蟋蟀;为什么后来抓到了一个蟋蟀就“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因为抓到了蟋蟀就可以“塞  相似文献   

5.
“促织”就是蟋蟀,这种小小的昆虫,本来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一只小小的促织竟然能够左右封建帝王的喜怒,影响大小官吏的升迁,决定应考书生的功名,造成一个家庭的安危、祸福、悲欢和荣辱。蒲松龄的短篇小说《促织》,就是写了这样一个围绕着促织而展开的奇特而又曲折的故事。《促织》中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有着充分的现实基础。小说从宫廷盛行“促织之戏”、向民间征收促织写起,引出了陕西华阴县乡下一个“为人迂讷”的穷书生成名一家的种种变幻不定的遭遇。开始,  相似文献   

6.
《促织》是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的讽刺佳作。文章围绕一只小小的促织,通过叙写主人公成名悲欢离合的人生遭际,深刻地揭示了具有警世意义的社会主题。通览全文,披沙拣金,全文妙在一“尚”,一“蠹”,一“酬”,三字而已。“尚”,交代故事背景。开篇“宫中尚促织之戏”一语,概  相似文献   

7.
《促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成名因缴纳促织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的遭遇,揭露了统治者荒淫无道、横征暴敛的黑暗现实,寄托了作者对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在这篇小说里,细节作为情节的构成单位,无论是景物细节、场面细节、行动细节,还是语言细节、肖像细节、心理细节,  相似文献   

8.
《促织》是蒲松龄小说中的精品,一直以来有关其主题的阐述也相对固定,就是: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9.
《促织》在控诉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这一内容上有它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在作品的思想——情感的关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因为"宫中尚促织之戏","为人迂讷"的成名为了缴纳促织,"薄产累尽",屡遭官府杖责,最后几乎家破人亡.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民从肉体到精神的蹂躏和摧残.这是小说表现的思想性之所在.但这种思想性,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逻辑概念形  相似文献   

10.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古今佳作,是因为作者驰骋想象,使文章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文似看山不喜平”,《促织》贵在以情节  相似文献   

11.
《促织》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力作《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倪文锦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三册中选人了这一篇目,在其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对其主题作了这样的说明:“…通过成名一家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吏治腐败的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作者对清代黑暗统治的不满……”毋庸置疑,作为一篇“浮白载笔”的“孤愤之作”,《聊斋志异》的写作意图并不难去把握,但若将《促织》一文的主题这样概括,则未免有失偏额。下面笔者就谈一坦白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杨宝海 《沧州师专学报》2002,18(4):35-37,39
从布莱希特“间离化”美学理论出发,诱视了中国古典小说《促织》,主要分析了《促织》中形象“变形”艺术手法的使用所造成的“间离化”审美效果,并进而思考《促织》的思想价值,论述了《促织》对封建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所具有的客观提示作用。说明了《促织》的创作实际一定程度上合乎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在主题和表现手法方面将《促织》与西言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表现“异化”主题的经典作品《变形记》作了简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促织》的反讽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小说的命名《促织》一文塑造了“成名”这个老实迂讷的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小说通过对其得虫、失虫、再得异虫这一具有改变命运性质的情节的记录,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只要生活在那样的社会,只要  相似文献   

14.
本通过《变形记》与《促织》在成时间,政治气候和写作土壤等方面的比较,剖析了蒲松龄在《促织》中所蕴藏的深刻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是一部倾注蒲松龄之毕生心血的传世杰作,《促织》更是以一只小小的“异”虫在人们的心中烙下了永久的印记。为了突出这只虫之怪异,作品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描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相互作用的发展系统。一个是文言小说,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一个是白话小说,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话本小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选了两篇文言小说: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和清代蒲松龄的《促织》。这两篇小说均属于前一个系统。《柳毅传》是传奇,传奇是志怪小说的进一步发展;《促织》选自《聊斋志异》,而《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语),与志怪小说也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因此,理解这两篇课文与志怪小说之间的发展关系,对我们准确评价两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很大的帮助。志怪…  相似文献   

17.
<正>【专题解释】《促织》呈现一出“人变成虫、人不如虫”的人间闹剧,在悲喜重叠的世界里揭露出统治者荒淫无道、官贪吏虐、亲情凉薄的社会丑态。蒲松龄刺贪刺虐、鞭挞强梁以达劝善积德、匡正时风之旨,让人深感其明道济世的胸襟与忧怀民生的大儒情怀。作为一篇文言小说,《促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在于“变形”,对这出社会悲剧,作者赋予大团圆式的结局,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化悲为喜,强化了作品的批判力。  相似文献   

18.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极具艺术特色的短篇精品。小说通过描写成名因应付官差而备受摧残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现实,表现了作者对小人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情节:跌宕起伏小说以征集、捕捉、交纳促织为线索,百转千回,曲折动人。‘征虫-觅  相似文献   

19.
延宕和突转构成《促织》的基本叙事策略,这两种策略,让故事情节起起伏伏,人物命运悲喜交加,使一个关于普通小虫的故事,容纳了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通过一个家庭的悲剧而撬动封建社会千家万户的悲剧,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产生了伏流千里、百转千回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促织》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力作《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倪文锦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三册中选入了这一篇目,在其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对其主题作了这样的说明:“…通过成名一家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吏治腐败的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