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从两个方面完成了对鲁迅的评价:一方面瞿秋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立足于鲁迅所生活的时代氛围,探究了鲁迅思想和鲁迅杂文得以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语境,考察鲁迅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瞿秋白以坚实的学术品格,准确、全面地考察鲁迅杂感的真实特性和生动风貌。《〈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可谓是政治和学术高度统一的科学评价,也是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实践的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我国第一篇研究鲁迅思想和杂文的重要论文。他在《序言》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比较全面、系统而深入地论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战斗历程和革命传统,以及鲁迅杂文产生的原因、艺术特征和战斗意义。虽然在论述中还存在某些缺陷,但他对鲁迅研究的开拓性的历史功绩不可抹煞。  相似文献   

3.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瞿秋白同志在文艺评论上的一篇重要文章,也是历史上第一次联系中国革命的发展来评价鲁迅思想发展的论文。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精神》,是瞿秋白所写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以下简称《序言》)的最后一都分。这篇《序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正确地评价鲁迅及其杂文的论著。瞿秋白能够写出这样一篇一万五千余字的辉煌论著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5.
一本篇摘选自《〈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序言》不是一篇泛泛而谈的随感式的文章,而是瞿秋白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对鲁迅思想和鲁迅杂文进行深入分析的一篇作家和作品论,它对中国新文化新文艺的思想斗争作了一次概括的历史的论述,指出辛亥革命前后到1932年间中国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演变,从而深刻地阐明了鲁迅的思想发展道路和宝贵的战斗传统,以及鲁迅杂文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是为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所敬仰的伟人,他的著作,特别是其中的杂文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鲁迅的伟大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在三十年代初期,甚至还有那么一些“吸血的苍蝇、蚊子”不时地发出嗡嗡的叫声,攻击鲁迅,鄙视他的杂文。一九三一年四月瞿秋白同志写了《〈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热情地肯定了鲁迅杂文的巨大价值,准确地概括了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公正地评价了鲁迅在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重要地位。《鲁迅的精神》节选自《〈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所选部分除了第一段是谈鲁迅思想的发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精神》节选自瞿秋白同志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以下简称《序言》)。这篇《序言》第一次正确、深刻、全面地分析评价了鲁迅先生的思想道路及其杂文创作,它无论是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础的初步树立上。还是在瞿秋白与鲁迅的战斗友谊史上,都具有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精神》是瞿秋白同志一九三三年四月以何凝笔名撰写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的第三部分。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瞿秋白同志在上海与鲁迅先生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粉碎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结成了崇高的革命友谊,建立了丰功伟绩。当时在白色恐怖统治下,秋白夫妇先后二十多次转移避难,鲁迅为了秋白夫妇的安全,亲自在北四川路日照里为秋白夫妇租了一个亭子间。就在这狭小的亭子间里,秋白为了防备特务的追踪和邻人的怀疑,白天装病卧床阅读鲁迅的《杂感》,晚上伏案写作,以四  相似文献   

9.
1979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拨乱反正,瞿秋白研究开始恢复了生机。首先冲破禁区、重新评价瞿秋白并产生巨大影响的文章有:陈铁健的《重评〈多余的话〉》,陈坚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不应否定》,王关兴的《批判四人帮对瞿秋白烈士的诬陷》以及《上海学术界座谈瞿秋白评价问题》,郑乃臧、唐再兴、杨杰的《关于瞿秋白……》等文。1980年6月18日,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举行纪念瞿秋白同志座谈会,周扬同志发表《为大家开辟一条光明的路——纪念瞿秋白同志就义四十五周年》,称“秋白同志是我们党的一位才识卓越的领导人,他不仅挑起过革命实际工作的领导重担,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无产阶级文化事业建设上做了大量开拓性奠基性的工作。”9月,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作出《关于瞿秋白同志被捕问题的复  相似文献   

10.
瞿秋白同志为编选《鲁迅杂感选集》而写的《序言》,现在又以节选重新编入高中语文课本。节选部分依文意被题作《鲁迅的精神》,主要论述了鲁迅思想的发展以及他的杂文中反映出来的战斗精神。而贯穿其间的,则是用深刻的笔触论证了的表现在鲁迅  相似文献   

11.
研究鲁迅,能不能离开所论对象的客观真实?研究鲁迅,能不能离开“生活、实践的观点”?研究鲁迅,能不能离开鲁迅当时所处的“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离开阶级斗争的观点?……在这一系列事关研究态度与研究方法的问题上,重读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对于我们今天科学评价鲁迅,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总体阅读思考】一、这篇课文节选自瞿秋白哪一篇重要论著?它在原文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二、这篇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 三、这篇课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阅读入门指津】一、节选自《<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该序言的最后部分。《<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一篇全面论述鲁迅思想发展历程和评价其杂文的战斗意义的大块文章,全文由八个部分组成。节选的这部分,则是在对鲁迅做了全面论析的基础上引出的结论,概括、提炼出表现在鲁迅身上的“宝贵的革命传统”——鲁迅的精神。这一部分在《序言》中处于总结、收束全文的重要位置,是作者评价鲁迅的观点的升华,起着高屋建瓴、统摄全篇的作用。二、课文第一段加着重号的长句:“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  相似文献   

13.
唐弢在《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中指出:“一个伟大的作家常常选择适宜的文学形式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普希金用他的诗,巴尔扎克用他的小说.”而鲁迅在他前期的创作中,主要是采取小说的文学形式,中后期主要是以杂感和杂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当时的条件下,由于和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形势需要,鲁迅便采用了瞿秋白称之为的“战斗的阜利通”(feuilleton)(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正象唐弢所说的:“由于这种文学形式(指杂文——作者注)的便捷与犀利,感应敏锐地反映了迫切的形式,鲁迅的杂文是尖锐、泼刺、生动,具有独特的战斗风格,在艺术创作上完善了时代的特征,勾勒出中国近代社会色彩鲜明的面貌,成为出色的现实主义的史诗.”在这现实主义史诗之中处处体现着浓郁的爱国主义的深情.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 ,我们习惯于在教学中用阶级论来解读鲁迅的小说 ,致使在许多时候曲解、误解鲁迅小说的思想内容。我们应该用人道主义来解读鲁迅小说。瞿秋白在《〈鲁迅杂感〉序言》中指出 :鲁迅的世界观经历了从进化论到阶级论 ,从地主阶级的逆子贰臣到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过程。《药》、《阿Q正传》和《祝福》创作于 19世纪末和 2 0世纪初 ,属于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作为一个进化论者、地主阶级的逆子贰臣 ,他只能从人道主义的高度来观察、思考和描绘社会现实。他总是把目光聚焦在小人物的命运上 ,对被误解、被侮辱、被损害和被吞噬的…  相似文献   

15.
现行统编高中语文第三册的阅读课文中选有瞿秋白同志的《鲁迅的精神》,本来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它节选自《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对帮助青年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战斗精神,有很大的教益。它本来是一篇传统教材,在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前半期均作过高中课文。十年浩劫中,有人对瞿秋白同志进行恶毒的攻击和诬蔑,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被诬为叛徒,极尽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之能事。这篇文章自然受到批判和淘汰。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在他著名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里,对于鲁迅杂文的发生、特点,及其意义,有着一段精辟的论述:“谁要是想一想这将近二十年的情形,他就可以懂得这种文体发生的原因。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够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的言论采取通常的形式。作家的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斗争的同情。不但这样,这里反映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的历史。杂感这种文体,将要因为鲁迅而变成文艺性的论文(阜利通——feuilleton)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7.
《鲁迅自选集》作为鲁迅生前唯一亲自编选的文集,是鲁迅晚年审视自己创作的自画像。通过对鲁迅自选作品、序言、日记、书信等多维度的考察,发现鲁迅在编选《鲁迅自选集》时以读者为主体,充分考虑到阅读对象对文学的多元需求。其别出心裁的编选策略,不仅使选集具备了读者指示性的实用功能,还隐晦地流露出作家晚年的艺术品位及情感取向。这也使得《鲁迅自选集》成为鲁迅创作生涯中一部独具特色的文集,其所蕴含的价值,所展现出丰富的鲁迅形象,是研究鲁迅作品、鲁迅晚年思想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三年三、四月间,鲁迅和瞿秋白曾合作写过《王道诗话》等十一篇杂文,另有一篇合作的杂文《中国文与中国人》则是十月所作。前边十一篇杂文中《王道诗话》是瞿秋白同志在鲁迅家中避难时所写,《伸冤》(瞿秋白原题《苦闷的答复》)、《大观园的人才》(瞿秋白原题《人才易得》)等十篇是秋白与鲁迅住在邻近的地方时所作。这些杂文都是瞿秋白与鲁迅交换意见后执笔写成,经鲁迅作了修改,并请人誉抄后,署上鲁迅的笔名寄给《申报·自由谈》和《申报月刊》发表,后来分别收入鲁迅杂文集《伪自由书》和《南腔北调集》。后一篇杂文是秋白夫妇已离开大陆新村鲁迅寓所②斜对面的东照里③十二号,迁居别处,邮寄给鲁迅,同样由鲁迅修改后发表。  相似文献   

19.
徐健《〈呐喊〉自序》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3日。但该序不仅是一篇导读《呐喊》的书序,也是一幅描绘鲁迅早期人生生活的画卷,更是一个解读鲁迅思想轨迹的最直接、最原味、最可靠的文本注解,从中可透视鲁迅人生的选择和思想的抉择。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过一个惹人注意的现象:著名的作家几乎都有一支杂文的笔。杂文,不仅文学理论家写(如冯雪峰、胡风),小说家写(如茅盾、巴金)、翻译家写(如穆木天、李健吾),诗人也写(如郭沫若、臧克家),戏剧家也写(如田汉、夏衍),画家亦有“以文代画”的杂感(如丰子恺、黄苗子);这些从事理论、创作、翻译的名家,同时又是杂文的好手。单就杂文而论,鲁迅、瞿秋白无疑是双峰插云的一代文宗。诚如瞿秋自在所译《高尔基选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