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历久弥新,个性化朗读更是个性化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它是以不同形式地朗读,不同理解的朗读,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从而更好地把握和感悟文章含义。  相似文献   

2.
白艳霞 《教育艺术》2008,(12):31-32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其“味”之佳法。  相似文献   

3.
黄雪松 《甘肃教育》2007,(10S):34-34
语文教学情感派代表于漪老师曾对语文教学的朗读有过精辟的论述。她认为语文是情感的海洋和火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若不能使学生体验到“海的澎湃”、“火的热烈”,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就没有把语文教好。怎样才能使学生体验到语文的澎湃激情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朗读。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将作者寄托在文字里的饱满热情流泻于字正腔圆的朗读中,就会使学生受到激情的冲击,得到悦耳愉心的美感,从而体验到语文世界“海的澎湃”和“火的热烈”。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引导学生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细细品味"语文味".  相似文献   

5.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所有读书方法中的最主要一项,可以起到培养语感、感受情感的作用,如果我们明确朗读的目标,并以情感为维系纽带,带领学生走完朗读教学全程,那么学生将会得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一、将朗读目标安置于教学活动之先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曾经说:非朗读则难以体味文章的音乐之美、铿锵之美,也难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朗渎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现在的语文教学流行一个词语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专家定论。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  相似文献   

7.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字眼“语文味”。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关于“语文味”是这样阐述的:“语文味”表现存“动情诵读、静心默读”。可见,朗读是语文细酌人“味”之佳法。由此,也自然引起了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守望的角度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尤其是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把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摆在了愈来愈突出的地位。在朗读训练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是学生理解文意的桥梁,是阐发情感的媒介,是学习祖国语言的载体。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朗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文本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文本大意,感悟到文字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还可以与作者实现情感对话,增强其情感体验。那么,我们要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指导学生朗读呢?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从比较朗读、角色朗读、竞赛朗读、读写结合朗读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相似文献   

10.
“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使“有感情朗读”在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堂的精彩在阅读。语文课堂教学犹如色彩斑斓的诗,朗读就是悠扬婉转的歌。语文教学的诗情画意通过朗读这扇窗口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显示器和镜子——读是根本。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堂缺失感悟和理解,缺乏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因此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之佳法,语文教师要把"朗读"之剑舞得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2.
林春凤 《新课程研究》2009,(7):105-105,108
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往往重视“写”而忽略“读”。其实“读”在语文学习中是极其重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让学生心领神会。朗读是音、形、义三者的结合,想象与联想是其重要的辅佐。通过朗读,可以复活艺术形象、再造艺术形象、升华艺术形象。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其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往往重视“写”而忽略“读”。其实“读”在语文学习中是极其重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让学生心领神会。朗读是音、形、义三者的结合,想象与联想是其重要的辅佐。通过朗读,可以复活艺术形象、再造艺术形象、升华艺术形象。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其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一、运用多媒体指导朗读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人情入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多媒体参与语文教学的朗读过程,可有效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培养其朗读兴趣,提高其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15.
徐蕾 《天津教育》2020,(5):185-186
“朗读、默读”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两驾马车,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感知文本、体验情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方法之一;默读,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把握文本思想内容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一线小学语文教学都非常重视朗读和默读,但是,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成为教师构建课堂教学的绊脚石,本文从朗读、默读在语文课堂中的创新策略的角度,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培养小学生说话能力作为主要培养能力之一,而小学语文中的朗读教学则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做学问时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杜甫亦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观之,朗读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在读中感知整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教学之佳法。那么,如何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中从事朗读教学呢?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明确朗读在培养小学生说话能力方面的重要性,要重视朗读,具体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它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师教学的有效途径.朗读可帮助理清课文线索,加深印象;朗读可引导情感体验,促进情感升华;朗读可开拓意境,展开丰富的联想;朗读可为熟读背诵课文奠定基础;朗读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前,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有定论。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人“味”之佳法。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王华 《甘肃教育》2011,(10):65-65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诵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要求学生朗诵的同时已经检验了学生对文章内在精华的理解程度。朗读不仅是“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朗读,学生“品味”、“体验”了词语的意义、色彩,语段的情感、内容,并受到熏陶、感染,  相似文献   

20.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词汇和情感体验的途径.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语文教学课堂越来越重视朗读,小学高段语文朗读的教学策略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就针对当今小学高段语文朗读教学,寻找其原因并提出相关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