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连日报是大连市的党报。不久前的改版,大连日报增加了"非常诗画"专栏,让整个报纸活跃起来,得到了读者公认。"画中有话,诗融评论",非常诗画的出现,是《今日观点》的一大创新,一大亮点。"非常诗画"的漫画由著名漫画家、评论写手姜末针对今日热点问题所画,配诗是知名诗人兼评论家张嘉树因事缘画所评的诗话。  相似文献   

2.
史诗般的爱情,诗画样的颂歌。读了龚志聪同志的传记文学作品《高山流水》,一个强烈的感受是,这部作品立于时代的潮头,开掘主人公的情爱,在深邃厚重的历史中升华,亦史亦文,亦诗亦画,充满精神气象,洋溢文化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3.
收到这本诗为画点睛,画为诗增辉的诗画合集《晚号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我很快被前面的两首叙事长诗《胡杨泪》和《漫漫幽林路》吸引住了。单纯而富曲折的情节,鲜明如画的场景和人物,质朴、硬朗而透出华美的风彩的诗句,深坯、悲枪却不流于孱弱愁苦的诗旨,沉郁顿挫的音节、声调,回旋往复的旋律……这一切熔铸成一体显现的阮章竟独特的艺术个性,使我不禁在心里悄悄地说:“还是他!还是那个《漳河水》的歌者,那个我青年时代迷恋过、背诵过的诗人!”他在晚年吹出的晚号声,虽然没有当年“自由天飞自由鸟”的歌吟…  相似文献   

4.
南宋"命题诗画"虽然属于诗意画的范畴,但也有着自身最显著的独特性,即先有诗,后配画,画意是对诗意的匹配和模仿。然而在存世马远"命题诗画"中,我们明显忽略了"先有诗"这一特征,也忽视了诗画创作主体之间巨大的尊卑之别,将绘画看成是诗意之外独立的存在,将画意的呈现看作是马远"有我"主体意识的自觉呈现,或将画中人物所流露出的品行情操看成是马远"有我"意识的存在。其实,"命题诗画"中意境、格调等一开始并不是由马远创作的,而是诗人的定位,所谓马远绘画中的"有我"其实也是为了"他看"。一切画意的呈现都是为了"匹配"他者在诗中提前设定的意境。这其中唯一的"有我"就是马远的"匠心"—用他掌握的"预存图式"将图像与语词的"联觉"功能发挥到极致。而这种"预存图式"在马远的时代已高度成熟,任何类型的诗意几乎都能用约定俗成的"图像语汇"表达。  相似文献   

5.
王海娟 《今传媒》2016,(6):151-152
时至今日,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友好关系依然相当突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评。这其中蕴藏着美学的价值,基于此而提出“诗画互补”,并对此作出一些尽可能深入的思考,以凸观诗画关系的重要性。破除长期以来建立在人们思想中诗与画之间的壁垒,达到诗、情、画、意并存,情气相宜,气韵相和。  相似文献   

6.
《历代名画诗画对读集》(共三册)吴企明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历代名画诗画对读集——花鸟卷》25.00元《历代名画诗画对读集——人物卷》23.00元《历代名画诗画对读集——山水卷》24.00元该丛书按画科分“山水”“、人物”、“花鸟”三卷。每卷先作综合论述,介绍相关画  相似文献   

7.
以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初稿版的发现为契机,开展其版本之比较研究.该文凡六版,五易其稿.自初稿至终稿,时间上跨越了半个世纪,写作和修订可分三个时期.早期形成的初稿以英文写作,与其他近现代学人一起,开启诗画关系研究新阶段;中期中文版问世,受滕固激发并与其呼应,亦与《谈艺录》相互参见;后期中文版修订与《管锥编》写作并行,二者美学与哲学思想亦互通.自初稿至终稿,打通新旧中西的初衷一以贯之,融汇学科门类的意识递次增进,议论分析愈见注重事物相反相成之关系.版本的递次修改,彰显个人学术之精进,也受时代风气和思想潮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意境”,在其作为我国文艺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形成之初,是用以评价诗品与画品的.只有对饱含“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的诗画佳作,古代乃至近代的文论家才称之具有意境.具有意境的诗画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很高的,通常总是情景交融、物我浑一,境象鲜明传神,富于启示力,意蕴深厚、隽永.我们读之、看之,从中体味到的,远远超过诗、画中描摹或勾勒点染的物象. 在文学艺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意境”论的影响也深深地渗入到与诗、画处于同一文艺体系中  相似文献   

9.
诗与漫画     
诗同漫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联系最密切的一种形式要算“诗画配”了。一首诗,配上一幅漫画,给人一种新的感受。 漫画、“诗画配”的形式的产生可能是受了国画或绘图小说的影响。从中国画的发展看,最先成熟起来的是人物画,唐代达到了高峰。唐、五代至宋,花鸟画日趋兴盛。到了明、清时代,打破了单一的绘画形式,形成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我们现在看到,在画上题上一首诗或一句诗,已经是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10.
明代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说:“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又有诗咏道:“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见杨允孚杂咏诗《日下旧闻考》)。这些记载都描绘了一幅旧时北京冬季人们从事数九、画九的一幅风浴画面。  相似文献   

11.
《沧浪诗话》和《原诗》都赞誉杜甫,推崇杜诗为诗歌的“集大成”、“诗入神”,然《沧浪诗话》赞誉杜诗时,以李杜并举,《原诗》标举杜诗却独挺杜诗。《沧浪诗话》赞杜诗的“集大成”仅是承前,而《原诗》中的“集大成”不仅承前,而且启后。  相似文献   

12.
翻开石玉平先生的《闲情三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版),陡然间置身诗、画、影三者相得益彰的意境中,厚重的诗句和精湛的艺术作品疏朗俊逸,令人留连,喜不自禁。诗画一体意境浓第一部分收录了石玉平对西部历史和广阔自然的感悟,具有浓重的西部情怀。而诗的达意与人的成长是分不开的,其父是位驰骋在内蒙古西部战区的游击队长,名赫一时。长辈的风骨感染和影响使他对无垠的旷野、悲悯的沙场、风蚀的古堡情有独钟。于是他写下“故垒狼烟熄残,西陆草木深寒”的诗句,恍惚间旧日硝烟弥漫,阡陌纵深中刀戟之声犹闻;而草原的广袤在“…  相似文献   

13.
文化旅游类真人秀综艺以其丰富的媒介资源、专业的挖掘制作能力、强大的活动运营实力,越来越对文旅融合工作起到推动作用。本文以浙江卫视文化旅游类探寻体验真人秀《还有诗和远方·诗画浙江篇》(以下简称《还有诗和远方》)为例,浅析在后疫情时代,综艺节目以长效“美育”和直观“引领”对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与方式。  相似文献   

14.
元代郭居敬除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诗》之外,尚著有《百香诗》一卷。《百香诗》在中国亡佚已久,却流传到日本,以抄本的形式存留了下来。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新编郭居敬百香诗选》抄本一种,是郭居敬《百香诗》存世的孤本。日本抄本《百香诗选》载录了郭居敬撰写的以《琴》、《棋》、《书》、《笔》、《画》等为题的咏物七言绝句一百零一首,均为元诗佚篇。  相似文献   

15.
《入京》诗是明代民族英雄、诗人于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成语“清风两袖”即出自此诗。《辞海》《汉语大词典》等辞书的“清风两袖”词条如述及此诗本事,或称出自都穆的《都公谭纂》,或不注明出处;相关论文或读物引用此诗及其本事时,标注方式大致与《辞海》等辞书相类。经考,叶盛的《水东日记》才是著录于谦《入京》诗及其本事的最早典籍。  相似文献   

16.
谈到苏武传神论的时候,他的(书都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是常常为人们所征引的。全诗如下: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鸟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过春?①这首诗由一位不太知名的画家所画的两幅“折枝图”,提出并阐发了两个相关的极为重要的美学命题,即:艺术表现中形似与神似的问题和诗画一律的问题。苏武认为,论画不能仅仅以形似为标准,还应该要求神似,如果认为只要把形貌画得逼真就是一幅好画,这样的看法就跟儿童一样幼稚;作诗…  相似文献   

17.
唐代题画诗是诗与画的融合,是诗与画爱情的结晶,它主要表现在诗对画中的意境、韵味以及用笔用墨等绘画技法的阐发,从大的方面来说唐代题画诗中诗与画的关系是以诗释画,并且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并对后世诗画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我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重编《说郛》本题名聂奉先的《续本事诗》所收十五条诗事均见于《诗话总龟》前后集,其中十四条见于前集,录文顺序与《总龟》相同。此《续本事诗》源出元代以后的一百卷本《诗话总龟》,并非《直斋书录解题》所著录的聂奉先的《续广本事诗》,是明人伪造的一都伪书。  相似文献   

19.
《诗经》这一中国文化的元典,积淀了丰厚的上古文化内涵,具有不朽的诗史意义。阅读《诗经》也就成为今人深入了解华夏古老文明的一条必经之路。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知诗意而入诗境,这是我的读《诗》三昧。得此,读《诗》评《诗》能切中肯綮。  相似文献   

20.
《泾渭副刊》是法制周报的文艺性专版,其内容每每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这个副刊充分体现了周报的特点和副刊编者所崇尚的文化品位,为该报增添了魅力,可谓“小家”中的“大家”风范。这里仅就《法制周报》1998年第823期至867期共45期的内容,浅谈《经清副刊》的几个特色。一、内容丰富,版面活泼。副刊有小小说、杂文、小品、散文、中长篇小说连载、漫画或诗配画以及“他山五”等栏目,内容较为广泛,人情世故都有展示。如回一6月份的“漫画”栏目,配诗文的馒画先后就有讽刺“监守自资”的《家贼须防》,有批评父母玩乐不顾上学孩子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