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中金融业发展程度不同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金融业对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资本投入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以及在区域经济增量中的直接贡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分析不同地区金融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对于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对于中西部劳动力输出省份意味着人力资本流失,而对东部地区则是人力资本额外增加.在我国目前"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下,这种人力资本溢出造成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与收益非对称性,而给东部带来了人口及财政红利.因此,为促进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应对中西部地区进行教育补偿;而将义务教育的重心提升到中央财政则是最有效的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东部发展战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明显拉大。为了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政策有必要进行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是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使中西部地区具有了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这为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尊重中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正确进行定位,发展具有中西部特色的地方经济。  相似文献   

4.
金融集聚体现了金融发展的程度,不仅反映了金融发展的特定阶段,还反映了金融资源的配置状况,但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有待验证。本文就这一问题,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金融聚集程度进行评价,然后利用Granger引导关系讨论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业聚集程度之间的引导关系,最后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金融业聚集程度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和效果,从而综合评价我国各地区由金融资源配置差异所引起的经济增长差异。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由于其拥有的金融资源配置优势,构成其经济增长的Granger引导关系条件,西部地区也呈现一定的显著性。有鉴于此,中西部及东北地区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适当的政策引导和各区域之间协调的金融资源配置对未来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面对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一直存在着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何实现各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回避的一大课题。建国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制定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资,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战略。但在实践中,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最终不幸陷入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漩涡。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区了域经济非平衡发展的战略思想,探索出一条"三步走"、"两个大局"、"先富带动共富"的新思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必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FDI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外商直接投资(FDI)虽有向中西部推进的趋势,但仍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各地区投资效率的差异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我国中西部地区应从改善投资软环境入手,强化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努力消除与东部地区在投资效率上的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非“蓝”非“黄”背景下鲁西南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西南是山东经济发展的"洼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启动对非"蓝"非"黄"的鲁西南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威胁。因此,该地区要在各地方政府领导和协调下,与蓝黄两区精诚合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借助外力,化危为机,以现代农业作为地区经济的基础和立足点,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实现鲁西南农业的跨越发展和山东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演化规律,形成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战略格局。要突破区域差距拉大、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扭曲、产业同构诸多瓶颈因素,选择明晰政府职能、推进科技创新、有序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等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发展伦理看来,绿色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自始至终鲜明地、全方位地体现了绿色生态重视人和人的价值、重视自然和自然价值的道德性。在操作层面,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所蕴含的发展伦理和生态伦理内核,主要是通过绿色生产、绿色制造、绿色市场、绿色营销、绿色技术、绿色消费等多种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旨的绿色形式和绿色路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结合实现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的原则,对于其如何实现做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在吸收无机化学实验多年的良好经验的基础上,笔者从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先进的"绿色"理念、实施微型实验、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及最大限度的实现试剂回收等方面具体地对实现高师无机化学实验进行绿色化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东西部合作互动 集群迁移与承接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经济发展,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区位调整和迁移呈现整体性和规模性特征,为中西部地区开发带来重大机遇.沿海产业集群由于本地关联性和外向度不同,在产业迁移中表现出不同特点.东西合作互动,应依据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向中西部地区迁移.  相似文献   

1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落后地区的怀化要真正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在转变发展理念、转型发展模式、创新发展路径上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道路来.  相似文献   

13.
广义上的西部应由三部分组成。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大力开发西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重大演变,即从改革开放前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到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跨世纪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实质,就是落实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在东部地区的帮助和带动下,中西部地区加快开发和发展,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而现在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14.
广义上的西部应由三部分组成。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大力开发西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重大演变 ,即从改革开放前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到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跨世纪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实质 ,就是落实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 ,在东部地区的帮助和带动下 ,中西部地区加快开发和发展 ,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而现在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15.
农民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东部快、中西部慢”的渐次滞后格局是其区域差异化的显著特征。全国20省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市民化进程与政府政策、主体意愿和行动能力三项要素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意愿和能力是市民化进程区域差异产生的关键要素。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市民化进程,从而促进均衡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各地户籍—土地改革的政策协同,以及广大农民主体意愿与行动能力的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就地乡城迁移的规模,测算了人口城镇化的区域贡献,得知中国城镇化主要是由中西部地区支撑的,由本地城镇化支撑的;中西部各省区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率正相关,其城镇化率提升水平呈现条件β趋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着深层次的变革,使高校对社会的教育贡献度有了新的更高要求,而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突出的引导和激励功能,从政策引领、专业指导和综合服务等多个方面引导高校实现其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价值。文章在回顾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发展历程和实现路径的基础上,阐述了审核评估的特点与内涵,并以审核评估为例分析了教育评估通过引导高校合理确定目标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和密切联系社会等方面促进高校提升办学质量,推动内涵发展的主要表现,并从完善教育评估工作,建立学校自我评估制度和树立高校职能协调发展的价值导向等三个方面展望了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内涵的认知,探讨其特点,即时代性、政治性和民族性,并建构统编教材中红色经典及育人功能实现路径,即基于链接红色经典资源培养学生阅读意识,基于跨媒介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基于项目式教学赓续红色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9.
启动东业西移推动西部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间存在着产业梯发和经济梯度,处于高梯度地区的产业会自发地向处于较低梯度上的地区转移.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完全可以利用幅员辽阔的优势,在其有不同经济梯度的地区之间浙次推进,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经济发展势头.进入90年代后期,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已经弱化甚至丧失,东中西部的产业梯度已经足够大,客观上要求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中西部在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积累、体制转型与市场发育、人文条件与人文素质等方面有接收和吸纳来自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初始条件和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作为一项已组织实施19年的基础教育志愿服务专项,为中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受到了从国家到地方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鼓励。鉴于该项目作为志愿服务项目里持续时间较长、相对成熟的示范项目,本文认为有必要探究其价值的发挥,正视存在的问题,并探寻该项目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