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项永琴 《寻根》2002,(4):6-9
新近拜读了江林昌教授的大作《夏商周明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收获颇多。其中一个重要命题“中国古代也有两河明”引起了笔的深深思索。认为黄河明是中华明的主流,而长江明是其补充。笔不禁想到“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即在中国的思想史上,以儒家思想为主流,而道家思想为其辅助,这二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契合、某种联系呢?笔不揣浅陋,试芹献之,请学界时贤裁夺。  相似文献   

2.
冯少波  王毓红 《寻根》2013,(5):11-17
中国的文字符号,没有哪个比“孝”字更牛。一个孝字就有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论述,而且还是千古流传的经典,这就是十三经中的《孝经》。历代帝王为《孝经》作注的就有9位,为《孝经》释义的历代学者有数百家之多,《隋书·经籍志》所载《孝子传》就有6种,清人茆泮林稽古辑佚,编成《孝子传》9种。清朝咸丰年间,黄小坪编纂《百孝图说诗传》,收集行孝人物123人。中国历史上,行孝之人,年轻男子可以“举孝廉”,以孝获益者不计其数;已故女子可以挂牌匾、立牌坊,以孝赴死者不可胜数。孝字的重要性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人之为人也要用孝字来衡量,人的教育或教化的“‘教’字也是从‘孝’演变而来的。即‘孝’字加一表示使役的偏旁‘攵’,意思是‘使……孝’”(林语堂:《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人参琐谈     
石云涛 《寻根》2002,(6):61-63
中国人早就发现了人参的价值。“参”古作“葠”,又作“葠”。在中国,至迟在汉代的文献中已有人参的记载,如《春秋运斗枢》、《礼斗威仪》、《异苑》等。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中称为“人微”,有人认为“微”乃“葠”字之讹。所以叫“人参”者,李时珍在他著名的《本草纲目》一书中说:“年深渐浸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葠、神草。”他说:葠“亦浸渐之义,葠即浸字,后世因字文繁,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  相似文献   

4.
正马子华(1912——1996)是重要的"左联"作家之一。"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员有鲁迅、茅盾、郭沫若等72人,到了1936年初,为了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行解散,马子华加入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参加由数十人在沪左联作家联名发起组织"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用手中的笔加入了血与火的抗日战争。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马子华的著作有,论文《国学散论》《诗经的社会研究》《云南文史论述》  相似文献   

5.
清代河北学人邓云乡清代前期河北学人影晌最大的首先要说到颜习斋和李恕谷。北京在本世妃二三十年代之间,在府右街中南海西墙外有一所著名的“四存中学”,就是以颜、李的“四存”学说来标榜的。何谓“四存”?就是《存性》、《存人》、《存学》、《存治》(钱宾四《中国...  相似文献   

6.
“为己”和“慎独”──道德修养的境界与方法钱逊"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里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中国古代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提倡"为己之学"。孔子说:"古之学者...  相似文献   

7.
“学”从字源上来讲,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专家认为“学”字,“当从爻取义兼声”(徐中舒《甲骨文辞典》),是个会意字,篆文作“斆”字。许慎《说文》:“斆,觉悟也。从教,冖。冖,尚矇也,臼声。学,篆文斆省。”段玉裁《注》,认为“学”与“教”在古人乃是一事之两面,常相混用,既然“学”本身已经包涵有自觉与觉人,即学习与教人的双边活动,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势大于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修己 《东方文化》2002,(5):106-110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现代学研究界发出“重写学史”的呼声,十余年来“重写”之声从未间断,今年又有“学史重构”的学术研讨会?这说明人们对已成的《中国现代学史》或《20世纪中国学史》,尚感未能满意,仍企盼着更为新鲜、更具突破性的新;所以,“重写”、“重构”之声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9.
五千年的中华古文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世界文明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中,道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干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以其深造的智慧和杰出的成就,发出璀灿夺目的光芒。道学文化肇始于《老子》的思想学说。先秦时代,老聃著《老子》,嗣后庄周及其后学撰《老子》,阐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之旨,“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遂成一家之说。《庄子·天下篇》曾评说:“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耿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  相似文献   

10.
大小篆、古隶、秦隶都是硬笔书写,但与甲骨文一样,千余年来,却统统被无端误断为毛笔书写。这一误断,最早出自西汉宣帝时今文经学家戴德。在他传授的《大戴礼记》中记载了一首据说是周武王撰写的《笔铭》:“豪毛茂茂,陷水可脱,陷文不活。”戴德解释此铭的缘起,说是西周之初,尚父道丹书之言,武王闻之,惕若恐惧,退而为戒,书于起坐之次,以戒后世子孙,《笔铭》即其中的一首。从铭文所谓“豪毛茂茂”来看,所说的笔,显指毛笔,而且是周武王所用的书写工具,等于宣告西周已有毛笔。但此《笔铭》不见于先秦旧典,观其托言“尚父”(…  相似文献   

11.
正晚清以来,西方关于中国的观察文本层出不穷。从卫三畏的《中国总论》、卢公明的《华人的社会生活》,到明恩溥的《中国乡村生活》,西人的研究不仅包含着对异国的好奇,还有传教等复杂因素。在西方的有色目光下,中国形象难免遭受歪曲。而中国对此的回应,起初是沉默,后逐渐发声,出现了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和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等作品。随着更多华人自觉投身到向西方介绍中国社会的行列,对西人偏见的反驳之声从情感上的拨正,渐趋于理性的分析,《中国乡村与城镇生活》(Village and TownLife in China)一书,便是中国人首次以社会学的视角观察中  相似文献   

12.
古琴无疑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中最灿烂的组成部分之一,以其幽雅的意象、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内涵受人珍视。《尚书》有“搏拊琴瑟以咏”,“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的记载,《诗经》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诗句。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70年代,巴黎出现了一个引人瞩目的学组织——“梅塘集团”。一群崇尚自然主义创作手法的青年作家,聚集在盟主左拉的麾下,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自然主义学运动。他们于1880年推出的短篇小说集(《梅塘晚会》,被看作是这个学团体发出的自然主义学运动的宣言。这些青年作家是:阿莱克西、塞阿、埃尼克、于斯曼和莫泊桑。他们以丰富而成功的创作实践,在法国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左拉、莫泊桑是其中的佼佼。  相似文献   

14.
闫长丽 《寻根》2008,(2):42-47
1929年6月8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的学生剧团在其学校礼堂公演林语堂的“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并邀孔氏族人观看,引发了震惊全国的“子见南子”案。该案在教育界、学术界、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 ( 1 858— 1 92 7年 ) ,原名祖诒 ,字广厦 ,号长素 ,更生。广东省南海县人 ,人称“南海先生”。康有为出生在名门望族 ,自幼聪颖过人 ,勤奋好学 ,两岁识字 ,5岁能诵诗数百首 ,6岁开始系统学习《大学》、《中庸》、《论语》和朱注《孝经》等书 ,1 1岁丧父 ,跟随祖父学习程朱之学 ,研文字训诂 ,阅《三国志》、《明史》。 1 9岁乡试不第 ,拜同邑大儒朱次琦为师 ,研习宋明理学 ,“得闻中国数千年学术之源流 ,治教之改变 ,九流之得失 ,古人群书之指归 ,经说之折衷”。 2 0岁入西樵山白云洞 ,潜心研究佛藏。当时中国内忧外患日重 ,康有为在…  相似文献   

16.
本探讨了简帛《五行》与《孔子诗论》的内在联系,认为孔子的《诗》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有深刻影响,开启了曾子、子思的“慎独”说,给中国的心性之学留下了印记。  相似文献   

17.
人每时每刻都浸淫在传统之中,但传统对现存的每个人的“启示”却大不一样,或咀嚼有味,或“日用不知”,或反叛有加;而人类的文化活动实际就是顺应时代潮流,重新演绎传统,焕发新的生命。近读薛永新先生著的《大道·无为》,清新且活力之气扑面而来,作者身为企业家,商海搏战,却关注传统真义,并运用心得体会于日常生活与商战之中,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事准则,别开生面。本人由于工作需要,常流连于佛学的汪洋中,故从佛学文化角度谈谈《大道·无为》的读后感。一、转出世之学为入世之学众所周知,儒、释、道三大中国文化传统各有…  相似文献   

18.
《晋书·王羲之传》载,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2人“会于会稽之兰亭,修禊事也”,诸诗友“临流赋诗”,计得诗37首。37首诗集结后,由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下了序,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又称《兰亭集序》等)...  相似文献   

19.
说“狼烟”     
杜正乾 《寻根》2000,(6):80-82
“狼烟”,《辞海》、《辞源》均释为取狼粪所燃之烽烟,似已成不易之论。而笔在翻检史书时,却发现“狼烟”一词别有他义,今试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20.
埃·布·怀特(Elwyn BrooksWhite,1899—1985)近期的死讯引起了人们对他无限诚挚的悼念之情。乍看起来,这似乎和这个被认为是“小”作家的成就不成比例。散文家以及《纽约人》杂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