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英史观在媒体中存在的主要表现 1.“得一人而得天下”论。这实际上是精英创造历史,杰出人物是有效的数字而人民群众只是无效的“0”的旧调在媒体重弹。这一点在历史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像《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就对刘备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定天下。但结果怎样呢?刘备二人都得了,天下也没保住。可我们现在的媒体,特别是报刊上有关企业家业绩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刘玉清 《传媒》2002,(10):6-7
一般说来,精英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知识分子所精心创造并在知识分子阶层中盛行的文化。一个民族文化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精英文化水平的高下。精英文化来自于大众,但经过了升华与提炼。由于精英文化与普通大众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日胜一日的大众文化的强大攻势之下,精英文化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不少学术专著无人问津、大量学术刊物  相似文献   

3.
历史档案征集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影响历史构建和历史认知的实践环节。新时代历史档案征集工作需要将人民史观作为理念指引,构建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和创造的历史,推动人民史观深入人心。具体而言,历史档案征集来源、征集内容和征集方式需以人民史观为导向:第一,征集历史档案的来源面向人民群众,面向纷繁宏阔的社会成员对象和细致入微的社会生活场景;第二,征集历史档案的内容反映人民群众,既反映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也反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成就;第三,征集历史档案的方式尊重人民群众,在征集过程中凸显人民群众的主体角色,在实践手段上重视人民群众的意愿诉求,通过汲取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实现征集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电视文化雅俗的历史反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黑特 《现代传播》2001,8(4):46-50
产生于发达国家的"大众文化",在中国这个"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真正形成.目前存在的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事实上是中国传统雅一俗之辩在当代历史语境下的嬗变形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领域精英文化走向边缘,文化精英已成弱势群体,处于失语状态.文化精英应该冷静地认识到世俗文化主体性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因此对中国电视文化走向成熟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放弃历史责任而旁观.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对少儿阅读及出版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英文化向来强调知识性,强调有思想和历史的深度,强调情境交融,是具有长久魅力的;而大众文化是文化工业的产物,强调瞬间快感,在内容上趋向于民间文化,其受众是大多数群众,其特点是商品化,讲求快餐式、复制、感官享受、强制性、视像性和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6.
在大众文化垄断下,中国的大众文化也日益呈现出庸俗化,不敢触碰社会现实的总体特征.从历史来看文化的构建轨迹是: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表明: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独立始终处于艰难与曲折的过程中,今天中国的精英文化在充满变革的中国社会更是陷入根本危机.在纪录片蓬勃发展的新浪潮下,本文的出发点在于探索纪录片对于中国当下的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民是新闻的主人,人民群众在新闻中应占主体地位,这是一小老问题,似乎是早已解决了的.近几年来,有些新闻单位提出群众参与新闻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党的十三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作了深刻全面的论述,特别强调了群众参与的问题.学习十三大报告,我深深感到这是新闻改革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一个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新闻工作中并没有真正解决,而又非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可. 人民是主人,人民创造历史,也创造新闻为什么必须确立人民在新闻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许多新闻媒体正在实施激励机制,鼓励新闻工作者到基层去。因为基层是记者成才的沃土。每位新闻工作者,新闻报道工作的作为大与小,同他们深入生活的深与浅是紧密相关的,采访的深度,决定写作的厚度。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一指导思想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是适用的。我们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业绩来丰富充实新闻报道内容。新闻界的有识之士,都是把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看作是记者  相似文献   

9.
第四篇 奋力拼搏 辩证唯物史观告诉人们: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群众是变革现实的英雄.  相似文献   

10.
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反映实际生活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说到底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语言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实际生活的变化发展,群众不断地创造着极其生动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心声,表现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们批判过去“左”的政策是“又粗又壮一根绳,捆住我们种田人”,“大呼隆”、“大锅饭”  相似文献   

11.
从2008年西方社会掀起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反华浪潮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在文化精英的培养和精英文化传播上的不足。本文试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海外受阻为例来解析全球化语境下的精英文化和文化精英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具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同时。也要具备想人民之所想,写人民之所愿的平民意识——做一名平民记者。平民意识是新闻工作者应当具备的一种素质平民意识,与其说是一种意识,不如说是一种素质。江泽民主席在视察某革命老区时曾深有感触地说:“莫忘了,白云深处有人家。”这白云深处的人家,就是普通的平民老百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创造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平民意识就是大局意识和政  相似文献   

13.
张瑞琦 《今传媒》2016,(9):55-56
近年来中国IP热潮是中国影视商业创作模式趋于成熟的一个表现,是属于年轻大众的流行娱乐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走向的标志。在这个大众消费的时代里,影视剧代表着大众文化,而大众并不是盲目追随着精英文化,他们也在创造自己的文化,这带给影视产业前所未有的颠覆。“IP”热是把双刃剑,享受“IP”热带来收益的同时自然面临各种问题,做到“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平衡是影视业有利进展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4.
李红 《文化遗产》2014,(1):149-156,160
通过对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年例活动的调查,发现吴阳年例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民间自发组织和管理;二是春游节目大致相似;三是以"看"年例为主,"吃"年例为辅;四是村落之间相互游神的风气较浓。改革开放以来,吴阳年例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祠堂、寺庙等文物的修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乡村经济精英的无偿捐助、文化精英的大力提倡以及政治精英的积极参与。因而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给予文化生态主体尤其是乡村精英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能性,是让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论文缩微     
新闻舆论如何凸现以人为本沈世纬在《新闻实践》杂志2005年第5期上撰文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社会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新闻信息的消费主体。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理念和“三贴近”的原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观点,在新时期新闻宣传中的运用和发展。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主体,理所当然地也是新闻报道的主体,是新闻舆论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王月 《东南传播》2012,(8):120-122
当代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主体及主要分众为精英文化阶层,该类作品体现出精英文化的基本课题、教化姿态和意识形态,但却也融合着当代视觉媒介表达中的"世俗化"拼贴化"等特征,折射出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间矛盾与交融的符号权力和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7.
魏晓琴 《大观周刊》2012,(52):93-93
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群众文化遇到了冲击和挑战,要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的,以满足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文艺娱乐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完善的需求及其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群众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是人民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掌握文化和创造文化艺术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广泛性。  相似文献   

18.
徐蕴 《兰台世界》2016,(2):116-118
笔者主要借鉴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环境和历史进程中来分析和考察清末民国时期华北平原地区基层地方社会控制。在生态演变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华北平原地区独特的地方社会结构,尤其是村庄结构,人们对地方精英的依赖关系也由此形成,进一步影响到国家权力的作用。在清末民国时期这个复杂多变的历史时期,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其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的演变更为复杂和剧烈。  相似文献   

19.
共建与分享     
正当档案的历史由王室走向平民,由精英走向大众,它意味着"档案"正以其独有的价值,逐步融入、渗透、扎根于辽阔的社会生活。一首《时间都去哪了》,让全国人民传唱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一个平凡人成长留影带来的感动,看到了档案不仅仅记载民族的历史、社会的进步,它还连接着个人的情感和家庭的温暖。它如此宏大地闪烁成历史的星空,又如此微细地贴近你我的心灵。是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  相似文献   

20.
贾冀川在《电视传媒的精英化渴望与文化精英的大众化想象——从(百家讲坛)说开去》一文中指出,电视传媒是大众文化中影响最大的一种形式,其通俗性、大众性、娱乐性、无深度感等特点与精英文化的启蒙性、批判性、创造性、思辨性、个性风格等特征是完全对立的。但是,电视传媒从来没有放弃对精英文化的追求和渴望。如果一个电视节目过于迎合大众趣味,很快会因观众新奇感的丧失而被大众抛弃,这不仅仅是电视节目品位的问题,更是一个节目生命力能否长久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