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陶渊明出仕及归隐的原因,研究者虽不乏其人,看法却基本一致。陶渊明出仕,不少研究者持“为贫而仕“的说法,而他的归隐,则被认为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不向权贵低头,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结果。这里作者对陶渊明的“贫“提出疑问,进而对“为贫而仕“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
陶潜出仕及归隐的原因,这期间他的思想状况和政治态度,研究者虽不乏其人,看法却基本一致。陶潜出仕,不少研究者持“为贫而仕”的说法;他的归隐,则被认为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不向权贵低头,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结果。关于后一个问题,笔者已  相似文献   

3.
《中华读书报》载文指出,一般认为,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是诗人不能适俗的个性决定的。但事实上,陶渊明所述辞官归隐的种种理由都很难成立。他说为贫而仕,实际上是掩人耳目的言辞,意在消弭当朝权贵对他在政治上的警觉。他的曾祖父陶侃曾是桓玄父亲桓温的将军。陶渊明早年在政治上很有抱负: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因此,陶渊明的出仕,尤其是  相似文献   

4.
从陶渊明归隐前后的诗文内容可以看出,陶渊明无论是出仕还是归隐,都带有明显的政治投机性.陶氏一生,都处于出仕与归隐的忧患、恐惧的重重矛盾之中.他见机则仕,遇险同隐,而每次出仕,都希望能像祖辈那样位列公卿,而不屑于只担任祭酒、参军一类“吏治”之职.这才是贯穿于陶渊明一生的内心深处的真实的灵魂世界.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著名大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曾有过屡次出仕而又最终归隐的经历。历来人们大都认为天性率真的他只是因为贫穷而出仕,因本性自然不愿周旋官场而退隐。文章以陶渊明的生平活动为主线,探寻其仕与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出仕与归隐的深刻矛盾。文章分析了陶渊明仕隐矛盾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体现和存在根源 ,并进一步指出 ,仕与隐的矛盾是理解陶渊明诗文风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在出仕抑或归隐的人生价值取向中最终选择了归隐,但仕与隐的矛盾心态始终存在。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与道家崇尚自由和自然的信念及社会现实与人格冲突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出仕和归隐的原因作了新的探讨,指出陶渊明不是为了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是为了摆脱贫困家境而出仕。文章对陶渊明归隐的原因作了具体分析,指出陶渊明的归隐原因不是“大济苍生”的壮志落空和对现实完全绝望,而是“道不偶物”和追求身心自由等等。此外,文中指出陶渊明开始躬耕不是在三十九岁时,而是早在二十九岁以前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9.
建构人生的自然──从个性因素看陶渊明之归隐二题裴登峰自从钟嵘提出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之说后,关于他的出仕与归隐的探究就一直歧异纷呈,仁智互见。概括地说,对陶渊明出佳的基本动因或真实原因的讨论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因家贫,为口腹。二是同其他众多的古代...  相似文献   

10.
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历来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和评价。但无论是归因于道家思想的影响,还是责罪于社会的黑暗,似乎都有失偏颇。若对陶渊明出仕前的思想基础以及出仕过程进行解析,则可明瞭其辞官归隐的思想成因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几番出仕入仕之后,坚定了归隐的立场。这中间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最早应该具有儒家的修齐治平理想而出仕的,但是身处乱世,眼看不可能施展抱负之后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屡次出入仕途,最终因目睹军阀混战,性命难保,为求自由和保身,决意隐居。  相似文献   

12.
魏晋玄学对陶渊明归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的归隐历来引人注目,对其归隐进行探讨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但大多仅从儒家思想出发。魏晋时期玄学思想炽畅,处于那个时代的陶渊明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本文在玄风盛行的大背景下,结合其时仕时隐的经历,并与玄学名士对比,探索玄学对陶渊明归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归隐不仕,是一种极其痛苦和迫不得已的选择。其“固穷节”,是为了造名入仕。而归居园田,以退为进,先隐后仕,等待高位聘召,实现“猛志”,光宗耀祖,名垂青史,才是其归隐园田的原始初衷与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和苏轼,一个是东晋的隐逸诗人,一个是宋朝文官政权下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归隐情结,而在面对仕与隐的人生命题时,他们做出了不同选择。陶渊明历尽仕途坎坷,经过一番心灵挣扎,最终隐居田园,"归隐"之于他,是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是一经决定绝不动摇的人生信念。苏轼始终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内心矛盾,最终没有迈出归隐的那一步,"归隐"之于他,是无奈,是向往,是对现实的逃避,却不是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人教版教参在研讨"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时认为:"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①纵观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的政治态度、相关文化背景及<饮酒>(其五)的内涵,笔者的看法是:此诗不足以证明陶渊明不情愿出仕.  相似文献   

16.
<正>东晋孝武帝十八年(393年)至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历经十三载仕隐交替的生涯,从此征召不就,没身未仕。乍看来,陶渊明自始至终无意于仕宦。《归园田居》其一中他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暗示他归隐山林正是夙愿。  相似文献   

17.
晋代诗人陶渊明一生坎坷曲折,尤其是他的三仕三隐更是经常被^提起。其实在这种坎坷生活经历背后,更令诗人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煎熬,尤其是误入官场后的一段生活。诗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经历了积极入仕、仕而归隐、隐而再仕,如是三番最终归隐的不断捍卫和抗争的一生,同时也是精神上倍受煎熬的一生。  相似文献   

18.
赵孟頫是中华民族一代书画大师.是名系太空的世界名人.但因以宋室之亲仕元,当时及后人对其颇多微词:责怪他不该“贪恋大都的繁荣和名位”,过早“出仕胡元”;甚至编撰逸事,“攻其人品”、“薄其书画”,以致世界已形成“赵孟頫热”,而在他的故乡,在浙江研究者甚少,研究文章也很难寻到.作者对他的出仕之因和仕隐之苦,以及孟頫拜访族兄赵子固而受辱的逸事,均谈了自己一些看法,希望史学界、艺术界和文化界对赵孟頫有个比较公正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多以"隐逸诗人"、"田园诗人"的姿态出现.殊不知,他一生徘徊于出仕与隐逸的矛盾之间,并虚构了一个寄托自己理想的人类社会.然而,不论"仕"还是"隐",陶渊明都保持着"抱朴含真"的内心本质.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的一生除受释道思想影响外,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从小接受儒家经典熏陶,也曾出仕,归隐后仍关心民生,实践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出入世的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